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丨城市考古:八年建筑修复 重现120年总商会风云

在本周播出的《下一站》中,苏州河边的一座100年历史的门楼牵出了一段民族资本在上海崛起的辉煌历史。这就是河南路桥附近的上海总商会旧址。

不过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和这座门楼历史一样悠久的,还有一座议事厅。它们都是经过了8年的建筑修复,在2018年才重回公众视野的。

议事厅大楼由英商通和洋行于1912年设计建造,1915年完工,主要建筑以清水红砖为基调,饰以精美的水泥仿石柱饰,凸出巴洛克风格的希腊山花装饰,具有横三段、纵五段的西方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特征。

现在,议事厅的外观,完全复原了1912年设计的最初样貌,但这个过程却非常难得。

由于历史久远,在复原前,议事厅建筑的山花已经基本毁坏,顶层被改建成为了工厂,破坏严重。

复原团队在没有原始图纸数据的情况下,使用老照片,利用“透视复原法”,从照片上推测出原始的建筑尺寸并进行了修复,仅外观就修复了三年。

之所以要花这么大的力气去修复这座百年建筑,自然是因为它的历史地位非常特殊,这座建筑可以说见证了中国民族资本的崛起和发展。

1901年,辛丑条约后,清政府需要签订商约,在这个谈判过程中外国商会的步步紧逼,让当时的商约大臣盛宣怀感慨:“中国商业之不振,大率由于商学不讲,商律不谙,商会不举。”于是1902年,总商会的前身——上海商业会议公所因此成立,并制定了六条章程——“明宗旨、通上下、联群情、陈利弊、定规则、追逋负”。

1912年,随着《申报》一纸广告,上海总商会正式成立。

作为中国第一个商会,上海总商会虽名为“上海”,实则包容全国,突破了中国传统商会“以敦乡谊,以辑同帮”的局限。

在这里,上海总商会先后创造了诸多第一:第一个商事公断处、第一份通行全国口岸的商会章程、第一座力推国货商品陈列所、第一家商业图书馆、第一份《总商会月报》……更是诞生了第一批中国的民族实业家,推动了苏州河北岸“华界工厂大本营”的诞生与发展。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周昱 实习编辑:赵寒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