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年少奋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他挥斥方遒,为中华之明日而革命
他日理万机,为让世界认识中国而奔走
他鞠躬尽瘁,为中国能有今日死而后已
他,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
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纪念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提出100周年
继承和弘扬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
9月20日至10月30日
大型展览“他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纪念周恩来总理珍品展”在铜梁举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周恩来同志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光辉一生中建立的卓著功勋、展现的崇高风范,深深铭刻在中国各族人民心中,也深深铭刻在全世界追求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心中。
据悉,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恶劣艰险的环境中,贯彻执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重庆进行了长达8年的艰苦卓绝斗争,为中华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
值得一提的是,有几位“铜梁人”也曾吸引周恩来总理的目光。他们或出生于铜梁,或曾经在铜梁学习、生活、工作过。他们的人生中与周恩来总理有过交集,受到过周恩来总理的关注。此次展品中就有周恩来总理对铜梁籍爱国音乐家刘雪庵的评价。 让我们一起走进周恩来总理和几位“铜梁人”的故事。
中共铜梁县委第一任书记罗清:
给周恩来同志当过6年英文秘书
罗清(1912—2008)原名郝文标、郝威,祖籍重庆。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曾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1936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1937年10月任中共重庆市工委宣传委员。他利用中学教员身份掩护,进行地下活动。1938年2月,经铜梁县立女子中学(铜梁一中前身)校长杨贻琪介绍,罗清担任女中英文教员。1938年4月,中共铜梁县委成立后,罗清担任第一任书记。
据史料记载,1941年至1946年,罗清在中共中央南方局为周恩来担任英文秘书,在外事组任编译小组长,主要负责对外宣传,做了大量工作。
抗日战争中期,许多外国记者、作家大量撰写和发表了报道我解放区军民英勇抗日的消息和通讯。当时编译小组根据周恩来同志的指示,将外国报刊上有关我抗日战争的报道译成中文,编辑成小册子,不公开地广为散发。
周恩来同志非常重视向外国友好人士直接提供英文翻译材料。从1941年冬季起,编译小组陆续发行宣传党的政策的英文小册子。内容主要是重庆《新华日报》和延安《解放日报》上刊登的有关我党抗日战争的主张和解放区军民抗战的战绩,评述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社论和文章,毛主席《论联合政府》《两个中国之命运》有关重要著作等。最多时一册发行好几千份,在当时国民党报刊发行量一般也不过几千份的情况下,这个数量是相当可观的。
1945年10月,国共两党双十协定在重庆签字。当时在重庆的外国记者,为了解谈判进展情况,特别是中共的态度,纷纷要求每天用英文发表谈判消息。为满足这一要求,编译小组每天把新华社发表的稿件翻译、油印成英文新闻稿,直接分送驻重庆的各国新闻社和报社记者。
1946年,罗清先后任军调处执行部徐州小组中共代表团秘书和译员、政协中共代表团译员。1946年4月,周恩来同志命他从重庆、成都的大学生中,挑选一批具有一定英语水平的进步青年赴张家口解放区,以备国共整编军队时当英语翻译。后来,他们中大部分人一直在外事、宣传战线上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罗清曾历任外交部西欧司副司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党委书记兼副台长、《中国日报》副总编辑。他撰写了多篇回忆录,如《友谊花开忆总理》(回忆在周恩来同志身边工作的片段)等。
铜梁籍爱国音乐家刘雪庵:
为周恩来指示新编的历史剧《屈原》谱曲
刘雪庵(1905—1985),中国近现代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四川铜梁(今重庆铜梁)人,主要作品有《何日君再来》《流亡三部曲》《长城谣》等。
抗战开始后,刘雪庵立即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他把自己从上海流亡到香港途中谱写的《离家》《上前线》两首歌与张寒晖创作的《松花江上》编为《流亡三部曲》。歌曲在他创办的抗日音乐刊物《战歌》上发表,传遍全国,成为当时脍炙人口、广为传唱的抗日歌曲。
1937年,周恩来在《在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与任务》一文中提到:“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人伤心断肠。”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指示,将《松花江上》编进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肯定了它在激励广大民众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中发挥的作用。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当局严密封锁消息,周恩来要求文艺界冲破封锁,指示郭沫若新编历史剧《屈原》,借屈原之口骂国民党。刘雪庵受郭沫若邀请谱曲,三昼夜不眠不休,写出《屈原》音乐总谱。
抗战时期的重庆,由于日机狂轰滥炸,每年很长一段时间无法演出。而重庆每年10月至次年5月为雾季,这期间,因经常大雾弥漫,日机空袭减少,重庆文艺界遂利用此段时间,举行大规模的盛大演出,史称“雾季公演”。
《屈原》在国泰大剧院公演时,刘雪庵亲自指挥,用音乐弥补了原剧本说白过多、冲突太少的缺陷,成为“雾季公演”中影响最大的、最震撼人心的剧作。
曾在铜梁求学和任教的“革命妈妈”饶国模:
周恩来邀请她赴京担任全国政协委员
饶国模,1895年出生在原四川省铜梁县云露乡(现重庆市大足区国梁乡)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在家乡读完铜梁女子中学后,于1912年考入成都益州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铜梁县立小学任教。
1930年,她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用自己经营活动积攒下来的一笔钱,在重庆西北郊区红岩嘴买下了300多亩荒谷坡地,办起了以种植花卉、蔬菜和水果为主的“大有农场”。后来“大有农场”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
1951年,邓颖超(左四)、饶国模(左三)、骆瑛(左一,饶国模的干女儿)、刘纯化(左二,饶国模的女儿)、钟赤兵(左五)合影留念。
饶国模成了南方局和办事处的房东后,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南方局和办事处的大楼建成后不久,周恩来的父亲和邓颖超的母亲从贵阳来到重庆。饶国模让邓颖超的母亲杨振德住到她的小楼二楼上,与她隔壁,便于照顾。周恩来的父亲,则安排住在办事处西边百多米远的农场的一排房舍里,那里空气新鲜,便于休养。饶国模还时常陪两位老人在农场内转转,给他们讲一些四川的“龙门阵”。1978年邓颖超在北京家中接见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的同志时说:“当年,饶国模把我们南方局和办事处的生老病死都管完了。”
办事处的年轻人多,大家逐渐结婚成家,有了孩子。邓颖超找到饶国模,想借个地方办个托儿所。饶国模二话没说,马上腾出办事处大楼西边山坡上的几间房屋办托儿所。办事处每天吃饭的人多,想学习延安,自力更生,开荒种地,自己种点蔬菜,饶国模又在农场内专门拨出了几块很好的菜地,让办事处的同志种瓜种菜,改善伙食。
饶国模与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叶剑英、王若飞等共产党人在红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她也在红岩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归宿。全国解放后,周恩来邀请她赴京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周恩来让邓颖超邀请当年在红岩工作和生活过的同志,在中南海西华厅设宴招待饶国模和她在北京的两个孩子。席间,周恩来、邓颖超等纷纷给饶国模敬酒,称她为同志。
邓小平主政西南时赞颂饶国模为“革命妈妈”。新中国成立后,饶国模将红岩驻地无偿捐献给国家。1985年,邓颖超到重庆时,在她的墓前鞠躬,并亲手献上鲜花。
想了解更多周恩来总理不同阶段的光辉事迹
9月20日至10月30日
来铜梁匾额博物馆
最后
小编给大家推荐两个
能让你变得更优秀的公众号
☟☟☟
大家都在看
▶ 他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纪念周恩来总理珍品展9月20日在铜梁开展
▶ 村民有事“就近”解决!“铜心小院”打通乡村治理“最后一米”
▶ 感恩有你!致敬每一个在铜梁山火现场逆行的人!
▶ 如果你在铜梁待腻了,那不妨点进来……
▶ 获评“巴蜀气候康养地”,铜梁这个镇又“出圈”啦!
重要提示
主办:中共重庆市铜梁区委宣传部
承办:重庆市铜梁区融媒体中心
关于我们
欢迎关注铜梁发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