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生院士与甘肃有很深的情缘
1945年7月
李德生从国立中央大学毕业后
乘坐玉门油矿的卡车
出四川、过陕西、入甘肃
在初入陇地之时
李德生对这片厚重的黄土地
充满兴奋与新奇
他用画笔记录下了对这片土地最初的印象
对陇上的最初印象全在画里
“黄色的山岗,黄色的城楼,黄色的房屋,黄色的道路,漫天遍野的黄尘和黄土”,这是他到天水后,对陇上的最初印象。而他笔下的天水城厢外,小河蜿蜒,芦苇高扬;他笔下的飞将军李广墓,墓地幽静,墓碑耸立,墓冢与远山似成一体;他还来到了天水郊外的“第一师公墓”遥望天水河谷,河谷内水流湍急,一座楼台式建筑坐落在耸峙的岸边。在秦安,李德生爬上山脊,俯瞰秦安谷地中的桃园,在这里,他见到了如拳大,红泽可爱的秦安大桃;在通渭到定西的路上,他记录下了车队在河谷间涉水而行的画面;在华家岭,他经历了黄土高原的六月飞雪。经麻家寺北望,他记录下了苍茫天地间明暗杂错,像虫样侵蚀的黄土山岭;在绘制完麻家寺依山而建的建筑群后,李德生的心情也愉悦起来,他如释重负般地写下了“距兰州不远矣”的字样;经过兴隆山时,他用画笔为郁郁苍苍的大山留下了77年前的模样。
在兰州,他记录下了巍峨但已消失的兰州东稍门和东稍门外的天主堂,也记录下了建于1903年的黄河铁桥,直径七十尺,瓜田菜畦,赖此灌溉的黄河大水车,以及仍保持乡野状态的北塔山。在兰州十里店修整期间,他不仅画下了油矿局办事处的平房,也领略了那里的枣林和桃海,似乎还很开心地遥想着这里初夏桃花盛开,像晚霞一样的美丽。
1945年李德生院士玉门祁连山顶
离开兰州,李德生用画笔继续记录着他的见闻,沿途的自然风景和历史古迹都成为了他画作的主题。他勾勒出了兰州附近的长城遗址,也描摹了古浪至武威途中的绿洲之美,他欣喜于祁连山汩汩下注的雪水,方正的酒泉城以及雪山下酒泉城外北大河,也流连于武威到张掖途中的长城和雪山,山丹的喇嘛庙,巍峨的嘉峪关城楼,以及河西走廊北部的平野无垠。而他画中的金张掖城楼高起,一派繁华景象,与之相比的银武威似乎逊色不少。当年的画作记录了李德生一行抵达武威的时间——1945年8月15日,那天他们一行人得知了一个重磅消息,日本投降了。据李德生日后回忆,那天“武威城里爆竹声声,火树银花,酒杯碰着酒杯,笑容对着笑容”,他们一行与武威城的百姓们一起狂欢到深夜。而第二天车马照常西行,在朝曦初上,经武威郊外南望雪山时,那种来自于大自然的震撼,再一次给这个南方长大的小伙留下了深刻印象,与前夜的狂欢一样,那恐怕是他一生都难忘怀的画面。
1945年10月玉门油矿重磁力测量队合影(酒泉南华村)前排左3起李德生,汤任先,冯秀娥,翁文波,翁心树,丛范滋等
在河西走廊,李德生不仅记录下了沿途的历史古迹,也辨识着书本上学过的地质地貌。“经乌鞘岭望白峰”,在皑皑雪山下,他辨识着祁连山的南胍;第一次见到历史地理中的合黎山时,他兴奋地描摹着它的雄伟;河西走廊的弓形山、高台城外的冲积扇和白碱荒原让他驻足;“张掖城西四十五公里,黑水国流沙”则让他陷入了对历史的无尽想象。
抵达玉门进入油矿工作后的李德生,完成了从大学生到工程师的角色转变,但他并未放下手中的画笔,依然描画着石油摇篮的角角落落。气派的老君庙甘肃油矿局矿场正门,繁忙的石油河深沟中的东西炼厂。无数井架高耸,正热火朝天生产的井场一角,无数房屋密布,彰显欣欣向荣的矿厂与大厦,以及他自己的战场——南山已积雪半腰的地质室。所有这些,都饱含着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地质工作者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与期待,或许他期待着可以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勤奋努力找到新的油藏,也或许他憧憬着来年可以与自己的爱人在那冒着炊烟的房屋中团聚。因为他的女友朱琪昌在送她西行时曾说过:“明年毕业,我去玉门找你。”
收获爱情果实
然而命运总是曲折向前的,来年的李德生并未在玉门等到自己的爱人。1946年5月,当时中国石油工业最大、也是唯一的国营公司——资源委员会中国石油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翁文波任勘探室主任。那时台湾已从日本回归国民政府,需要中国自己的力量进行石油勘探,于是翁文波把包括李德生在内的河西走廊重磁力勘探队调到了上海,整装之后勘探队即奔赴台湾进行重磁力勘探,直到1948年重回上海。回到大陆的李德生也收获了爱情的果实,这一年他与女友朱琪昌在上海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被派往陕北从事石油地质勘探
新中国成立后,李德生被派往陕北从事石油地质勘探工作,并于1954年重回玉门担任总地质师,那一年他32岁。到任后的李德生组织人员整理油井井史。玉门油田全矿59口油井,从1939年至1954年,从油井的井身构造到采油简史等八项资料,摸得一清二楚。一改过去中国石油工业靠“口述历史”的陋习,交出了玉门油田第一套完整的井史资料。时任玉门矿务局局长、杨虎城将军之子杨拯民曾鼓励李德生“胆子大一些,将探井向西甩得远一些”。这句话让李德生抛下顾虑,放手一搏。而这一甩,也甩出了玉门油田此后30年的辉煌。
1985年李德生随同康世恩考察中日合营渤海海上埕北油田(左起 李德生,康世恩,曹德安)
在老君庙油田开发的基础上,李德生主持勘探开发了石油沟、鸭儿峡、白杨河等5个油田,将玉门油田从1949年的年产油流7万吨推向了1958年的年产100万吨高峰。这也使其在任内的“一五”计 河西的戈壁滩是他一生石油事业的起点。玉门油田建成了新中国第一个天然石油基地,为玉门成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打下了坚实基础。在玉门工作期间,李德生、朱琪昌夫妇的儿子和小女儿分别出生了,为了纪念在甘肃玉门的生活工作经历,夫妻俩分别给自己的孩子起名为李肃、李玉。
2017 年,李德生院士应邀美国华人石油协会参加技术座谈会
2009年8月18日,玉门油田迎来七十华诞,在庆祝大会上,时任甘肃省委书记陆浩向李德生院士颁发了“玉门油田开发建设功勋地质师”荣誉证书,这也是玉门石油开发70年来的唯一一位获奖者。
如今的李德生院士已入期颐之年,但他仍然关心着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无论玉门还是陇东,只要得知有新的油气勘探发现,他的脸上都会露出开心笑容。
2012年8月,李德生院士在家中与女儿们观看年轻时的画作
在他心中,河西的戈壁滩是他一生石油事业的起点。而那壮阔雄奇的祁连山,则会永远铭记他青春的模样。
院士小传:
李德生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石油地质学家,他原籍江苏苏州,1922年10月17日出生于上海,1945年毕业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地质系。他长期从事石油勘探开发和地质研究工作,是我国石油工业的奠基者之一。李德生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0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并曾担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1945年夏,李德生大学毕业后即赴玉门油矿工作。他参加了当时中国唯一的重力队,并在此之后开展了对河西走廊、台湾、江浙一带的重力测量与区域地质详查,探寻可能的油气资源。新中国成立后,李德生于1950年奔赴西北石油管理局陕北石油勘探大队任地质师,推动陕北地区油气勘探开发进展;1954年,他重回玉门油矿任总地质师,发现了鸭儿峡油田,科学编制了新中国第一个油田开发方案,奠定了玉门油田成为新中国石油工业摇篮的地位;1958年,他赴川中任新组建的川中矿务局总地质师,参加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大会战,科学评价了川中油气资源前景;1959年,赴东北参加大庆会战,是大庆油田的发现者之一,其“三点定乾坤”的往事在地质勘探界广为流传。1958-1978年近20年间,李德生先后参加川中会战、大庆会战、胜利会战等新中国石油工业重大油气发现工作,足迹遍及西北、西南、东北及华北等油气田勘探开发第一线。
1978年起,李德生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地质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作为主要完成者,参加研究的“大庆油田长期高产稳产的注水开发技术”和“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的勘探理论与实践--以济阳等坳陷复杂断块油田的勘探开发为例”两项成果双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4年,获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AAPG)石油地质学杰出成就奖章,199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0年获陈嘉庚地球科学奖。
他在国内外地球科学刊物上发表论文140余篇,出版中文专著7部,英文专著2部,并为国家培养了25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研究生,代表作有《石油勘探地质学》《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和《李德生文集》(上、下卷)等。
联系方式:010-64523406
投稿邮箱:1029926159@qq.com
编辑:王琳琳
校对:蒋伊湉
审核:王勇 卢向前
往
期
精
彩
智库观点|三管齐下,数字赋能助力工程管控新突破
小小盘根盒的大效应 ——中国石油技能领军人才赴企业办实事见闻
独家视频展播/凌晨三时,酣睡的人们看不到这里正在上演的精彩
一企一策干实事解难题,东北线专家团专为生产一线诊断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