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古代水利设施-坎儿井

在我国有一个地方,一年里气温高于35度的时间在100天以上,夏天的极端高温达到50度,地表温度多在70度以上,甚至创下过82.3度的纪录。而且全年几乎不下雨,平均年降雨量只有16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这里就是新疆的吐鲁番盆地,虽然极度干燥,人送外号“火洲”,却是瓜果飘香,孕育了一片片绿洲,生命的源泉从何而来呢?这一切都与古代超级水利工程坎儿井密不可分。

是古代维吾尔人根据新疆吐鲁番和哈密地区自然地理条件创造的一项水利工程。古时候叫“井渠”。山坡到田地里挖一连串的井,井底相通,把山上的溶雪和地下水引来灌溉。

坎儿井并不是真正的水井,它的真实身份是人工开凿的地下暗河,可以把地下水引到地面上来,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是古代维吾尔人民为了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根据新疆吐鲁番和哈密地区气候、水文特点等生态条件,创造出来的一种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创造的一项水利工程。

新疆一共约有1800条,分布在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南疆的皮山、库车、和北疆的奇台、阜康等地,其中以吐鲁番盆地较多较集中,其中有1200多条都位于吐鲁番盆地,总长度高达5000公里,规模非常庞大。因此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也被称为地下长城。还是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都江堰、灵渠、坎儿井)。

吐鲁番地势北高南低,四面环山,气候干燥无比,每到夏季,炎热的天气就可以融化天山的冰雪,源源不断地流向盆地。但不幸的是,当水流出山口后,大量的水就很快渗入戈壁,成为地下水,长久积聚,戈壁下面的地下水就不断增多。因此,虽然吐鲁番的地面水流很少,但地下水的储量非常大,如何将这些水用于灌溉呢?两千年前的新疆人民,就用勤劳和智慧,研发出了这一款古代超级水利工程——坎儿井。

坎儿井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从需要用水的村庄逆向往高处挖暗渠,类似于地道战使用的地道,为了方便施工,每隔20~50米,还需要挖一个向下的竖井,为挖掘暗渠运输泥土,通风供氧。当暗渠不断接近山体时,就可以连通地下水暗流,形成一个引水通道,大量渗入戈壁的冰雪融水就通过这样的通道,流向用水的村庄,到达村庄以后再通过明渠接入蓄水的涝坝,供灌溉和生活使用。

参观过坎儿井的人,无不为它设计构思的巧妙,工程的艰巨而赞叹。它是我国各族人民指挥的结晶、勤劳的丰碑!

现存时间最久的坎儿井是吐尔坎儿,于1520年挖成,至今已有502年,位于吐鲁番市东南部的恰特卡勒乡庄子村境内。现有最长的坎儿井是红土坎儿,在鄯善县境内,全长25公里。

为什么不直接在需要灌溉的地方打水井呢?和直接打水井灌溉相比,坎儿井可以利用地下水进行自流灌溉,在没有抽水机械的古代,避免了人工抽取地下水的复杂过程。在吐鲁番这样极度干旱的地方,坎儿井采用的暗渠形式,还可以避免沙尘掩埋,也大大降低了水流在输送过程中的渗漏、蒸发带来的损失,以最大程度保存水量,其灌溉面积曾高达到吐鲁番总灌溉面积的70%。一旦有了水,吐鲁番的极端气候便成了这里的优势,高时长的日照,孕育了一个瓜果之乡,吐鲁番的葡萄也因此享誉全球。

坎儿井是新疆吐鲁番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的水利奇迹,吸引了无数游客慕名前来参观,成为了吐鲁番重要的旅游名片。来吐鲁番旅游一定要去看看坎儿井,可以说没有坎儿井就没有吐鲁番,没有坎儿井就没有吐鲁番的葡萄和葡萄干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