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高骈收复交趾全歼南诏军并割掉其右耳,南诏随即攻至成都如法炮制

南诏源于六诏中的一部,本为滇西洱海实力较强的一个部落施浪诏,唐初时期开始逐渐融合形成西南强大的奴隶制政权国家,因为施浪诏在六诏之南,故而被称之为南诏。

为了稳定西南乱局及对抗吐蕃,大唐决定扶持施浪诏吞并其他五诏。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施浪诏首领皮逻阁吞并其他五诏建立了以洱海为中心的南诏国,皮逻阁也被封为“南诏王”。虽然在当时看来,这个举措对稳定西南局势短期来看是有意义的,但从长远看来却对大唐是极大的威胁,正所谓“六诏归一大唐愁”就是这个意思。

天宝四年(745年),南诏以大唐“筑城收质,缮甲练兵,密欲袭我”之名发动了对安宁城和步头路控制权的天宝之战,大唐损失惨重,失去了西南最便捷的出海口。南诏虽然胜利,但也是惨胜而已,于是最终选择了投靠吐蕃,走上了与大唐对抗的道路。

大唐安史之乱无暇顾及其他时,南诏趁机吞并周围小国部落,并进一步将其范围势力扩大到大唐境内,其势力之大,实力之强就连当时南诏国自己都觉得“渐觉无吐蕃之协助,已可独立存在”的地步,于是南诏又一次与大唐重归旧好,联盟对抗吐蕃。在唐德宗、宪宗的不断打击下,吐蕃迅速走向衰落,而此时的南诏因为实力逐渐强大,看到唐朝江河日下的国势,也滋生了与唐一较长短的野心。

大和三年(829年),南诏军突袭唐朝,攻陷成都西城大肆掠夺工匠百姓数万人、金银财宝无算。大中十三年(859年),南诏王世隆改国号为“大礼”,自称皇帝,叛唐自立,《新唐书·南诏传》记:“会宣宗崩,使者告哀,是时丰佑亦死。坦绰立酋龙,恚朝廷不吊恤,又诏书乃赐故王。以草具进使者而遣,遂僭称皇帝,建元建极,自号大礼国。懿宗以其名近玄宗嫌讳,绝朝贡。”并开始了他“两陷安南,四犯四川,一入黔中”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大唐派出名将高骈任安南都护。咸通七年(866年),高骈收复交趾,全歼南诏军,并将南诏军主帅段酋迁及其部下三万多人斩首,右耳割下送至长安报功:“七年六月,骈次交州,战数胜,士酣斗,斩其将张诠。李溠龙举众万人降,拔波风三壁。缉思出战,败,还走城。士乘之,超堞入,斩酋迁、脆些、诺眉,上首三万级,安南平。”

南诏疆域图

世隆不甘心失败,于是在咸通十年(869年)亲率大军突袭西川,攻破多个城池并再度攻到成都城下。由于成都军民的誓死抵抗,世隆在成都城下折损数千精锐之后,竟然丧心病狂地将掳掠而来的军民割掉耳鼻,以示征服之意。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南诏要将俘虏割掉耳鼻呢?

首先,割耳是代表战功,割鼻是代表征服。在成都城下受挫后,世隆不得不退兵。蛮人退兵都要论功行赏,各部要对南诏王呈上自己的战功与俘虏的奴隶,为了方便清点,便割下耳鼻为证,方便计数。

其次,为了报复高骈在安南割去南诏士兵耳朵之仇。高骈在交趾一役中大破南诏军,将所俘虏之南诏军三万余人尽数斩杀,并割去耳朵报功,为了报复高骈在交趾一役中的这种行为,世隆更加残忍地将鼻子也割去,目的是为了羞辱大唐。“蛮俘华民,必劓耳鼻已,纵之,既而居人刻木为耳鼻者什八。”

南诏疆域图‍

最后,割耳鼻既是一种刑罚,也是一种诅咒。早在远古时期,便有了劓刑之说,就是割掉鼻子,与它一样割耳也是一种刑罚,这两种刑罚属于是“肉身五刑”中的一种,是一种以侮辱性为主的刑罚。另外,割耳朵对于南诏人来说,也是一种诅咒。耳朵不仅仅代表着战功,对于南诏人来说,它更是祭祀先祖的媒介物,没有耳朵死后就得不到后代的祭祀,《蛮书》说:“凡死后三日焚尸,其余灰烬,掩以土壤,唯收耳。南诏家则贮以金瓶,又重以银为函盛之,深藏别室,四时将出祭之。其余家或铜瓶铁瓶盛耳藏之也。”那么割掉四川军民的耳朵也就成了一种极其恶毒的诅咒。

大唐一手扶持的南诏国终成了帝国的心头大患,最终整个唐帝国在与吐蕃与南诏的不断消耗中,逐渐消亡,而战争受累者永远是百姓:“云南路出陷河西,毒草长青瘴色低。渐近蛮城谁敢哭,一时收泪羡猿啼。”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