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苏轼这个魔鬼上司,实在是太搞笑了

原标题:苏轼这个魔鬼上司,实在是太搞笑了

文/食堂

苏轼留带图轴

01

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年),时年二十六岁的苏轼通过制科。

制科是大宋等级最高的考试,没有之一。

比进士科难考一万倍。

有宋一代的319年里,有118个状元,但考中制科的只有49人。

制科结束后,苏轼被派到凤翔府担任签书判官。

苏大才子,大大咧咧,开朗大方,很快就和凤翔府的同事打成了一片。

大家对这个下凡的文曲星,有如众星拱月般顶礼膜拜。

而顶头上司凤翔知府宋选是个忠厚君子,待下温和,最喜欢与人吟诗作对。

巧了不是,苏轼正是个中好手。

苏轼好不快活。

但这样的好日子很快到头了。

嘉佑八年(1063年)正月,陈希亮调任凤翔府知府。

陈希亮是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和欧阳修同榜)。

陈希亮这个人,清廉如水,刚正不阿,端庄严肃,处事古板,驭下严厉,一丝不苟,批起人来不留情面。

平生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贵人,皆严惮之。见义勇发,不计祸福,必极其志而后已。”

——北宋 苏轼《陈公弼传》

他最看不惯苏轼跳脱的作风。

一天,有个小吏像往常一样尊称苏轼为“苏贤良”。

(苏轼考中的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

陈希亮听见后勃然大怒,当着苏轼的面,将小吏打得死去活来。

边打边骂:“不就是个小小的判官,算个屁的贤良!”

苏轼脸上青一阵,紫一阵,寻思:

我也没得罪你啊,至于这么指桑骂槐吗?

再说你也是眉山人,我们是老乡,不应该相互照顾吗?

下班后,苏轼去找陈希亮,想跟他解释解释。

可陈希亮根本不见他。

吃了闭门羹,苏轼有苦难言,悻悻而归。

苏轼越想越气不过劲,写了一首牢骚满腹的诗:

《客位假寐·因谒凤翔府守陈公弼》

谒入不得去,兀坐如枯株。

岂惟主忘客,今我亦忘吾。

同僚不解事,愠色见髯须。

虽无性命忧,且复忍须臾。

大意就是:官大一级压死人,我惹不起你总躲得起吧。

02

到了这年七月十五日,中元节。

凤翔府大小官员都按例去陈希亮家中拜见上官。

苏轼想着,自己去也白搭,干嘛热脸贴冷屁股?去球!

结果,第二天上班,苏轼就收到了罚款通知。

陈希亮居然上书朝廷,弹劾苏轼。

理由:身为判官不去朝见上司,目无尊卑,罚铜八斤!

苏轼彻底无语,拜访你,你不见,不拜访你,你罚我。

大爷,你可真难伺候!

这年九月初九,重阳节。

按大宋官场旧制,机关单位要举办一些文娱活动,召集同事下属聚个餐、喝个酒啥的。

陈希亮给大家伙发微信:下班饭局走起。

唯独苏轼,刷了半天,也没收到消息。

苏轼郁闷不已,只好孤零零一个人去逛普门寺。

苏轼提笔又写了一首诗:

《壬寅重九不预会独游普门寺僧阁有怀子由》

花开酒美盍言归,来看南山冷翠微。

忆弟恨如云不散,望乡心似雨难开。

明年纵健人应老,昨日追欢意正违。

不问秋风强吹帽,秦人不笑楚人讥。

这诗看似是思亲思乡,实际就是在吐槽陈希亮。

而最让苏轼无法忍受的是,给陈希亮写文件。

写文章是苏轼的拿手好戏,可每次陈希亮都不满意。

打回去,重写!

打回去,重写!

打回去,重写!

等苏轼改了N遍后,陈希亮一拍大腿,还是之前的好。

苏轼险些一口老痰吐过去。

自苏轼成名以来,京中名臣,谁不对他赞誉有加?

他什么时候受过这样的侮辱?

就这样,苏轼在陈希亮手下干了两年多时间,每一天都度日如年。

被这个魔鬼上司,折磨得要发疯。

03

后来,陈希亮奉命修建了凌虚台。

老规矩,修成之后,要写一篇文章记述。

这差使当然交给苏轼。

苏轼提笔,一挥而就,写下了千古名文《凌虚台记》:

物之废兴成毁,

不可得而知也,

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

而况于人事之得丧,

忽往而忽来者欤!

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

则过矣。

陈希亮乍一看,才华都溢出纸面来了。

再定睛一看,才发现被苏轼狠狠挖苦了一通:

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雄伟建筑沦为废墟,何况一个小小的凌虚台?

凌虚台尚且如此,人事就更别说了。

你陈希亮想用这个凌虚台扬名,那就大错特错了。

文化人就是不一样,骂人都不带脏字。

但陈希亮没有生气,笑着对身边人说:

“我把苏洵当儿子看,苏轼就是我孙子,我之所以对他不假颜色,处处刁难,就是看他少年得志,怕他骄傲自满。”

说完,命人将文章一字不差刻在了石碑上,供后人一睹苏轼文采。

公弼览之笑曰:

“吾亲苏明允犹子也,某犹孙也。

平日故不以辞色假之者,以其年少暴得大名,惧夫满而不胜也,乃吾不乐邪?”

不易一字,亟命刻之石。

——《邵氏闻见后录》

原来,陈家和苏家都是眉山豪族,两家是世交。

陈希亮虽然比苏洵小五岁,辈分却比苏洵高一辈。

苏洵真得叫陈希亮一声陈叔。

陈希亮还真是苏轼的爷爷。

苏轼年轻气盛,听到陈希亮这话,非常不爽:别倚老卖老了!

因此,二人在凤翔府关系搞得非常僵。

连远在开封的欧阳修等人都一清二楚。

04

治平二年(1065年),苏轼终于摆脱了这个恶魔上司,调回开封,升任判登闻鼓院。

霎时间神清气爽。

苏轼对陈希亮连表面的客气都没有了。

谁在他面前提及陈希亮,他就跟谁急。

实际上,苏轼年少轻狂,说话没个把门,正需要陈希亮这样严格的长辈督促,挫挫他的锐气,去去他的傲气。

可惜,陈希亮对苏轼的另类教育,并没有任何效果。

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乌台诗案爆发。

苏轼终于自食恶果,险些因为自己的大嘴巴冤死狱中。

最后,还是苏辙、王安石、曹太后等人积极营救,才保住了苏轼一条小命,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正好,当时陈希亮的四子陈慥就在黄州。

很多人都担心陈慥会落井下石,报复苏轼。

谁成想,苏轼和陈慥竟然玩到了一起,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也正是因为陈季常,苏轼终于明白了陈希亮的良苦用心。

可惜,太晚了。

05

与苏轼分别不久,陈希亮就遭人诬告,被罢官。

熙宁十年(1077年),陈希亮郁郁而终。

苏轼后悔不已,却永远没有机会对这位长辈说声抱歉。

在陈季常邀请下,从来不给人作行状墓碑或写个人传记的苏轼破例为陈希亮写下了《陈公弼传》。

苏轼在文章中深情地写道:

“公于轼之先君子为丈人行,而轼官于凤翔,实从公二年。

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形于言色,已而悔之。”

遗憾的是,尽管如此,苏轼始终本性不改。

一生为此吃尽了苦头,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东坡先生像

不过,也正因如此,苏轼才是世人熟知的苏东坡。

很多时候,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本就是一件难得的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