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寻城记 | 古城地名往事——探访重庆区划地名文化展示馆

原标题:寻城记 | 古城地名往事——探访重庆区划地名文化展示馆

中华国心,西南首善;山水名城,千里广大。北及东、南,三面陕鄂湘黔,群山拥翠;西而南、北,一脉巴蜀川渝,山水相依。

隋以江名,始有渝州;宋之崇宁,改称恭州;光宗潜藩,升府重庆;自此以降八百年,名定无他。

——摘自《重庆区划地名赋》

“人如其名”,一个地区、一座城市亦是如此。

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城市地名,往往蕴含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文化印痕和时代特征。

重庆是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地势刚险,重屋累居,街巷密集,地名繁多,老街巷承载的老地名,所蕴含的文化意味尤其浓郁、尤其独特、尤其醇香。

在渝中,以地名文化与科技体验深度融合的创意展示馆——重庆区划地名文化展示馆将于近日对外开放。当古老地名透过现代科技表达方式重新展现,亦从另一个角度带公众探寻独特的地域文化、巴渝文化。

地名中有什么

巴山渝水

重庆,是一座站立着的城市。地处长江上游,地势沿河流、山脉起伏,山水交融,人们的生活、文化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尤为明显,如连绵起伏的山中那些洞、坝、坪、坡、垭、坎、塝、岩、石;蜿蜒曲折数不清的浩、沱、湾、塘、堰、江等。另有如峡、凼、碛、碚、滩等地名,单从字面上就可得知,其形成是山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特别是浩、沱、塝、凼之类,大都因川渝鄂地区特有的地貌而形成,若你在哪儿看到或听到诸如牛角沱、鲢鱼浩、鱼鳅塝、落水凼之类的地名,则大抵可以判定,是在重庆境内或四川、湖北境内了。

渝中是巴渝地名文化最集中、最丰富的传承地和展示地。“山城”之别称即肇于渝中。她以朝天门、大梁子(今新华路)至较场口、南纪门一线为界,被分为高差数十米的上下半城,之间靠一条条坡度大小不等的梯坎连接沟通。从地形到街巷建筑都立体错落,也造就了在别处难得一见的立体地名,如“十八梯”“石板坡”“石门坎”“洪崖洞”“上(下)回水沟”“上(下)黉学巷”“下柑子街”等。

此外,也有不少反映“母城”特有的地势、地形、地貌的地名。例如,古时为防火患,曾在城内分布多个水池,以备灭火,如府文庙泮池(即夫子池)、莲花池、白象池等。

历史印记

山水园林构成了重庆独特的自然风貌,而悠久的历史积淀,赋予了重庆地名深厚的文化内涵。

渝中“母城”四次大规模筑城史,最终形成了老重庆城开埠前城市发展的主要格局,也形成了重庆“九开八闭”十七道城门的名字。如朝天门城门上原书“古渝雄关”四个大字,面朝当时天子所在地,以此得名;千厮门名取自《诗经·小雅》“乃求千斯仓,万斯仓,黍稷稻梁,农夫之庆”之句;南纪门出自《诗经·小雅·四月》:“滔滔江汉,南国之纪。”是谓该门是水陆两通的重要交通总汇……南来北往、东去西至的客货穿行城门,通江达海,繁荣了城市,也见证了重庆依山为城、凭水而兴的历史印迹。

从公元前314年秦并巴郡以来,渝中历为郡、州、路、道、府、县治所在地,留下众多与此相关的名称。七星岗的“天官府”,因明朝太师、吏部尚书(习称天官)蹇义府第建此得名。“道门口”因康熙在此建川东道署而得名。“火药局街”因清朝末年清兵绿营制造、存放火药而得名。如今这些地名虽多数已经消失,但仍为我们了解重庆历史上曾有过的行政建制情况提供了参考。

随着重庆通商口岸开埠,西南地区打开了连接外部世界的窗口,对重庆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重庆地名中也留下深深印记。例如,“领事巷”来源于1900年前后英、美、法、德等国领事馆纷纷迁驻通远门内一带。白象街内重庆反省院、药材工会、海关报关行旧址等,都是“十里洋场”白象街的历史见证。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成为战时首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1939年5月3日、4日重庆遭受日机大轰炸,重庆人民在原蹇家桥以及相邻街道的废墟上重建合并命名为“五四路”,以为纪念,勿忘国耻,代表“愈炸愈强”的不屈精神;为纪念辛亥革命时期在重庆从事革命斗争的革命先驱者杨沧白先生而命名了“沧白路”;为纪念有着“革命军中马前卒”美称的著名民主革命家邹容烈士而命名“邹容路”……

“解放碑”,更是彪炳史册的历史见证地,烙印了重庆这座城市的苦难与光荣。

展馆里有什么

重庆区划地名文化展示馆坐落于白象街传统风貌区反省院旧址,由市民政局和渝中区联合建设,重庆长嘉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协同建设运营。

展馆共分为三层,一楼是魅力重庆厅,主要展示整个重庆市范围内的地名文化,二楼是活力母城厅,主要展示“母城”渝中的地名文化,三楼是潮玩星球厅,主要展示地名文化实物、地名大数据及重庆特色地名文化氛围。

与一般展现形式不同的是,展馆着重通过故事化、情境化、立体化的现代科技表达方式,把众多老山城特色地名拾起、解构,串联成重庆历史与文化发展脉络。

游客不仅可以在其中通过大量图文、实物、照片等,从时间和空间不同维度一窥鲜活生动的重庆地名切片,更能通过艺术沙盘、投影墙、查询屏、视听结合互动装置、动态仿古图影片、艺术雕版地图、“穿越时空的自拍”等声光电互动体验装置,全方位、沉浸式探寻重庆地名故事。

在地文化

千年历史悠悠而下,巴巫文明是重庆文化的根源所在。“巴”指从湖北清江流域迁徙而来的,以发现盐泉、制作食盐和贩卖食盐为主业的巴人,“巫”指渝东北出产食盐和丹砂的巫山,由此形成的“巫咸文化”也流传至今。

在重庆,有许多基于“巫咸文化”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形成的地名。例如佛图关。佛图关曾称浮图关。据考证,“佛图”和“浮图”都源于楚语“於菟”,即老虎,佛图关就是“於菟关”,也就是“虎关”。佛图关地处鹅岭山岭的脊梁上,悬崖绝壁,易守难攻,形似老虎把守,是其得名的地貌原因;古时巴人溯长江西进,到达重庆,便用与楚语相近的巴语“於菟”来命名佛图关,是其得名的音韵原因。

经济发展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因此,在重庆,反映商业、手工业、工业文明的地名不在少数。

例如,位于渝中的“打铜街”历史上曾是经营铜器商店的集中地,鼎盛时期街道两旁铜器店不下百家,昼夜可闻打铜声。抗战时期,打铜街及附近街区集中了交通银行重庆分行、川康银行总部、美丰银行总部、中国银行总部,聚兴诚银行总部、川盐银行、和成银行等,钱庄银行达到150余家,盛极一时,声名远播。

“棉花街”因清末至民国年间为棉花、棉纱帮交易市场而得名;“菜园坝”一地,居民古以种植蔬菜为业;“木货街”,旧时为木货商品集中地。还有石灰市、草药街、棉絮街、撑花(伞) 街等,均可从地名语词就知其含义。

重庆是国内罕见的移民之城,其大规模的移民潮就有七次之多,随着移民的到来,地域文化特色更加丰富多元。

因移民到来而形成的地名中,最多的便是以姓氏与自然地理实体如湾、山、坝、坪、沟、包或人文地理如屋基、大屋、院子等组合而成,如张家湾、陈家坪、王家大屋、张家院子等。此外,城乡融合特征愈发明显,如菜园坝、学田湾、大田湾等就很明显地保留有农村地名的痕迹。

地名本寻常,亦可窥沧桑。老街巷承载的老地名,随着历史的烟云,也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是重庆不可复制、不可多得的城市名片。更多重庆地名的故事,等待市民、游客到重庆区划地名文化展示馆挖掘和发现。

总编辑/丁政义

副总编/余满生 责编/田一柯

记者/袁侨偲 摄影/王欢

编辑/吕松泽 校对/孟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