评论

赵兰香与家乡庆阳的故事

原标题:赵兰香与家乡庆阳的故事

赵兰香与家乡庆阳的故事

人物档案

赵兰香,1923年8月25日出生于甘肃省庆阳县(今庆阳市庆城县),2022年7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赵兰香是中共党员,新中国外交战线的老兵,副军职离休干部,原耿飚同志处秘书,国务院原副总理耿飚同志的夫人。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70周年纪念章,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和光荣在党50周年纪念章。

1923年,赵兰香出生于庆阳县(今庆城县)钟楼巷。她在这里长大,从这里出发参加革命。

兰香故居

如今,她的旧居作为陇东民俗陈列馆对外开放。走进钟楼巷,盛夏阳光照在行道树上,浓绿的树枝撑开绿荫,窄窄的巷道寂静无声,隔开了巷外的喧嚣。推开兰香旧居厚重的木质大门,坐北向南的青砖灰瓦正房古朴素雅,刻有“兰香旧居”四个遒劲有力大字的匾额高悬门上,两扇镂空木格房门大开,似乎还在等待游子回家。走进房内,赵兰香半身近照置于中堂,照片上的她慈祥地微笑着,墙上还悬挂着她与耿飚的老照片。正房东面是卧室,赵兰香父亲赵占海、母亲侯勤的照片摆放在炕边木桌上,他们慈爱的眼神望向远处,似乎还在牵挂着远行的女儿。

耿飚与赵兰香

小院东面有两孔石箍窑,西面是几间砖瓦房,古色古香,那厚厚的双扇木门、敦实坚固的老家具、针法工巧的庆阳刺绣,以及窗棱上灵动的剪纸,显示着赵兰香小时的家境。作为独生女儿,赵兰香在这个小院里无忧无虑地成长,度过美好的童年和少女时代。庆阳丰厚的文化底蕴、当地人民勤劳坚毅的基因传承,既赋予了她执着勇敢的性格,也深深植入了故土宽厚豁达、知情重义的秉性。

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赵兰香无疑是幸运的。开明的父母没给她缠小脚,给了她一双能够稳步迈出家门的“天足”;为了满足她的学习兴趣,顶着传统风俗的压力供养她上学,识文断字,为她打开了一方新天地;而红军的到来、385旅驻防庆阳城,为她开启了革命的人生道路。

据赵兰香在《倾听新中国大使夫人的讲述》一书中回忆,她家里曾经还算殷实,到了她爷爷这一代家境败落,靠父母卖馒头维持生活。1937年,红军进驻庆阳,当时还是国民党政府。红军女战士常到她就读的学校去,教她们跳舞、唱歌,宣传革命道理,还借书给她们读。赵兰香因为在作文中表达了对红军的欣羡之意,被教员开除,后来直到这个教员被调走,她才得以重回学校读书。

1939年,八路军赶走了国民党的县政府,成立了人民的县政府,385旅就驻扎在庆阳县的田家城。当时,小学六年级刚毕业的赵兰香同红军女干部一起,挨家挨户动员家长让女孩子上学、工作,使县上的宣传工作逐渐开展起来。她成为庆阳县城第一个走出家门参加社会工作的妇女。

正是她勇于投身革命的抉择,让她遇到了相伴一生的革命伴侣耿飚。

1940年夏天的一天,赵兰香在学校看到一位英俊帅气的八路军首长。校长赵文为向她介绍说是385旅的副旅长、参谋长、庆阳县城防司令耿飚同志。和蔼亲切的耿飚给赵兰香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事后她才知道这次见面是时任385旅政委甘渭汉和爱人赵文为的着意牵线,有意撮合他们的。

但父亲赵占海坚决反对他俩的婚事。因为他就这么一个宝贝女儿,担心嫁了军人把她带走了。加之当时是战争年代,选择军人意味着时时面临着生死未卜的动荡生活。

在庆阳县驻防时的耿飚

可是耿飚的开朗、热情、风趣、果敢和他的传奇经历,早已深深打动了赵兰香,经过努力和抗争,父亲终于同意了他们的婚事。

1941年7月5日,赵兰香和耿飚在一间教室举行了婚礼。婚礼上,没有山盟海誓,没有甜言蜜语,他们只说了相互勉励的话:一定要革命到底!

结婚后,他们住在385旅旅部的窑洞里,赵兰香继续在庆阳女子小学教书,后又参加新法接生培训班。耿飚与红军战士一边进行大生产,一边回击国民党的进犯。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互帮互学,并肩奋战在革命最需要的地方。

耿飚、赵兰香全家照

1942年,耿飚赴延安,在中央党校学习。这一年,赵兰香生下了大儿子,她遵照结婚时耿飚对岳父母的承诺:娶走了他们的女儿,把自己的儿子留给他们。赵兰香把儿子留给父母,让父母情有所寄,让儿子有亲人的呵护,或许她还想把故乡的情感种子植入孩子的心底。之后她跟随耿飚南征北战的岁月里,大儿子和大女儿都在家乡庆阳生活过。

作为女儿、母亲、妻子,当她踏上革命道路时,对父母的不舍、对孩子的牵挂、对丈夫的思念交织在一起,让她心里格外煎熬,只好用加快前行的步伐来暂时冲淡那份沉重的思念。

1945年,赵兰香加入中国共产党。

随着解放战争推进,赵兰香参加了四平保卫战、解放保定、解放石家庄等多场战役战斗。当她在外上战场的时候,家乡庆阳也被盘踞在此的国民党军队侵扰不休。

赵兰香父母担心住在庆阳城里的两个孩子被国民党搜查到,就把他们送到赵兰香的外婆家玄马镇樊庙村。樊庙村地处县城东北的塬上,老庄子的前面是纵横交错的险峻深沟。

赵兰香的表侄侯羡曾听他的父辈们说,当时,保护好两个孩子是全家族人的首要任务,只要有风吹草动,家族中就派出身强力壮的人把两个孩子带出去藏好,敌人撤退后再领回来。

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信息和交通极其不便。当赵兰香在外革命的时候,父母是否安好?孩子是否安全?家乡是否平安?一次次午夜梦回,却迟迟没有准确的消息传来,她以极大的毅力支撑着那些牵肠挂肚的日子。

如今的樊庙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村里有了平坦的柏油路,赵兰香的亲人们已从窑洞整体搬迁到安全稳固的居民点,孩子们在敞亮的教室里开心学习。

赵兰香参加外事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赵兰香随耿飚进入外交部工作,随团出使瑞典、丹麦、芬兰、巴基斯坦、缅甸、阿尔巴尼亚等国。从老师到战士,再到外交工作人员,无论身处何地,赵兰香都在不断学习中提高自己,以胜任新的工作需要。

据庆城县陇东分区纪念馆馆长贺伟民回忆,赵兰香的亲人曾说起她出使瑞典的时候,为了学习英语和法语,她一笔一划写字练习,每天读外语,虚心向身边人求教,走到哪里学到哪里。

在离开家乡的那些岁月里,赵兰香始终把家乡挂在心头,百忙之中常常过问庆阳老区的发展建设情况及人民群众生活状况。

1991年7月19日,耿飚和赵兰香带领子女重回庆阳,其间听取了庆阳县的工作汇报,详细询问了庆阳百姓的生产、生活情况,慰问了老红军、老八路军等。还特意回访了385旅旅部旧址,并为庆阳县博物馆题写了“古风犹存”四个大字。

1994年,庆阳县修建周祖陵森林公园,耿飚应邀题写了“周祖陵”三个字,赵兰香捐款2万元。

赵兰香非常受家乡孩子们爱戴。

2000年6月23日,耿飚在北京逝世,留下了救助庆阳贫困失学儿童的遗言。

在完成耿飚遗愿的过程中,赵兰香又一次将家乡与自己紧紧系在一起,注入了游子的一片赤诚之情。

2006年5月,赵兰香为了完成耿飚遗愿,把他生前收藏的字画拍卖,将所得的首期资金350万元捐赠给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设立了“赵兰香庆阳女童教育基金”。

2006年10月20日,“赵兰香庆阳女童教育基金”首批救助资金发放到庆城县339名贫困女童手中。

2007年6月1日,赵兰香(中)为兰香小学落成剪彩。

2007年6月1日,赵兰香出资50万元、庆城县配套60万元建设的兰香小学投入使用。在小学落成典礼上,赵兰香不顾高龄回到故乡,她亲自给孩子们发放救助金,热情拥抱可爱的孩子们,叮咛他们努力学习,做革命的接班人。

这次回到家乡,她再次走进钟楼巷,回到承载童年记忆的旧居,抚摸一草一木,回忆曾经的岁月。

此后,每年发放救助金的时候,赵兰香都安排她的子女亲自参与。在赵兰香的影响下,她的子女及后辈们对庆阳亦怀着一份特殊的感情,积极参与家乡捐资助学活动,延续着赵兰香对家乡深沉的爱。

“赵兰香庆阳女童教育基金”原计划实施10年,2015年结束后,赵兰香又多方筹措资金,使项目得以继续,并于2017年6月25日正式更名为“赵兰香儿童发展基金”。项目实施以来,覆盖了庆城县15个乡镇的216所中小学。截至2021年,共发放救助资金430.93万元,救助困难学生4541名,先后有1762名小学生、1474名初中生、1167名高中生、138名大学生受到资助。

2007年6月1日,赵兰香为庆城县女童发放救助金。

首批接受资助的毛娜娜从西北师范大学毕业后,现在已经成为玄马镇政府的干部。她说,赵兰香奶奶的资助不仅解决了她学费方面的困难,更重要的是给予了她精神上的鼓励,让她以昂扬的姿态去迎接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最终实现了回报家乡的愿望。

甘肃省中医药大学大一学生、正在接受项目资助的庆城县卅铺镇曹塬村的刘富华动情地说:“这笔资金不但帮助到我的学习和生活,更让我感受到了一个伟大革命老人的浓浓乡情,坚定了我以后也要像兰香奶奶一样去帮助别人的想法。”

就读于兰香小学的李雨馨、蔡汝桢和王若彤也受益于项目,这项资助是督促她们专注学习的动力,也让她们对从未谋面的赵兰香奶奶充满了崇敬之情。

作者陇东报全媒体记者 孙玉珍(图片由庆城县委宣传部、庆城县妇联提供)

发布丨马瑶

审核丨郝芳

点分享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