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宋国丌官氏与孔子

原标题:宋国丌官氏与孔子

宋国丌官氏与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丌官是一个少见的姓氏,春秋时,都于睢阳的宋国有丌官氏。它和孔子有什么关系呢?

一、宋国丌官氏

史籍《孔子家语·本姓解》记载:“孔子年十九,娶于宋之丌官氏。”

说起宋国的丌官氏,倒有一番来历。周朝初期,周公摄政时制订典章制度《周礼》之后,春秋战国时期,便出现了管各种典章制度的官职。担任典章制度官职的人的后代,往往以其先人的官职名为姓,由此出现了不少复姓,宋国丌官姓就是因此出现的复姓。“丌”古时亦作“亓”,“丌官”亦称“亓官”。史籍《姓氏寻源》记载:“亓与笄(jī)同,掌笄官之后。”丌官就是“掌笄官”。在我国古代,“笄礼”是年满十六岁的男子和年满十五岁的女子在头发上插“笄”的仪式,作为由少年正式转为成年的象征,所谓“女十五、男十六而笄”。这种仪式不是随便可以举行的,因此,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王族和贵族等都将这种仪式看得很重。周朝时期,礼制中专门掌管“笄”的官职多为世袭。笄即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弁、冕(弁、冕皆古代男子冠名,吉礼之服用冕,通常礼服用弁)。周朝之后,女子成年后,须承受周礼与各朝代典法的制约,“及笄”后的女子方可以成婚,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如传宗接代等。史籍《仪礼·士昏礼》记载:“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这是指“发笄”。另外,在史籍《仪礼·士冠礼》中亦记载:“皮弁笄,爵弁笄。”这是指弁笄,即男子贵族所用的笄。古代的姓氏学者研究认为,“亓”“丌”字义与“笄”字相通,在古代,插笄为一种礼仪。周朝时期,列国诸侯都设有掌笄之官,专门管理公族的男女及笄之礼。复姓丌官氏就是出自笄官们的后裔子孙,他们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称笄官氏、亓官氏、丌官氏,后来统称为丌官氏。

春秋时期,宋国的丌官氏是一望族,尊礼守仁,是殷商文化的继承者,名声显赫。丌官氏与鲁国孔氏联姻,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二、仲孙大夫说媒

孔子虽然生于鲁国,却是宋国大司马孔父嘉的后代。孔子幼时家穷,但志向高远,刻苦读书,成了鲁国学识渊博的名人。后经太史推荐,在一贵族手下做了一个管理仓库的官,有了固定的收入,可以养家。同时,孔子也到了订婚的年龄。

公元前478年,楚国出兵北伐,攻打陈国,杀死陈国国君陈湣公,灭了陈国,陈国所辖之地皆归楚国所有。为了与各国通好,楚王邀请几个大、中型诸侯国派代表到陈国聚会,商讨如何治理陈国。

鲁国参会的是一位复姓仲孙的大夫。在聚会间隙,仲孙大夫和与会的宋国大夫拉起了两国的关系,说到了鲁国的孔子家族。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在宋宣公时为宋国大司马。宋宣公晚年重病,让位给他的弟弟宋穆公。宋穆公在位九年得了重病,自知于世不长,便嘱咐孔父嘉保他把君位还给宣公的儿子与夷,把他的儿子─公子冯送往郑国居住。后来与夷在孔父嘉的主持下被立为宋国国君,是为宋殇公。公子冯的要好、太宰华督发起动乱,夜袭孔父嘉府第,杀了孔父嘉,孔父嘉的儿子木金父在家臣的保护下逃出睢阳城,逃到了鲁国。后来,孔父嘉的后人在鲁国以孔父嘉字中的“孔”字为姓。两国大夫说起这段历史,于是说到了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和孔子。宋国是商朝后裔,继承商朝文化,婚姻风俗是“内婚制”,即在一定血缘或等级范围内选择配偶。宋国大夫认为孔子作为殷商后裔,也应该遵守这一风俗,向仲孙大夫说:“鲁宋两国历代有联姻,孔丘的祖宗是宋国人,也应按这一风俗娶个宋国的女子为妻。”仲孙大夫觉得他说得有理,归国后把此事说与了鲁国国君鲁昭公。鲁昭公为了与宋国修好,十分支持,责请仲孙大夫办理此事。

仲孙大夫与孔子的母亲商议,选中了宋国大族丌官氏的一位女子。仲孙大夫到宋国说媒,丌官氏同意与鲁国孔氏联姻。

除《孔子家语》之外,《鲁先贤传》也记载:“孔子妻丌官氏。”

三、美满夫妻

在古代,某姓的女子称某氏,因此丌官氏的女子也称丌官氏。孔子十九岁那年,孔家按照当时礼仪,将宋国丌官氏娶往鲁国,与孔子成了婚。丌官氏出身于名门贵族、礼仪之家,聪明贤惠,知书达礼,品德高尚,很受孔子喜爱。孔子学识渊博,深为丌官氏爱慕。夫妻恩爱,举案齐眉,为人称道。

婚后一年,丌官氏为孔子生了一个儿子,孔子欣喜非常。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给孔子,孔子觉得吉祥,便给儿子起名为鲤,定字伯鱼。儿子是夫妻爱情的结晶,孔子喜欢儿子,对丌官氏也更加疼爱。

孔子以天下为己任,希望天下诸侯实行仁政,以德治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他的远大理想。他被鲁国国君任命为中都宰,一年间成绩突出,被擢升为司空、大司寇,在国内威信大增,名扬诸侯。齐国国君认为鲁国如果实行孔子的主张,一定会强于齐国,为了腐蚀鲁国国君与大臣,向鲁国送去一批娇艳的舞女和一百二十匹身披锦绣的马。孔子知道鲁国国君如果收下便会骄奢淫逸,不理政事,坚决反对收下,执政大夫季桓子却主张收下,最后鲁国国君还是收下了。孔子认为这样一来,舞女腐蚀国君和大臣,当政的小人进谗言,鲁国政治不会清明,自己的思想不能推行,十分担忧。后来,鲁国国君举行祭天仪式,按照制度,鲁国国君祭天时的膰肉要在祭后分给大臣,结果所有大臣都得到了一份,唯独没分给孔子。孔子知道鲁国国君已经对他失去了信任,便决定离开鲁国,到别的诸侯国寻找出路,以望自己的主张得到实现。

丌官氏相信丈夫终会事业有成,在孔子周游列国的十四年间孤守家园,操事长幼,含辛茹苦,任劳任怨,以使孔子专心自己的事业,不要挂念家庭。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思想,结果未能得到诸侯国国君的任用,以失败告终,回到鲁国后办校讲学,把希望寄托于日后。孔子盖校舍缺少资金,丌官氏将从娘家带来的家传玉镯变卖,尽所有力量支持孔子。

孔子培养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被后世称为“万世师表”,这与丌官氏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四、后人祭祀

后来,丌官氏因积劳成疾,医治无效而逝世,时年孔子六十七岁。妻子的离世,使孔子受到了沉重打击,埋葬丌官氏后,孔子在丌官氏墓前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行重礼。可见孔子心中对妻子的感激。

丌官氏是个贤妻良母,为孔子家作出了很大贡献。后来,孔子被尊为圣人,在祭祀孔子中,其夫人丌官氏也同被祭祀,并历代被朝廷加封。唐代时,丌官氏有寝殿专祠,早期曾有塑像。宋朝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宋真宗赵恒追封其为“郓国夫人”;元朝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她又被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夫人”;明朝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改称孔子为“至圣先师”,她也被称为“至圣先师夫人”;清朝时,祭殿中有她的神主牌位,上罩木刻神龛,龛前置供桌。

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山东曲阜孔庙举办祭孔大典,专门恭请宋国丌氏门人参加,并奉之为上座。

五、后裔流光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生伋,字子思。”丌官氏所生的孔鲤是孔子下辈的单根独苗。孔鲤享年五十岁,比孔子先故,一生无大建树。因为他是“至圣”之子,宋朝时被宋徽宗封为“泗水侯”,孔氏子孙尊其为“二世祖”。

孔鲤的儿子孔伋字子思,继承和解释孔子学说,而且有所发展,被后世称为“述圣”。《史记》记载,子思“尝困于宋”“作《中庸》”。孔伋曾在宋国遭困,其间创作了他的代表作《中庸》。《汉书·艺文志》有“子思二十三篇”,本注云:“名伋。孔子孙,为鲁穆公师。”

子思的《中庸》为儒家经典。子思的生平事迹已难详考,据说他曾师事孔子的学生曾参,战国时孟子是其再传弟子。程、朱一派对《中庸》尤为尊崇,以为“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据《孟子》记载:子思曾被鲁缪公、费惠公(战国时费国国君)尊为贤者,以师礼相待。

子思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对儒学有重大贡献,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孔子、孟子、颜子(孔子的弟子颜渊)、曾子(孔子的弟子曾参)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因为旧时以子思、孟子、颜子、曾子配祀孔子于孔庙,所以又与孟子、颜子、曾子并称“四配”。元文宗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子思又被追封为“述圣公”,明代世宗也封其为“述圣公”,后人因此称孔伋为“述圣”,孔氏子孙尊其为“三世祖”。

孔子之妻丌官氏是为孔子家族传宗接代作出贡献的唯一夫人。因此,丌姓宗祠通用联中有“笄官后裔流光远,至圣夫人播惠长”作为赞颂。

源:商丘日报

文/刘秀森

辑:张书豪

统 筹:杨 宁

审 核:李瑾瑜

监 制:张浩哲

总监制:郭文剑 宋圣英

微信广告业务合作:13598381996 微信:sqxiaoqiu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