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刘志钧说瓷|“有猪才有家”——新石器时期猪纹陶钵

原标题:刘志钧说瓷|“有猪才有家”——新石器时期猪纹陶钵

刘志钧说瓷|“有猪才有家”——新石器时期猪纹陶钵

新石器时期河姆渡文化的猪纹陶钵,1973年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整个器形呈长方形,四角弧圆,平底。夹炭黑陶制成。器高11.6厘米,长21.2厘米,宽17.2厘米,浙江省博物馆的馆藏珍品。

钵外壁分别以写实的手法,均匀的线条刻绘了猪纹,该猪整个造型形态逼真,四足蹒跚而行,头向前垂,双目圆睁,正在寻觅食物。长条形的腹部微微发鼓,身刻圆圈纹和叶纹。猪的鬃毛簇立,小尾下卷与身腹上的图案混为一体,相当协调。这种艺术处理,充分反映了河姆渡人艺术构思的奇特和审美情趣的淳朴。从这个猪的刻绘造型,表明了河姆渡人在原始绘画艺术的技巧上已相当熟练,绘制的笔法也十分简练,不仅猪的形象逼真,纹样雕刻写实憨态可掬,而且神韵天真。

猪纹陶钵是一件朴质的、典型的盛食器,这类盛食器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同时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精致的艺术品。对研究河姆渡文化的陶器制作、原始绘画艺术和7000年时河姆渡人饲养猪的模样等提供了实物数据。也间接反映了河姆渡时期动物驯化和家畜饲养已经得到一定的发展。

《山海经·北山经》中一共描述了46 座山,其中有20 座山的山民崇拜马,另外26 座山的山民崇拜猪,由此也可看出猪在早期先民生活中非比寻常的特殊地位。

事实上,河姆渡遗址所在区域并非我国最早驯化野猪的地区,动物考古学研究表明,中国最早的家猪见于距今约9000 年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在广西桂林甑皮岩一处至少已有 8000 年历史的遗址,也曾发现63 只猪的躯体,其年龄都在一岁半左右,这明显是人工驯养的结果。

猪不仅可以作为肉食来源,还可以作为粮食储备,对于当时的农业生产起到了一定的补充作用,在遭遇灾荒、农业歉收的时候,人们可以宰杀幼兽作为食物。我想,驯养野猪一定是河姆渡先民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事情,否则也不会将它的形象刻画在精美的黑色陶钵之上。必须得说,从野猪被人类驯化之后,猪一直是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动物之一。不信你看“家”字,上半部分为“宀”,像屋顶;这个“豕”正是“猪”,“有猪才有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