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唐代中央官制是如何演变的?为什么三省六部被枢密院和翰林院架空

导语:

一提到唐代的中枢机构,大家首先会想到三省六部制。因为我们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的历史课本中都把三省六部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典范。因此也就让大家觉得在唐代只实行了三省六部制这一种中央官制。

但是实际上三省六部制在唐朝实行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只在唐太宗李世民到唐玄宗李隆基这个区间内,这种制度运行的比较正常。在唐玄宗天宝年间以后这种制度也就逐渐变了味儿,基本上不能保持正常的运行了。取而代之的是枢密院和翰林学士院。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唐代的中枢机构是如何从三省六部制演变到枢密院、翰林院的?

一、唐朝前期——三省宰相班子掌握决策大计。

在唐朝前期中枢机构就是三省六部制。这种制度从隋朝确立以来一直在不断变通中得到运用,直到明朝彻底废除丞相制度,它存在了将近七八百年的时间。关于这种制度是如何运行的,我们已经相当了解了。它的运行体系我们从小学一直学到大学,在这里我就不做太多的赘述了。我只简单叙述一下,三省六部各自的职能由哪些:

三省六部图

1、三省六部的职能。

①中书省——决策机构。

中书省是三省六部制的源头。是唐朝中枢机构中的决策机关。它的主要职责就是辅助皇帝起草诏令,并且将朝令颁布。不要小看起草诏令这一个环节,在起草诏令的过程中,中书省的官员一般在起草朝令的过程中,都会将自己的意志加入诏令当中,从而形成国家法定性的文件。皇帝在起草诏令的过程中,有时也会听取中书省官员的意见,因此中枢省能够影响决策的制定,是一个决策机关。

“中书令……掌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省事”。——《新唐书·百官志》

中书省主要官员如下:

中书令——中书省主管官员,宰相之一

侍郎 ——中书省二把手、参与决策。

中书舍人——负责起草诏令、下级官员

主书四人——从七品、中书省低层官员

主事四人——从八品、负责日常事务。

令史 ——负责一般诏令的处理。

蕃书译语——负责外文翻译。

②门下省——审议机构。

门下省是三省六部制中的审议机构。只要是中书省草拟的律令都需要通过门下省审议才能颁布实行。表面上看这个机构在三省六部制当中作用并不是太大。但是实际上这个机构的作用超出你的想象。唐朝皇帝制定的错误诏令都是在门下省被驳回的。由此可见他的权力还是很大的。通过下边这段的史书记载,你就会发现门下省的权力有多大:

侍中之职,掌出纳帝命,缉熙皇极,总典吏职,赞相礼仪,以和万邦,以弼庶务,所谓佐天子而统大政者也。凡军国之务,与中书令参而总焉,坐而论之,举而行之,此其大较也。凡下之通上,其制有六:一曰奏抄,二曰奏弹,三曰露布,四曰议,五曰表,六曰状;皆审署申覆而施行焉。——《旧唐书》

门下省主要官员如下:

侍中——门下省主管官员,宰相之一。

侍郎——侍中的副职,参与问题处理。

左散骑常侍——规讽过失,侍从顾问。

左谏议大夫——谏谕得失,侍从赞相。

给事中——掌侍左右,分判省事。

左补阙、拾遗——供奉讽谏,大事廷议

③、尚书省——执行机构。

尚书省是三省六部制当中的执行机构。尚书省的权力应该是三省六部制当中最大的。而且它的产生也要早于剩下的两省,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产生了,东汉光武帝刘秀就设立了尚书台,实际上就是尚书省的前身。经历过魏晋南北朝四五百年的演变,等到隋朝时最终形成了尚书省。因为是负责事务的执行机构,唐朝政府对他的控制是非常强的。在唐朝初年时,李世民就担任尚书令这一职务。从那以后,唐朝政府一般只会授予亲信的大臣尚书令的职务,一般人是绝对不会授予的。

“汉成帝初置尚书五人,其一人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常侍曹,主公卿;二千石曹,主郡国二千石;民曹,主凡吏民上书;客曹,主外国夷狄。——《通志·职官略》

尚书省的主要官员如下:

尚书令——掌典领百官,宰相之一。

左右仆射——掌统理六官,为令之贰。

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

左右司——辅佐左、右丞。

员外郎——从六品上。

都事——从七品上。

④六部——尚书省的下属机构。

六部在隶属关系上来说隶属于尚书省。他是尚书省下设机构。在三省六部职能运行的过程中主要起执行具体事务的作用。其实他的实际权利也并不小,在一些具体事务的处理上,就连皇帝都需要参考六部的意见。在官员构成上来说,六部的主要官员是六部尚书,在尚书之下还设有侍郎。

六部的具体职能如下:

吏部——主管考核和任免官吏。

户部——编制户口簿和田赋力役。

礼部——掌管礼仪制度。

兵部——掌管军队和兵籍。

刑部——掌管刑狱。

工部——掌管水陆工程。

尚书省

2、三省宰相制度的演变。

在唐朝初期三省都是唐政府的中央最高机构。三省长官也同为宰相,共同负责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三省长官的办公机构为中书门下。在中书门下,宰相们集体商议国家大事拿出解决方案并最后由皇上决定。但是在唐太宗时期,宰相的任命逐渐发生了转变:

转变一:不再任命尚书令,以左右仆射代行其职权。由于尚书令的权力太大,唐太宗就以他年轻时期曾经担任过这个职务为借口,不再授予尚书令这一官职。以左右仆射代行尚书令的职务。左右仆射在最初也是当然的宰相,但是后来只有加上“同中书门下”的头衔才是宰相。

“尚方(书)令一人,千石。本注曰:承秦所置,武帝用宦者(亦用士人,如张安世),更为中书谒者令,成帝用士人,复故。——《后汉书》

转变二:由于中书令和门下侍中的地位较高,所以也不再长设。李世民作为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的权力欲望是很强的。试想一下,这样一位君主怎么会允许一些权臣存在呢?所以为了加强皇权,李世民不在授予中书令和门下侍中。而是给其他官员加上同中书门下三品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担任宰相。

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新唐书》

转变三:宰相办公机构的转变。唐代宰相的办公机构最初称为政事堂,设在门下省。后来又迁到中书省,并改名为中书门下。最初中书门下只有决策权力而无行政权力。后期不断发展演变过程中,中书门下设置了吏房枢机房、兵房、刑礼房。这时在中书门下,不仅有决策权,而且还掌握了对六部的对口领导,拥有了很大的行政权力。

“ 太祖登正阳门 ,望城中诸军未有归者,乃脱甲诣政事堂。”——《龙川别志》

中书令

二、唐代中后期——翰林院、枢密院逐渐崛起。

如果不是专门学历史的人,可能对这两个机构不太了解。而且这两个机构在我们历史上的影响力也是十分的有限。特别是翰林院,在唐朝可能稍微有一点影响力。但是到了后期完全成了一个摆设。但是枢密院经过唐朝初设之后,在宋朝煊赫一时,成为主管军事的机构。总体来说,在唐代中后期,翰林院和枢密院这两个机构逐渐取代了三省六部,成为唐朝的中枢机构。有一些重大问题的决策都是皇帝通过翰林院起草,经过枢密院传达给六部执行。这种运行方式逐渐取代了。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封驳、尚书省执行的实行机制。

1、翰林学士和翰林院——唐朝中后期的决策机构。

在唐代中后期翰林学士和翰林院也逐渐崛起。翰林院作为一个中央机构,在唐朝中后期之前是不存在的。在唐代中后期,为了限制宰相的权力加强皇权。当时的皇帝就设置了翰林学士院。在设立之后翰林院的职能也逐渐扩大。逐渐取代了三省称为辅助皇帝进行决策的决策机关。

“赐进士、通议大夫、协理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纂修先朝实录记注起居管理六曹章奏、较内书文华殿展书诰勅撰文、前右春坊右谕德左庶子掌南京翰林院事、经筵讲官、通家乡眷生王铎顿首拜书丹”。——《明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

翰林院的设置也不是一部就位的。翰林院的完善经过了一个很长期的过程。从唐玄宗时开始设立,一直到唐朝中后期才逐渐形成完善的机构。在这期间,翰林院有很多职能都是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不断完善和优化。

步骤一:开元26年,唐玄宗以中书省不能及时完成众多任务的起草为理由,成立了翰林学士院,翰林院从此开始负责一部分诏书的起草工作。

步骤二:永贞元年。唐宪宗继位后开始对翰林院进行改革和强化。在翰林院设置了翰林学士承旨,作为翰林院的长官。凡是皇帝认为很重要的重大诏令,都是由翰林院起草。并参与皇帝的决策过程。

步骤三:唐代中后期。朝廷逐渐废除的三省制度。翰林院也正式成为中央的决策机构。专门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这样翰林学士的起草权就这样被固定下来了,翰林院成为设置于内廷的正式决策机构。

翰林院

2、枢密使和枢密院——成为传递诏令的专职人员和机构。

枢密院这个机构最初就是在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在唐朝之前并没有一个机构叫枢密院,这个机构在设计之后不断的发展,到了宋朝时期,成为地位仅次于宰相的重要职能部门。在唐朝时枢密院的主要职能是辅助皇帝完成诏令的起草,同时负责将诏令对外传递,收发地方向皇上进呈的诏书。枢密使参与机要与唐朝宦官势力的发展也有很大的联系。枢密院的设置也经历了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一:唐玄宗时时常委派宦官充当监军,唐肃宗时用宦官李辅国掌管禁军。德宗时设置护军中尉和中护军各两人。他们全都是以宦官充当。统帅左右神策军天威军等禁军。

步骤二:元和年间,唐宪宗在加强翰林院职权的同时又设置了枢密使,都以宦官充当。

步骤三:玄宗时设置了枢密院,枢密院下设枢密呈旨,各级机构已经相当完善了。

“堂后主书滑涣久在中书,与知枢密刘光琦相结,宰相议事有与光琦异者,令涣达意,常得所欲,杜佑、郑絪等皆低意善视之。郑余庆与诸相议事,涣从旁指陈是非。”“上怒诸将无功,辛巳,命知枢密梁守谦宣慰,因留监其军。”“长安中,王守澄知枢密事,旧左右军容多入为枢密,亦无视事之厅后。”——《通考》

枢密使的主要职责就是为皇帝传达诏令,大臣如果想要向皇帝上奏书的话,也只能通过枢密使来传达。枢密使如果认为起草的诏令有不恰当的地方,可以用黄纸写出自己的处理意见。并把这张黄纸贴在诏书之后。宦官一般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干预朝政的。从职能上来说,枢密院也是皇帝设置于内廷的一个决策机构。虽然从地位和权势上来看,枢密使低于护军中尉和中护军。但是从政治方面来说,枢密使的地位要高于上面这两者。枢密院和枢密使的设置,为唐朝后期宦官专政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枢密院

总结:唐代中后期的中枢机构三省六部逐渐被翰林院和枢密院取代。

在唐代中后期,翰林院和枢密院的权力逐渐上升。而与此同时,三省六部的地位却在逐渐的下降。在唐朝前期,国家的大事一般都是由三省的长官集体决定,他们在中枢门下进行决策,决策之后再由皇帝最后拍板。但是在唐代后期,翰林院逐渐掌握了大部分诏令的起草权。中书门下所剩下的权利基本上就是微乎其微了。

等到唐宪宗以后,皇帝如果要决策国家大事一般都是由翰林院进行起草,再由枢密使对外宣布,最后由六部负责执行。唐代前期那种中书起草、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三省制度逐渐瓦解。唐代后期三省宰相逐渐被翰林院和枢密院所取代,实际上是由于皇帝控制翰林学士和枢密使要比控制三省宰相容易一些更适合君主专制的需要。

参考资料:

《新唐书》

《旧唐书》

《通典》

《通制》

《后汉书》

《龙川别志》

《明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

《通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