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月3日
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
是所有中国人
应当铭记的日子
今日推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1946年5月3日至1948年11月12日,在日本东京进行了历时两年零六个月的“世纪大审判”。来自同盟国11国的法官组成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A级战犯进行了清算战争罪行的审判。这本书做了要而不繁的介绍。
朗诵者: 向隆万,
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检察官向哲濬之子,
2011年任上海交通大学
东京审判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日军在1937年南京战役后数周内实施的大规模屠杀、抢掠、强奸等行为,是谋杀罪、普通战争罪和反人道罪的集中体现,也是法庭审理日本战争暴行最重要的一起案件。
检察官把美国驻南京大使馆于1938年初发给华盛顿的一封电报作为证据提交法庭,电报描述了不久前发生在身边的这场暴行,电文附上了若干文件,其中一份是大使馆三等秘书埃利森(JohnM Allison)写给美国驻汉口大使的信函。写信者根据14名亲历暴行的美国侨民的见闻,写道:“这座城市俨然成了日本人手中的猎物。”
检方通过一系列来自中国和西方的证人和书证,向法庭证明日军在南京陷落后进行了至少六周的大屠杀、强奸等大规模暴行。对于检方描绘的这幅人间地狱般的场景,辩护方难以辩驳。要知道,在其他案件中,辩护律师们通常不放过丝毫破绽,对检方证人展开反复且冗长的质证。但是在南京暴行一案上,他们却基本放弃了这一权利。辩方的这种行为等于是承认了日军在南京战役后的所作所为。
——《东京审判——为了世界和平》
节选
文献式全景画《东京审判》(局部)。图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东京审判
在国际刑事审判领域
具有里程碑意义
是人类有史以来
参与国家最多、规模最大、
开庭时间最长、
留下档案文献最为浩繁的审判
并对以后国际法的发展、
对追究“反和平罪”与“反人道罪”的
国际司法实践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作为人类社会的宝贵遗产,东京审判法庭筹建经历了怎样的政策指导和起步准备?能否对发动战争的领导、策划和实施者追究个人刑事责任?东京审判留给后世哪些遗产?
《东京审判——为了世界和平》一书以全面、客观的法理依据和国际视角,阐述了这一世界级审判从法庭成立、管辖权之争,直至罪行审理、判决量刑过程中各方的持续博弈。书中大量利用了来自美国国家档案馆、日本国立公文书馆等重要档案机构保存的珍贵文献和图片。
本书作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程兆奇长期从事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和东京审判研究。他说:“长期以来,日本对以东京审判为代表的战后审判的否定不遗余力。因此,维护东京审判的成果已刻不容缓。中国作为日本侵略的最大受害国,应该而且必须发出正义的声音。”
图源: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从古至今,在人类经历的各种人为灾难中,战争造成的损害无疑是最大的。进入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接踵而至;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不仅山川湖海再也不能成为阻隔战火的屏障,战争的破坏性也达到了可以毁灭人类文明的前所未有的程度。因此,如何追究战争策动者的责任,如何通过惩罚肇事者防止重蹈战争的覆辙,成了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19世纪末以来,战争犯罪开始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1899年海牙国际和平会议制定了《关于陆战的法规惯例条约》、1907年第二次海牙国际和平会议在原条约基础上修改、通过了《海牙陆战法规》。而国际红十字会更早在1864年就制定了有关伤病者及俘虏待遇的条约,以后几经补充,1929年公布了《关于俘虏待遇的条约》。这些条约、法规详细规定了俘虏的待遇、伤病者的救助、武器的使用及战争的手段,明确禁止对军人与平民的过度伤害,对于限制战争的恶性结果以及违反者将受惩罚起了积极的作用。
战争法规的制定,标志着人类理性的一大进步是毋庸置疑的,但如何防止战争比限制战争中犯罪更具根本意义,因为战争本身造成的灾难远比战争中的犯罪更为严重和巨大。
1945年9月2日签署的日本投降书。图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前所未有的破坏力巨大的战争,引起了人类社会的高度担忧,然而,通过建立国际组织、签订相关条约的努力并未能阻止战争的再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不仅从极北的苦寒之地到溽热的赤道雨林、从远东太平洋中的孤岛到欧陆西界的尽头,燃遍了北美以外的几乎整个文明世界;而且,从传统的野蛮杀戮到计划周密、手段“科学”的种族灭绝,使人类文明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真正面临了毁灭的威胁。战后审判,特别是东西方两大国际军事审判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酝酿成型的。
东京审判首席检察官季南在开庭辞中多次提到“人类”“文明”“和平”,重申“我们今天进行的不是普通的审判,而是拯救人类文明免遭毁灭之战”;在开庭辞之前面对辩方管辖权质疑时,季南明确表示“维护和平”是东京审判的“使命”。这一捍卫世界和平的目的,即是同盟国进行东京审判的根本目的。
——《东京审判——为了世界和平》
节选
今天我们铭记历史
不是为了延续仇恨
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振兴中华,吾辈自强!
素材来源 | 书中摘录、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人民日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文字丨王峰
编辑 | 张洋珊
校对 | 吴一唯
责编 | 王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