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广州的“大地之骨” ‖ 冯沛祖

浮丘石又称浮丘山(史志中“浮丘”亦写作“浮邱”),是古代广州城西珠江中的一座石岛,著名“羊城三石”之一,古人视为广州城“地之胏也”[1],即喻之为大地之骨。故址位于今天广州中山七路东段,东距西门口约250米,其北端入将军里,南端至李家园,由白垩纪红色砾岩和粉砂岩构成;特坚硬,故成一片山丘,形如浮于水面的小丘,古人便按其状而取“浮丘”之名。

浮丘石故址现距珠江江岸二公里多,唐代前,却是四面环水的石岛,为船舶停靠之地。约于唐末与岸相连,四周一带已基本淤积成陆。且已有民居。其东面是明显的高地(今人民路一线)。向西则下降入西关平原;而西关平原是低平地,唐中叶前是整片的沼泽地、水乡泽国。直到清初,自浮丘石至西场仍多是池塘。

北宋熙宁四年(1071)修筑西城之前,浮丘石东距州城近三里,是城西郊外地。修筑西城后,距西城便不足半里了。

南宋年间番禺县尉方信孺撰《南海百咏》载,当时的浮丘石“在郡西,其高一丈五六尺(合五米多),周四百余步。”[2]可以想见当年站在今天的西门口向东望,浮丘石隆起在城外之状。

奇妙的是,当年广州城西的这座浮于江中的小岛,因其烟波浩淼,云霞变幻,迷茫飘渺的景象引发了宋代以前的文人骚客幻觉般的遐思。《南海百咏》说浮丘山“为神仙窟无疑”,清初文史家屈大均则称浮丘山是罗浮山西面的门户。在道教里,今天罗浮山的朱明洞被称为天下第七洞天,说它与天下名山是相通的。

晋代时,浮丘山四面环水。山下有井,名珊瑚井,相传东晋著名道家、神仙理论奠基人葛洪在此炼丹,并饮此井之水,当时有南海神从井中出,赠送一株珊瑚与他,因而得名。留下了“丹井”古迹,另一传说是:罗浮山仙人浮丘曾在浮丘石上炼丹得道,并掘有此口供仙人炼丹用水之井,后人便称之为“浮丘丹井”。不管是谁掘的,哪位仙家用过的,总之井是存在的。

浮丘公的仙迹最早载于西汉刘向《列仙传》,说他曾将周灵王太子晋接上嵩山,吹笙跨白鹤,遨游于缑岭上。又传说他跟秦代时的神仙安期生是朋友,安期生到岭南来,浮丘公也跟着来了。云云。

各种有关浮丘公的神话传说今天听来似乎荒诞不经,不过从宋代到明代,浮丘石上确曾修筑过不少亭台楼阁,形成过一片园林美景,所依据的正是这些神话。

北宋神宗年间(1068─1085),当时的广州经略使,撰写有《广州十贤传》的诗人蒋之奇在浮丘石上建筑了朱明馆(或称朱明观)、馆中有挹袖轩、白云堂,说那里是“浮丘上人得道之地,有双舄故事,其为神仙之窟无疑矣。”。又建玳瑁亭、挹袖亭,“楼观松篁,参差掩映”。这是有文字记载的浮丘石上的最早建筑。浮丘石一带成了广州城西的游览地。

朱明馆后来毁圮。元至元年间(1271-1294)重建。

在明代万历(1573-1620)前,诗人李时行曾在此地建浮丘草堂闭门读书,后毁圮无存。

明代隆庆戊辰(1568)进士,为官耿直的陈堂遭贬,回到广州城奉母家居,筑亭馆于浮丘山麓,称朱明洞。

明代万历八年(1580),侍读学士赵志皋谪官广州,当时浮丘石一带的景象是广野之地,翳林茂竹,池沼花圃,云气苍茫。丹井犹尚。而前代所建的一切建筑当时都已没有了,只剩下一片林木。赵志皋“询得其实”,便在浮丘石上大兴土木,“辟而拓之”,修建了朱明馆(由此可见,元代重建的朱明馆当时已毁圮),馆中有浮丘和葛洪二仙祠,并塑了他们的像,又根据浮丘公与王子晋吹笙得仙的传说,建造了紫烟楼,楼左面建吹笙亭、大雅堂,楼右面建听笙亭,又建晚沐轩、挹袖轩等。

吹笙亭前开凿方池,池岸建一楼阁,“为郡西游赏胜处”。还在山上山下栽植了荔枝、梅、竹等各种花卉植物,后建留舄亭,辟后乐园。“飞甍连陛,绮窗交疏,裱绿成荫,潴水涵碧,宛然一洞府别境也。”此外还有陈锡在浮丘山南麓所建的天游精舍。使这座小石山丘成了一个园林美景、游赏胜地。文士们在此开浮丘诗社,酬唱赋诗。

赵志皋大规模开辟并建设了浮丘石,后来他离开广州上京(后官至礼部尚书),人们筑一亭,亭中置其鞋以作纪念。该亭百余年后尚在[3]。

万历二十九年(1601),督税太监李凤又在浮丘石上大兴土木,辟地三十余庙,创建道观广仁观(一名游观所,或说是将赵志皋所建的朱明馆改建)。晚明著名岭南诗人区大相有诗描述当年的景象:“此丘往时在海中,三山烟雾晴蒙蒙。今日丘林带城郭,惟余海月一片挂长松。”

明末时,建于浮丘石上的广仁观被改建为浮丘寺,寺阶下有石桃二株,生长茂盛,树影扶疏,为数百年物。清道光初年《广东省城图》标有此寺,可见当年颇有名气。

浮丘寺约于清后期废。清末,在寺内设西关巡警第三分局[4]。寺址在将军里东侧,积金巷北侧,约为过去的中华电影院地。据1918年《广州市图》标示,当时寺后面(北面)是警局“西路第七区二分署”。署东侧尚有大片空地,但园林之景观已不存。

民国十二年(1923)9月,广州市财政局将各庵址及寺庵房地产分别核定底价进行拍卖,以济军需,浮丘寺被定价为200元,后来开为华侨新村。建国后,曾为西区人民法院所在地,筑马路后,寺址从此湮没。

明末时的浮丘山有所谓“浮丘八景”:紫烟楼、晚沐堂、珊瑚井、大雅堂、留舄亭、朱明馆、挹袖轩、听笙亭。可惜这些亭台楼阁到清雍正时(1723-1735)均已毁圮殆尽,可能是毁于清初兵燹(清兵攻陷广州城之战)。清雍正《古今图书集成·广州府部》载:“(浮丘石上)仙灵窟宅、风雅遗踪,一朝俱尽,良可深惜”。所谓“浮丘八景”大概只剩下了珊瑚井。

今日中山七路

珊瑚井便是葛洪在浮丘石留下的“丹井”,为浮丘山胜迹。清代时,重加修治,被定为羊城八景之一“浮丘丹井”。

当时井旁遍生希签草,高三四尺,花黄似菊,叶可入药;农历三月初三上巳日,人们便来采集,视为仙草。这“丹井”本身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能就是个天然泉眼。它之所以成为八景之一,实在是以它来指代当年整个浮丘石的园林景色。清嘉庆《羊城古钞》卷首有木刻“浮邱丹井”图,画出来的也是一口普通的井,只是把整个浮丘石画得如在深山,一片仙气弥漫。此景跟穗石洞天、五仙霞洞二景一样,暗寓广州的神话传说。所谓“仙人知阅几沧桑,井干鬈需石发长……云霄一去骑孤鹤,城郭重归认五羊。”[5]

浮丘石上曾有过的所有景物到民国修马路时便荡然无存了,那时凿低了浮丘石作为路基,这就是今天中山七路东段。在辟路之前,其地势仍呈高坡状。现在人们走过光复路跟中山七路相交的十字路口,继续向西走,走上约三十来步过了原中华电影院[6],便把当年的浮丘石踩在脚下了。在1998年以前,这里有一个很明显的斜坡,那就是浮丘山的遗迹。1998年秋冬扩建中山七路,同时把这个大斜坡填高了很多,成了一个相当平缓的斜坡了。浮丘山的痕迹几乎消失干净。今天站在此地举目四顾,东西方向是一条已拓宽的中山七路,南北方向是马路两旁密密麻麻的楼寓,实在很难想象这里曾经四面环水,烟雾迷茫,船舴纵横;这里曾建过不少亭台楼阁,遍植花草。当年的任何形迹都已隔入历史的尘烟,消散无踪。

顺便一提,1982年,广州城西的流花湖公园的中心位置建了一个“浮丘岛”,面积5000平方米,名称就取自上文所讲的浮丘石掌故,今存。

[1]明末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

[2]步,长度名,约5尺。1尺为31.2厘米。四百余步约624米。

[3]明末清初《广东新语》

[4]清末宣统《南海续志》

[5]李征蔚《浮丘井》诗

[6]中华电影院在廿多年前拆掉了,故址现在做了商铺。

读本号文章,品广州往事:

人老讲旧时,我就喜欢在旧时中里胡思乱想

广州旗人与海关邮政 || 朱广

再见,我的东风中路

五层楼上话当年:广州蕃坊里发生了什么

欢迎关注本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抢首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