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守护“红色星火” 传承英烈精神

原标题:守护“红色星火” 传承英烈精神

英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脊梁,每一个英雄事迹都应该永远被铭记,每一份英烈精神都值得被传承。

作为拥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崇尚英雄、捍卫英雄素来是广东的传统。在第九个烈士纪念日到来之际,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这样一群人:他们自发守护烈士墓,通过一代代人的接力互助,守护着南粤大地上的“红色星火”,弘扬传承红色革命精神。

六十余载,守护一颗闪耀红星

在惠州市惠城区芦村村,有一座特别的烈士墓,墓碑上方是一颗醒目的红色五角星,碑上刻着“潘浪溪之墓”五个字。

墓主人潘浪溪是粤赣湘边纵队一支部队的战士,1948年在与敌军作战时牺牲,就地安葬在芦村村老支书黄振威家的果园旁。

历经两次迁移、74年风吹雨打,尽管烈士潘浪溪在芦村村并无亲人,但他的墓碑修葺管理良好,每年都会有许多人来祭奠。完好整洁的墓碑、络绎不绝的祭奠者的背后,是村民和黄振威的接力守护。

“上小学时,老师带我们去祭拜潘浪溪烈士,讲述父辈们口口相传的烈士英勇事迹。”黄振威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烈士墓是用木牌立碑,墨水写着“潘浪溪之墓”字样。安葬地周围还有多处黄家先祖的墓地。

在父辈的影响下,黄振威每年祭拜先祖的时候,都会一起祭扫烈士墓。由于墓地邻近东江,1959年烈士墓碑被暴雨冲毁,黄振威和家人想办法将墓碑重新修好。

这座陌生的烈士墓,随着黄振威家族墓地一起经历了两次迁移。1978年,村民响应政府号召开荒,黄家墓地所在地在开荒范围内。由于找不到潘浪溪烈士的后人,黄振威将烈士遗骸重新收殓,与家族墓葬一同迁至山上。1992年重修家族墓地时,黄振威将烈士墓一起迁至现在的安葬地,重新修墓立碑。

74岁的黄振威默默守护烈士墓六十余载,他说:“革命烈士牺牲生命为我们创造了和平美好的生活,修墓立碑这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又算得了什么?”

甘当守陵人,信守诺言91年

一张字条、一句叮嘱、一个诺言,为此,韶关乐昌市廖聪济一家三代肩负起照看一名素不相识的红军军人遗骨的责任,这一守就是91年。

1931年,红七军进入湘粤交界的韶关乐昌市梅花镇,遭到国民党湘粤军4个整团兵力的包围。红七军师长李谦在战斗中中弹,被送到廖聪济爷爷廖文成家中,后因伤势不断恶化,不幸牺牲,享年23岁。

护送李谦的两名警卫员留下一张字条,简要记录了李谦疗伤的经过,恳请廖文成帮忙看护好李谦的遗骨。廖文成将李谦的遗体掩埋在自家房屋旁,由于怕暴露,不敢给烈士刻碑文,对外称是自家的祖坟。

为了一个嘱托,廖家三代人悉心照看李谦的烈士墓91年。

自廖聪济记事起,每年清明、冬至,父亲会带着孩子们给先人们扫墓,屋后先烈的墓都是第一个祭拜的。农闲或是偶尔路过李谦之墓时,廖聪济的父亲便会打理一下长出来的杂草。“父亲是经历过战争时期的人。对于他来说,守好烈士墓已经不仅是恪守爷爷曾经许下的承诺,更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廖聪济说。

如今,李谦之墓已经迁移至韶关乐昌市梅花镇的红七军革命烈士纪念园内,廖聪济在纪念园内担任管理员。他也如父辈一般,不时给墓碑拂去灰尘。

在广东大地,许多像黄振威、廖聪济一样的人们,守护着散落的“红色星火”。当年,烈士为保护群众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如今,一代代村民守护着烈士,让那股红色力量跨越时空流传。

南方日报记者 马瑞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