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汉代已开采冶炼朱提银
朱提银矿的开采冶炼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从境内马厂遗址中出土的文物青铜器铜斧足以证明。汉代境内朱提山即已有银矿的开采,品质优良,称朱提银。应该说朱提银的开采冶炼,起于春秋战国,兴起于汉代,隆盛于清朝。
“朱提”是昭通的古地名。按《汉志》颜注引苏林载:“朱音铢,提音时。”《爨龙颜碑阴》亦说:“朱提”一般按古代地名的特殊读音,应读为“殊实”。还有一种说法:“朱提”一名是分别由两个上古时期汉语的通假单字构成,其义为美好之语。范文钟先生释为:“朱提山为美丽飞驰的群山,先有山名,古产银,故又称银为‘朱提’”。按刘平轩:“朱提音义考”朱提银产于朱提山,如是,朱提山就可释为美丽飞驰的群山。朱提山是秀美挺拔,飘逸如飞的群山形象。
“朱提”的读音在197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一书中标注为:“古县名。西汉置。治所在昭通。……境内有朱提山,产银多而美,后世因以朱提为高质银的代称。”“朱提”一词的出现,最早出现于西汉杨雄《蜀王本记》:“后有一男子,名杜宇,从天堕,止朱提。”书中所描述的是春秋时期之事。从“朱提”的读音看,是从本土先民“僰人”(或彝族)语音演化而来。在鲁甸境内,至今还存在不少土著民族语地名,如“啰章嘎”、“普芝噜”、“阿噜伯”、“查拉”、“穑滴海”等。这些地名都是用汉语语音移植的字面,难于用汉语语言解释其真正含义。
据《水经注·若水》载:“朱提,山名也。在(朱提)县西南。县以氏焉。”《汉志》朱提县云:“(朱提)山出银。”《续汉志》朱提县亦云:“(朱提)山出银、铜。”由此可知,“朱提”一名源于朱提山。朱提山所产白银质优天下,所以朱提曾为白银的代称。鲁甸县龙头山境内历史上有朱提乡、朱提小学之称。发源于猫猫山(古朱提山)山麓黄泥寨的鲁甸龙树河,下游至昭通称洒渔河,至大关、盐津称关河,至水富称横江注入金沙江,因发源于朱提山,史称“朱提江”。因朱提山出善银,称“朱提银”。因产“朱提银”,汉时,在今昭通、鲁甸一带设“朱提县”、“朱提郡”。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建立汉王朝。由于封建王朝忙于削平内地割据势力,无暇顾及边疆。至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即位后,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以打通西域的交通道路;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今四川省南部和云南省东北部置益州辖犍为郡,领朱提等12县,鲁甸属朱提县辖地。同年,汉武帝又派唐蒙前往番禺(今广州)打开通往南越的交通道路,并招降南越,并设置犍为郡;后又派人修筑从僰道经朱提到牂牁江的道路,沿途设置邮亭。史称这条道路为“南夷道。”因昭通汉时称“朱提”,故又称“朱提道”。“朱提道”的开通,进一步扩大了汉朝的疆域,同时也促进了朱提地区的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为鲁甸境内朱提山银矿的开发、冶炼、利用提供了条件,也为“白银之乡”、“朱提银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西汉王莽时期,建国二年(公元10年),进行货币改革,将全国通用货币分为金、银、龟、贝、钱等品,名叫“宝货”。其中银货币属于二品,按当时与钱的比值,银货以重八两为一流,值小钱一千铢;但因朱提银成色好,含纯银比重大,一流值一千五百八十铢,其比质值高于其他银货币的比质50%以上。朱提成为朝廷铸造银币的地方,产量高,成色名列全国之冠,冶炼技术精湛,与汉嘉金齐名。西汉、东汉时,社会政治相对处于较稳定时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此时,朱提银的开采、利用,处于兴盛时期。
蜀汉时,朱提银的开采、利用逐渐处于衰退时期,《华阳国志·南中志》载诸葛亮书说:“汉嘉金、朱提银,采之不足以自食。”晋时,处于没落状态。正如魏宏在《南中志》中说:“(朱提山)旧有银窟数处”。乐马厂银矿位于境内龙头山镇朱提山下,在鲁甸县城西南40公里的八宝村。其山脉走向,自大水井,沿牛栏江,经老君山、水口坳、新营盘、紧风口、三道箐、大梁子、轿顶山、猫猫山、火干梁子、干沟梁子,直伸昭阳区大山包和永善县五莲峰,长梁子为朱提山主脉。主要矿区有大佛山、老君山、金钟山、五台山、营盘山、黄矿山、照壁山、观音山、青龙山、仙人岩、红石岩,西瓜地、萝卜地。当地有:“大佛巍魏体至尊,仙人洞里方修成。五台营盘青龙现,一堵照壁朝老君。萝卜西瓜观音种,红岩黄矿地内存。一片金钟打得响,龙头摆尾奔天生”之说。以老君山为中心的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其矿洞有天成洞、万昌洞、挡阳洞、大有洞、福禄洞、长发洞、狮子莲花洞、金马洞、元宝洞、天生洞、清焦洞、转龙洞、太阳洞、倒油洞、凉风洞、白马洞、玉龙洞、元龙洞、雷神洞、四合洞、挖口洞、黑风洞、三阳洞、四新洞、上八洞、下八洞、狗洞、水血洞等30多个。洞深几百米至上千米,里面多有岔洞和配风巷。在观音洞、狮子莲花洞等大洞里,还设有办案的“官坊”和赶集的“豆花铺、草鞋铺”及唱戏的“闹堂”等。清乾嘉鼎盛时期,云集10万多人开采,年产银50万两,额铜1800公斤。当时,整个乐马厂矿区,大小矿洞满山,冶炼大土炉48个,炉火通明。道路四通八达,纵横数十里,从矿区至县城相距40公里,一路檐灯高挂,昼夜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民国《鲁甸县志》查报资料载:“繁盛冠于各县,狮子、莲花、福禄、朝阳四洞,名溢海宇。士子之北京会试,至卢沟桥手摩全国府县题名刻石,‘鲁甸’二字为之陷落,其盛名可知。” 考中即将外放的官员,都想来昭通鲁甸过一下“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官瘾。整个矿区,大小矿洞星罗棋布,众多炼炉火光熊熊,热闹持续半个多世纪,使“鲁甸”名播中原。乐马厂大旺,新建了一批工矿集镇,以龙泉中心集镇为主,分别建了乐马厂集镇两条街,多为铺面,经营商业,各省会馆林立;水口坳集镇长达3里;龙泉中心集镇街道30余条,还有三官庙、财神庙、川主庙、关帝庙、清真寺、观音寺、大佛寺等建筑群。由于矿山工人和人民群众的购买力上升,对外地各种商品的消费能力激增,遂使昭通府城成为万商云集之地,促进了昭通、鲁甸和邻县的社会经济发展。“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满的叙府(今宜宾)”成为乾嘉时期昭通工商业发达的真实写照。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乐马厂银矿逐渐萧条。历经晚清和民国,鲁甸失去了曾有的辉煌。留给鲁甸人民无限遐想,激励着后人不断探索,并期盼乐马厂银矿再度辉煌。
四、纷繁的三国两晋南北隋时期
东汉末年战乱后,中国出现了魏、蜀、吴3个政权。刘备在成都建立政权后,开始对南中各郡进行统治。刘备采取稳进南中的方针、策略,首先选择朱提为据点,为蜀国军资供应地之一。据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所编的《话蜀汉》中载:刘备夺取四川之初,由于财政困难,曾充分利用朱提山的银矿资源“铸造直百五铢,调整物价,设立农市,增加税收”以达到“府库充实”。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犍为属国改为朱提郡,属庲降都督辖地,领朱提、汉阳、南广(今盐津)、堂琅、南昌(今镇雄、威信、贵州赫章一带)5县,以朱提县(今昭阳区)为郡治。境内属朱提郡朱提县辖地。蜀汉延熙元年(公元238年),从朱提郡中划出部分境域,即今镇雄、盐津、威信,四川珙县、兴文,贵州赫章、水城一带设南广郡。辖南广、南昌县。鲁甸仍属朱提县辖地。
公元265年,司马炎称帝,改国号为晋,称晋武帝,建都洛阳,史称西晋。地方政权建置为州、郡、县三级。《晋书·地理志》载:朱提郡统辖5县,朱提县为郡驻地(今昭阳区、鲁甸县)。《华阳国志·南中志》载: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在南中设宁州,统辖7郡(后为8郡),境内仍属朱提郡朱提县。公元317年,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政权,史称东晋。这一时期比较混乱。据《华阳国志·南中志》载:由于晋王朝及宁州剌史王逊在宁州、南中对“夷族”中的贵族分子的镇压,所以“犍为太守朱提大姓雷诏、流民阴贲、平乐太守董霸等,破牂牁、平夷、南广,北降李雄(成国帝);建宁爨量与益州太守李易、梁水太守董懂,保兴古盘以叛。”各少数民族上层乘机起兵,各自为政。全国陷入混乱分裂的割据状态。
从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到隋统一的170年间,全国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史称南北朝。南北朝南齐时,分置南、北、东朱提3郡。南朱提辖朱提、汉阳、堂琅、南秦4县,鲁甸属南朱提县辖地。北朱提辖河阳(今永善、绥江)、义城,东朱提辖今贵州水城、毕节、赫章、威宁。北周武帝保定二年(公元526年),在南宁州东北部分置恭州,鲁甸属恭州辖地。这一时期,由于战乱频繁,生产受到极大破坏,人民因战争饥荒大量死亡,流离失所,南丝绸之路时通、时断,及不正常。
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王朝,并于公元589年灭了南朝政权,统一了南北分裂的局面。隋文帝开皇四年(公元584年),设恭州、协州,属南宁州总管府,恭州辖今永善、昭阳、鲁甸、巧家、会泽、东川,协州辖今镇雄、彝良及贵州威宁。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爨氏攻陷恭州,隋王朝废恭州入开边县,鲁甸属开边县。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晏 权,男,原鲁甸县地方志办主任、高级编审,已退休。)
参考文献:
1.《鲁甸县志》云南人民出版社
2.《鲁甸县少数民族志》云南民族出版社
3.范文钟著《昭通历史文化论述》云南民族出版社
4.陈本明、傅永祥编著《昭通彝族史探》云南民族出版社
5.陈本明著:《朱提文化论》云南民族出版社
6.昭通社科联编:《朱提文化研究论丛》云南民族出版社
来源丨鲁甸县社科联
本期编辑丨李东梅
编审丨孔祥曙
投稿邮箱:wldtg01@163.com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