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了不起的时代,是中华民族的黄金时代, 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
这个时代出现了很多有学问有才能的人,有的是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学者,有的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由于出身不同,立场不同,因而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也不同。 他们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究竟该如何治国?如何做人?
孔子说:仁
孟子说:义
墨子说:公平正义
庄子说:我的人生与你无关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荀子说: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奋发图强
韩非子说:仁和人都是靠不住的,霸道才是真王道
……
于是,儒、道、墨、法, 先秦诸子进行了历时300年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而最后,这场大辩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指导人生的智慧结晶,受益至今,那么今天的我们从先秦诸子当中能读出什么人生智慧?
总体来说,可概括为读孔得仁,读孟得义,读老得智,读庄得慧,读墨得力行,读韩得直面,读荀得自强。
壹
读孔得仁
从孔子那里读到了一颗爱心,这颗爱心就叫做“仁”。
什么是“仁”? 孔子没有直接下定义,我们打开《论语》,会发现孔子对“仁”的很多解释,但是有一条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樊迟向孔问“仁”, 孔子说爱人。
如何爱人?实际上孔子的主张,那就是“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让世界充满爱”。正面的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反面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因为你只有做到不把自己不愿意的事情强加于人,才能进而做到在自己追求幸福的时候,也让别人感到幸福。
所以孔子的理想,可以这样总结 :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让世界充满爱,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贰
读孟得义
我们通常说“孔孟之道”,其实孔和孟是不一样的。孟子和孔子有很大的区别, 孔子讲“仁”,孟子讲“义”。仁和义有什么区别呢?
仁者爱人,仁是一种爱;义是羞恶之心。羞就是自己感到羞愧;恶就是憎恶别人。所以仁是肯定的,义是否定的,义是带有批判性的。
故,在孟子这个地方,他有一股气,因为义既要批判自己,让自己感到羞愧,我做了不道德的事情,我羞愧;另外,他还批判别人,别人做了不道德的事情,得批判。
所以义需要一种精神力量的支持,而且这个精神力量它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这个东西在孟子那里就叫做浩然之气,所以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读孟和读孔的感觉是不一样, 读《论语》如沐春风,读《孟子》如闻战鼓。读了《孟子》后会让人振奋,老想站起来做点什么事,读到了一股正气。
叁
读老得智
什么是人生智慧?
大家都很熟悉老子的名言:“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老子》一书的精华是辩证法,从头到尾贯穿的都是弱者的生存智慧。
老子讲世界上最柔弱的东西是水;最不可战胜的东西还是水。水能攻坚,水能胜强,水滴石穿……大水漫过来,什么都没有了,谁能斗得过水?但水也是最柔弱的。
强难道是永远强吗?弱难道是永远弱吗?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坏事里面就蕴含着好事的因素,好事里面也蕴含着坏事的前兆。所以你成功了,不要得意;你处于弱势,也不要丧气。
因为谁都有处于弱势的可能。即便贵为天子,也未必总是强势,或一定就是强势。这个时候,就用得着老子哲学了。比方说, 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老子·四十五章》)。
所以,老子的思想可以有不同的结果。用于学术,可以发展为思辨哲学;用于军事,可以发展为战略方针;用于政治,可以发展为斗争策略;用于生活,可以发展为生存智慧。
肆
读庄得慧
老子这里读到了“生活辩证法”,庄子这里就可以读到了“艺术的人生观”。
和老子一样,庄子也讲“无为”。但老子的“无为”,其实是“无不为”,至少,也是“有所为”。只不过在老子看来,要想“有所为”,必先“无所为”,或者装着“无所为”。因为按照老子的辩证法,物极必反。矛盾对立的双方,总是相互转化的。谁笑在最后,谁就笑得最好。
庄子的“无为”,却是“真不做”。
庄子一生,不知把多少送上门来的功名利禄拒之门外。一般都理解为庄子的清高。 其实庄子不是清高,而是透彻。
庄子作为哲学家,想明白了两个问题:世界上什么最宝贵,什么最有价值?
生命最宝贵, 自由最有价值。
这两个问题合起来,就可以表述为这样一句话: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的价值在于自由。
庄子一生,也在实践着他的哲学。为了生命和自由,庄子把很多问题都想得很开,把很多事情都看得很淡。自由自在地活着就好,这是一种艺术人生观,是一种诗意地看待自己的人生。
所以,庄子的思想在后世就发展为中国人的艺术人生观,而且对中国美学、中国艺术的影响非常之大。可以说, 先秦诸子当中,对后世美学艺术影响最大的是庄子,就是:一种自然的心态去看待社会,把人与社会全部看做自然,认为最自然的,最顺其自然的就是最好的。
伍
读墨得力行
孟子是不喜欢墨子的。 孟子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也。”(《孟子·滕文公下》)
这是孟子的偏见。其实孟子不必骂墨子,他们两人也不乏相通之处,这就是“行侠仗义”。实际上后世的“侠义”,就一半来自孟子,一半来自墨子。 如果说他们有什么不同 ,那就是墨子侧重于“行侠”,孟子侧重于“仗义”。
墨子有三种精神:反战精神、侠义精神、实践精神。
墨子反战不但提出了反对掠夺性战争的主张,而且身体力行地制止战争的发生。还有他的侠义精神和实践精神。
墨子不是宋国人,楚国伐宋,看来和他关系不大。他当时并不在宋国,宋国也没有请他帮忙。然而他一听到楚国将要进攻宋国的消息,便“行十天十夜而至于郢”,帮助宋国解除了灭顶之灾后。这真是“行侠仗义”,也真是“说得到,做得到”了。
可以说, 中国文化“知行合一”的精神,在墨子和墨家学派那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陆
读韩得直面
墨子是一腔热血,韩非是一双冷眼。
韩非子说世界上没有爱,世界上哪有什么爱?人与人的关系就是算计。
韩非言“利”,十分露骨。在他看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儒家讲的“仁义”和“礼让”,而是“利害”和“算计”。
韩非说,开马车铺的,天天盼望别人升官发财;开棺材店的,天天盼望别人生病早死。难道是开马车铺的比开棺材店的更“仁义”?不是的。实际情况是,只有别人升官发财,开马车铺的才有利可图;只有别人生病早死,开棺材店的才有钱可赚。他们其实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韩非子·备内》)。
甚至在韩非看来,君臣关系就是买卖关系,叫“主卖官爵,臣卖智力”(《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双方各打各的算盘,只有双赢互利才会成交。如果合作的结果不利于自己,那么,无论是君还是臣,谁都不会干那种蠢事(《韩非子·饰邪》)。
韩非认为,统治国家,不能讲“仁义”,不能讲“礼让”,只能用“刑法”,只能用“权术”。
这样一种思想,也是我们的文化遗产,也有积极意义吗?
有,韩非的积极意义,就是“直面惨淡的人生”。
实际上儒法两家的思想虽然对立,却其实不过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它也是人性的两面,人类社会的两面。这就是善与恶,理想与现实。人,不能没有理想,也不能只有理想;必须面对现实,又不能只看现实。所以我们就既要读孔,又要读韩非子得直面。
柒
读荀得自强
荀子说:自然和人类社会,各有各的规律, “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桀亡”。也就是说,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天不会因为人们怕冷,就没有冬天了;地不会因为人们怕远,就不再广阔了;君子不会因为小人吵吵嚷嚷,就停止行动了。可见自然有自然的法则,人类有人类的规范。
所以他说: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这样一种精神,这样一种思想,发展到《易传》,就形成了一直激励着我们中国人的一句名言: “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是荀子的精神,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所以从荀子这里读到了科学进取心。
读孔子见恻隐之心,得仁爱精神;读孟子见浩然之气,得义勇精神;读老子见玄妙之智,得辩证精神;读庄子见通透之慧,得超脱精神;读墨子见身体力行,得实践精神;读韩非见直面人生,得现实精神;读荀子见事在人为,得自强精神。
所以这些加起来,就是先秦诸子的精神,也是我们民族的不朽精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