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李寻谈酒 || 陕西赤水河为什么没有盛产美酒?

原标题:李寻谈酒 || 陕西赤水河为什么没有盛产美酒?

1

贵州作家韩可风先生,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他从小生活在贵州仁怀的茅台镇,对贵州的历史地理有深入的了解,我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以前不了解的知识。近日他发给我他写的一篇短文,文中提到赤水河名称的缘起时,说在贵州赤水河之前,在北方就有一条赤水河,而且是在陕西境内。我在陕西生活、工作了30多年,但并不知道此地有条赤水河,就问他:“现在这条河还叫赤水河吗?”韩先生含蓄地回答说“应该还是的”。随后我到百度百科上查“陕西赤水河”,还真查到了相关资料,介绍还颇为详细。按照《百度百科》的介绍,陕西赤水河的总长为41.1公里,总流域面积308平方公里,是黄河支流渭河的支流,发源于秦岭箭峪岭北坡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境内,由箭峪河和涧峪河汇聚而成,为渭南市临渭区与华州区界河,穿赤水镇北流至念头村东入渭河。其中它还有多条支流,把河沟算起来的话有100多条。

赤水河上游建有箭峪水库,总库容是314万立方米,1969年兴建,1976年完成,有效灌溉面积2万亩,流经的流域主要是秦岭山前的崇凝原。崇凝原东西宽6公里,南北长14公里,面积84平方公里,有大小村镇124个,人口4万多人。箭峪这条沟是古代渭南通往商洛的一个交通要道,现在也修建有榆蓝高速。

在2009年老版的《陕西地图册》上,可以看到陕西赤水河、赤水镇的地理标记

赤水河的得名,从历史传说来看,与西晋周处痛改前非、斩蛟射虎、为民除害有关。周处祖籍江苏宜兴,年少时横行乡里,为乡里不容,流浪居住到华州,到了华州依旧横行霸道。有一天他看见当地一位老农愁眉不展,问他为什么发愁,老农告诉他本地有三害:一害是南山的猛虎,一害是河里的蛟龙,还有一害就是周处他自己。周处当时顿悟,决定痛改前非,到河里杀死了兴风作浪的蛟龙,据说蛟龙被杀后,血水染红了河水,由此这条河就被命名为赤水河,现在赤水河入渭河处的念头村,据说就是周处斩杀蛟龙后将龙头示众的地方。随后周处又去南山射杀了老虎,箭峪因此得名。为了彻底痛改前非,周处到东吴拜著名的学者陆机、陆云弟兄俩为师,后来他当了吴国的东观左丞,官声较好。元代时当地人在元象山峪口建“周处庙”,在渭河边建“周处祠”,以表怀念,据资料介绍,现在周处庙还有,周处祠已不存。

百度百科的知识介绍很全面,又以现代科学解释了赤水河的得名,因秦岭山前的土壤里含有铁矿物质,呈红色,夏季河水泛滥时,裹挟了红色的泥沙,河水变为红色,因此这条河就被命名为赤水河。这个得名和贵州的赤水河差不多,贵州赤水河在洪水泛滥季也是因为流经山上的红色土壤和侏罗纪的红色砂岩,河水里这种泥沙成分变大,因而变成了浑浊的浅红色。

我查看手头的一本《陕西省地图册》,这本地图册年头比较早,2009年出版,当时华州还叫华县,我看到赤水河、赤水镇、箭峪水库在地图上都有其地理标记。

赤水镇街景。我们去探访赤水河的当天是元宵节,街上有卖灯笼的。该店位于赤水镇镇政府东侧

2

经韩可风先生提示,也做了一点基本功课之后,2022年2月15日、农历正月十五,我们同事一行四人,带上韩可风先生赠送我的贵州赤水河畔生产的酱香好酒聚礼30+,前往渭南华州。当天天气晴好,虽然冬季还没过去,但在阳光的照耀下,温暖如春。我在高德地图导航上设置了赤水镇人民政府的地址,一路驱车抵达了赤水镇。距离赤水镇大概只有几百米远的一个村落,名叫水城,真是巧了,贵州也有个叫水城的地方。沿途村庄的街道狭窄,赤水镇政府所在地的街道也狭窄。到了赤水镇镇政府后,我们先拍照留念,然后问镇政府的干部赤水河在哪儿?一位干部用手一指告诉我们:从镇政府出门,往西拐,走几百米就是赤水河,那里有座老桥,车辆过不去,只能在桥边停留。我们按照他的提示开车行驶了不到200米,就到了赤水河边,一座古老的桥赫然出现在眼前。

赤水河上的桥上桥,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后因山洪泄沙,河床升高,桥孔堵塞,又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在原桥上叠建一桥。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图上有这座桥的名字:桥上桥。我们做功课的时候没太注意它,现在在桥边看到纪念碑,才知道它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后因山洪泄沙,河床升高,桥孔堵塞,又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在原桥上叠建一桥。上下桥都是九孔桥,桥的南面是六个龙头,桥的北面是六条龙尾,六个龙头现在保存较为完整,龙尾都已残缺,只有两条龙尾相对来说比较完整。桥面用大石头铺就,高低不平,呈现出古朴风貌。桥上不允许大型车辆通过,但当地村民的摩托车和三轮车还是时不时地从桥上驶过,这座桥还是有实际功能的。

赤水河上桥上桥

桥下就是赤水河,这个季节河水比较窄,目测宽度不到五米。河水清浅,浅绿透明,像冬季的贵州赤水河一样。河水从南往北流淌,顺着水流往北望去,河道比较窄,逆着水流朝南望去,河道十分宽阔,像一个平谷一样展开,目测两侧宽达1500米到2000米。由此可见架桥处是原来河道比较窄的地方,河道在此收缩。目测上面那座桥比下面那座桥高10多米,洪水泛滥时,下面的桥根本看不见。据资料记载,下面的桥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当地农民发现的。我现在看到的桥,桥底下的桥孔多数被堵住了,和我看到的网络照片相比,桥孔淤积更为严重。网上那张照片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拍的,但可以判断出自那以后,桥下淤泥又淹没了下面那座桥。

由此推测,不止是赤水河河道里被淤积过,河道两岸也被淤积抬升了,两岸的台地升起来,才会去建筑新桥。在两岸抬升的这个地段,如果以下面那座桥为基准的话,两岸累积的泥沙应该厚达近20米,因为我们从两侧走过去时没有感觉到大的坡度,就是一片平地,包括现在的镇政府,也是建立在1832年以后淤积的那个台地上。淤积现象一般表现为近缘的地方会厚一些,远缘快到入河口的地方会薄一点。我们沿着赤水河东堤,继续朝北前进。

赤水河自南向北流淌,站在桥上桥上南望赤水河,形成了一片开阔的谷地。

站在桥上桥上北望赤水河,河道变窄,桥上桥建在赤水河河道收缩的地方。

河堤的东侧是田野,河堤的西侧就是河道,在行驶中感觉坡降不是很明显,就像是在平地上行走,但是河流在往前流淌,实际上是有坡降的。感觉非常明显的是河道高于东边的田野,能清晰看出来已经形成了悬在田野上部的一条悬河。行进到5公里左右时,这种落差变得更加明显。东边的田野里已经被灌了水,可能是去年夏天倒灌的,形成了大面积的水塘,水面上居然有水鸭子在游泳、飞翔,时不时有野鸡从河堤旁飞起来。

从这张站在赤水河东堤上拍摄的照片,可以清晰看到,由于泥沙淤积,河床升高,河堤西侧(左侧)的河道已经高于河道东侧(右侧)的田野,赤水河在此成为了一条悬河。

再前行,河堤两边的落差有所变化,河道开始变得开阔,地上已基本看不见河,看过去是种着麦苗的田野,大堤内河道的宽度目测已经超过了2000米以上,远处可以看见新建的赤水河大桥,这座大桥比那座桥上桥要长得多,目测长约3000米左右。

临近赤水河入渭河的入河口,河道又变得宽阔,河道里有了大片的田野,不远处就是现代的赤水河大桥。

来到赤水河大桥上,我们就看见了赤水河进入渭河的入河口,入河口的宽度3到5米左右,但是流速比较急。渭河的主河道非常宽阔,如果加上弯度,目测宽度在五、六千米以上,即便是在冬天枯水季,河面的宽度也在四、五百米以上。

站在现代的赤水河大桥上,拍摄的赤水河入渭河的入河口。

我们再打开导航,去追溯赤水河的发源处,行经榆蓝高速,在箭峪水库附近出口下高速,又经过多个村庄,这时明显感觉是在爬山路,爬到山上,就看见了覆盖着白雪的箭峪水库大坝。遗憾的是水库大门紧闭,不允许进入,怅然而归。箭峪水库建在赤水河的上游,从地图上看,离赤水河的起源地还有10多公里的距离。从入河口到箭峪水库,我们直接行驶的距离将近30公里左右。

从箭峪水库下山时,能明显看到赤水河的河道经过一个塬地,也就是资料上说的崇凝原,这里是渭水以南、秦岭以北的一块丰饶的土地。箭峪水库灌溉面积2万多亩,附近还有桥峪水库,以传统农业的眼光看来,确实是一处水土丰饶之地。查看地图,这一带小的支流和人工渠分布非常密集,一、两公里可能就有一条小河,实际走过来观察,有些沟里并没有水,但雨季时会有水,水大之时,此地可谓水网纵横。

箭峪水库入口

在箭峪水库旁边露出的岩石剖面上,没有看到红色的砂岩,倒是能看到古老的变质岩以及花岗岩侵入的岩脉。水库建设的地方,基底都会比较坚硬,赤水河的泥沙是怎么来的,我还有点儿搞不清楚。赤水河泥沙堆积的数量非常惊人,从桥上桥的情况来推测,1832年至今的190多年间,赤水河两侧泥沙堆积至少有15米以上的厚度。

整个赤水河流域的面积相对来说不大,比较袖珍,可以完整考察一条河道流域和它的地貌的演变,是一个非常好的、像微缩景观一样的地质地貌考察对象,很有科考价值。

从箭峪水库往下看,可以看到赤水河流经的崇凝原。

3

再回到酒的主题上来,贵州的赤水河名满天下,所谓“有好水处必有好酒”,那里美酒、名酒众多。陕西的赤水河为什么没有美酒名扬天下呢?我们在资料上没看到,现场考察也没有发现附近有酒厂的痕迹。

历史上渭南这一带其实是酿酒的一个重要产区。清代时,渭南的朝邑镇是著名的一个大曲产地,江苏、河南等地酿酒都从此地采购大曲。赤水河流经的崇凝原土地比较丰饶,有灌溉的便利条件,农产品丰富,其实具有发展酿酒业的条件,但为什么没有发展起来呢?我推测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古代时,此地的商业贸易不是十分发达。这里是渭南到商洛一个过山的交通交道,但是商洛和渭南两地,特别是商洛地区,经济比较落后,渭南相比西安这样的大城市也要落后一些,因此两地之间的人口和产业的需求不大,导致整个沿渭水的谷地和塬地没有那么丰富的经贸活动。

酿酒产业高度依赖于商贸的发达,茅台镇虽然现在看起来是个偏僻的地方,但它在古代是盐运的重要口岸,有资料记载,在当时的茅台镇,晚上驻扎的盐运商船就有300多艘,如此发达的商贸经济才能支撑起比较发达的酿酒业。而陕西这条赤水河,它连接的两座城市,规模都不是太大,而且历史上也没有大的贸易经济的记载。

我们带着贵州赤水河畔出产的美酒来探访陕西的赤水河。从左至右分别是:韩可风先生赠送李寻老师的“解封鉴藏酒”、老版的聚礼30+、新版的聚礼18。

第二,陕西赤水河的河道比较短,才40多公里,流经塬地不到30公里。贵州赤水河总长为500多公里,流域大,盐运沿途的商贸规模比较大,相比而言陕西的赤水河没有这样的规模。

同时,从河道情况来看,陕西赤水河枯水季和旺水季的水量差距比较大,航运不可能稳定,可能古代也没有航运。古代渭河有航运,但我没有发现渭河支流有航运的资料记载,这大概是在古代没有形成历史悠久的酿酒生产点的原因。

由于没有酿酒的传统,在现代酿酒业的发展过程中,此地也就没有酿酒产业可继承。我们沿途看到村落虽然紧密,但还是以种植业为主,离城市又比较近,农民外出务工的比较多,在农村里我看到了上世纪80年代在农村看到的现象,冬天下午的四五点钟,几乎在每个村子里,村民都在自家的院墙下面坐着晒太阳,晒太阳的村民年龄普遍比较大。途经东阳村时我们还遇见了村里的农民在敲锣打鼓庆祝元宵节,但是参加活动的大多数是六、七十岁的老年人,三、四十岁的年轻人很少。从现在的经济情况来看,本地的经济发展也不太发达,这也是此地现在不存在酿酒业的一个原因。

东阳村村民敲锣打鼓庆元宵

根据这次初步的考察来看,陕西赤水河的历史文化非常丰富,有很好的传说,物产环境也很好,如果发展现代酿酒业,是有条件的。我倒希望陕西赤水河流域的企业家蹭一蹭贵州赤水河的热度,在我们陕西的赤水河流域也搞出几家像样的酒厂来。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