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

地理中国

岷江,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历史上,岷江曾被认为是长江正源,明代徐霞客通过实地踏查得出:金沙江一支才是长江正源。岷江传统上以发源于四川松潘县岷山南麓的一支为岷江正源,但实际上,其西支大渡河从河源学上才是正源。这一观点,中科院于2013年予以确认。

但从传统上,水文水利界仍以东支为正源。以东支为正源,岷江有东西二源:东源出自高程3727米的弓杠岭;西源出自高程4610米的朗架岭,一般以东源为正源,两源汇合于虹桥关上游川主寺后,自北向南流经茂汶、汶川、都江堰市;穿过成都平原的新津、彭山、眉山;再经青神、乐山、犍为;于宜宾市注入长江。干流全长711公里(一说735公里,以大渡河1062公里)为正源,则全长1279公里

岷江是成都平原的最重要的水资源,历史上岷江以都江堰为代表的灌溉工程造就了四川成都平原天府之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干支流上还建设了诸多水利工程,特别是水电工程,给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

古引水工程

都江堰,是岷江流域开发最早和效益显著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经过历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扩建、改造,新建了自都江堰引岷江水跨岷江、沱江涪江的人民渠和东风渠后,扩大了灌溉面积,现已超过1000万亩。

通济堰,是唐代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在汉代蒲江大堰(馨堰)基础上重建,自新津县邛江口(今大南河口)开渠,向南延伸百余里,经历代整修改建,1949年前灌溉面积为16万亩,1949年以后,于1955年起又改造扩展,至1985年达到52万亩。

醴泉堰,位于东坡区象耳寺脚下的东、西醴泉江汇合处,始建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959年冬整修支、斗渠,改造檀木林、老婆凼两处渡槽。1975年,将醴泉堰溢流坝顶木质翻板闸改建为钢质翻板闸,设计最大泄洪能力220立方米/秒。醴泉堰支渠进口设计流量3.0立方米/秒,支渠长10.468公里,灌溉面积3.9万亩。醴泉堰工程是通济堰灌区的组成之一,俗称堰中堰。

都江堰也是一处著名的风景名胜。鱼嘴处的安澜索桥,导引人们登上玉垒山腰的二王庙,俯瞰江流,领略壁上那些古代留下的许多治水格言,在山光水色之中启发人们献身水利的意愿。宝瓶口处的离堆上,有一座古老的伏龙观,站在观内亭中都江堰内江进水情景尽收眼底。观中存放的许多文物,都足以唤起人们思古之幽情。不远处的青城山,以“天下幽”著称,那里原是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山中处处有道教宇观,尤其是半山的天师洞景色更胜。近年开发的青城后山,风景更胜前山,一路上幽谷深林,水流潺缓,瀑布迭现,涛声伴送游人,可称一绝。

由都江堰市到成都一带,文化名城接踵比肩,风景名胜相不胜屈,举其主要,就有郫县望丛祠,新都宝光寺和桂湖,成都武侯祠、草堂寺、望江楼、百花潭、青羊宫、昭觉寺、王建墓等等。沿江而下,则有彭山的汉代崖墓,眉山的三苏祠,夹江的千佛岩,五通的小西湖,乐山大佛更是闻名海内,下游宜宾有翠屏山、千佛岩、大观楼、白塔等胜景。这些旅游胜地中,还伴有名扬四海的特产,上游汶川以雪梨、苹果及药材知名,成都自古有多种名小吃,夹江的宣纸,乐山的丝绸、宜宾的府席、糟蛋、叙府花生等,早就闻名于世。

乐山大佛滨临岷江,在这里略作介绍。大佛本是唐代所凿,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称,高大宏伟,号称世界最大佛像。大佛全高71米,头长14.7米,耳长6.2米,眼长3.3米,肩宽24米,坐落在岷江东岸,与乐山城遥遥相望,大佛所在的凌云山,山上绿树葱茏,山下三江聚会,烟波浩渺,景象万干。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