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燕云十六州”原来是这些地方!

原标题:“燕云十六州”原来是这些地方!

燕云十六州,古代地理名词,指中国北方以幽州(今北京)和云州(今山西大同)为中心的十六个州,即今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张家口、承德、唐山、秦皇岛)、山西北部地区(雁北地区,大同及朔州)。

具体古今地名对比如下:

幽州:今北京 顺州:今北京顺义

儒州:今北京延庆 檀州:今北京密云

蓟州:今天津蓟州区 涿州:今河北涿州

瀛州:今河北河间 莫州:今河北任丘北

新州:今河北涿鹿 妫州:今河北怀来

武州:今河北宣化 蔚州:今河北蔚县

应州:今山西应县 寰州:今山西朔州东

朔州:今山西朔州 云州:今山西大同

△ 燕云十六州政区图

907年,盛极一时的唐朝灭亡,朱温篡唐建立后梁,911年,幽州节度使刘守光不顾众将臣的反对,登基称帝,国号大燕,改元应天。桀燕建立后,不断受到晋王李存勖的攻击,应天三年(913年),晋军攻陷幽州,俘获被囚禁已久的刘仁恭,而刘守光逃亡后不久亦被擒。914年刘仁恭和刘守光父子被杀。

923年,沙陀人李存勖建立后唐,并灭掉后梁。到后唐末帝李从珂继位时,大将石敬瑭为河东节度使。后来末帝开始对石敬瑭起疑,石敬瑭也暗中谋自保。石敬瑭以多病为理由,上表请求朝廷调他往其它藩镇,借此试探朝廷对他的态度。末帝在清泰三年(936年)五月改授石敬瑭为天平军节度使,并降旨催促赴任。石敬瑭怀疑末帝对他起疑心,便举兵叛变。

△ 燕云十六州军镇图

后唐派兵讨伐,石敬瑭被围,向契丹求援。九月契丹军南下,击败唐军。 石敬瑭在十一月受契丹册封为大晋皇帝,认契丹主为父,自称儿皇帝,然后向后唐都城洛阳进军,后唐末帝在闰十一月(937年1月)自焚,后唐遂亡。

沙陀人石敬瑭灭后唐后,建立后晋,并按约定将燕云十六州献给契丹。

△ “儿皇帝”石敬瑭

从此开始,“幽云十六州”就与中原长期分离,成为历代中原王朝的一块“心病”。

特别是到了宋朝,在大宋开国之初,宋太祖与宋太宗都试图一举收复“幽云十六州”,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然而纵观大宋王朝400年,前后18位皇帝,都没能完成这个“梦想”。

△ 燕云十六州地形图

燕云十六州的丧失,直接导致中原王朝北方无地形屏障藩卫,晋北陕北防线 处境尴尬。以致塞内外对峙时期,频频出现北军直捣汴梁的国防危机,典型事例如后晋之亡、檀渊之盟与金军灭宋。可以说,在丧失幽燕的数百多年里,除去檀渊之盟后的宋辽“和平”时期, 中原政权始终处于北国的达摩克利斯剑之下

1368年,平定了南方的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

称帝之后北伐成了朱元璋的首要任务,他派徐达、常遇春北伐,目标直指元朝的首都---大都,就是今天的北京(历史上的幽州)。

当时的大都,城防十分坚固,而且周边还有一支元朝大军在拱卫。徐达和常遇春认为要想攻下大都必有一场恶战,因此他们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至正二十七(1367年)十月甲子日,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二十五万,向北挺进中原。

北伐发布的《谕中原檄》中提出: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

朱元璋对北伐又作出了部署: 提出先取山东,撤除元朝的屏障;进兵河南,切断它的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它的门槛;然后进兵大都,这时元朝,势孤援绝,不战而取之;再派兵西进,山西、陕北、关中、甘肃可以席卷而下。北伐大军按计而行。徐达率兵先取山东,再西进,攻下汴梁,然后,挥师潼关。朱元璋到汴梁坐镇指挥。

徐达、常遇春率兵北上,采用渐进推进的方案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将蒙古贵族赶回了大漠,燕云十六州被收复。

然而他们没想到的是,等他们包围了大都的时候发现,这里居然没有大军驻守,原来元朝的皇帝元顺帝早就带着老婆孩子逃跑了。

因为之前他早已耳闻徐达和常遇春的威名,他们在山东、河南击溃了元朝的部队,让成吉思汗的后代闻风丧胆。所以在徐达大军到达之前,元顺帝和他的臣子们早就逃之夭夭了,徐达、 常遇春不费吹灰之力就收复了大都。

燕云十六州在非汉族的统治者统治了455年(913-1368年)之后,明朝洪武元年八月,得以重新并入汉人势力范围,自此燕云十六州结束了在非汉族的统治。

明太祖朱元璋封第四子朱棣为燕王,镇守北平。 十三子朱桂封代王,镇守大同。十九子朱橞封谷王,镇守宣府。成为“九边重镇”的重要组成部分。

编辑|地图鬼 制图|武宁节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