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于清朝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的乌鲁木齐老城,当时整个城周围只有8公里左右。在乌鲁木齐的城市发展中,城市不断扩大,城门与城墙都陆续拆除。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乌鲁木齐的城市建设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南门、西门、北门、东门的城门城墙早已经不复存在了
今天的乌鲁木齐市,始建于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清朝政府把这座城市命名“迪化”,意思是“启迪蒙化”,带有歧视兄弟民族的含义。四道城门的命名,也是标志着当时形势的政治口号。东门因为面向京城,命名“惠孚”;西门因为直对农田垦区,命名“丰庆”;南门与南疆相望,命名“肇阜”;北门因为面对准葛尔盆地,命名为“景惠”。但老百姓一直习惯于南门,北门的称呼,就像现今人们叫“八楼”,不叫“昆仑宾馆‘一样,简单明了,心知肚明。解放后,迪化城墙城门相继拆去,1954年原迪化市,县改名乌鲁木齐市,大西门,小西门的地名,公交车站名却一直沿用至今。
迪化城1767年初建时,北门在今天小十字口叫“景惠门”。1884年新疆建省,迪化定为省会,城区扩大,和并了迪化东北边的“新满城”,所以北门向北移至今天的北门环岛处。1934年改名“建新门”。迪化城东门倚山(博格达山),西门居水(乌鲁木齐河)。南门,北门是南北疆通关大道!所以都筑有瓮城。这也是今天南门,北门能保留大面积环岛的原因。
官方志记载的北门憬惠门终于出现,然而它不是唯一的北门。
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4年),清政府改设直隶迪化州,对迪化直接领导,并在距新迪化城三十里地(今乌鲁木齐河西岸)建巩宁城,即今天位于新疆农业大学一带的老满城,城内驻扎满营兵眷。这座城也有四座城门,其中北门叫枢正门。
另外,由于屯政需要,迪化周边又建六堡,每堡都有四座城门,其中北门分别为:拱化门(惠徕堡)、正衡门(屡丰堡)、奉朔门(宣仁堡)、阶平门(怀义堡)、永贞门(乐全堡)、翊辰门(宝昌堡)。迪化城的北门一度达八座之多,迪化也前所未有地兴盛起来,不断有外地移民到此谋生,繁华渐渐盖过素有“旱码头”之称的古城奇台,成为全疆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新疆建省后终于成为首府旧迪化城的西门,在今天百花村路口,前清年间叫“丰庆门”,后一度改名为“中山门”。1886年扩建迪化城,在现在的人民电影院南侧开了小西门后,民间就习惯把两处西门分称“大西门”和“小西门”了。如今的“大西门”和“小西门”都向西移到新华路口上了。那是因为自1953年大,小西门及城墙被分段拆除后,附近建起商场,饭店,电影院,加之城门已不复存在,所以大西门先后被“新中剧院”,“百花村”,“红旗路商店”这些更响亮的名称所替代;小西门则被“人民电影院”,“人民饭店”,所替代。今天的“大西门”,“小西门”,不仅在新华路上是最拥挤的公交车站,也因为这里商厦云集,酒店比肩,人流如织,或为乌鲁木齐的“西单”了。
在乌鲁木齐老城,东门、北门有城楼,城楼上有高达三层的凉亭,南门有城门却没有巍峨城楼,西门的城墙仅为夯土结构的土坡。出了东门,向东北方向的六道湾煤矿飞驰而去,城门外是荒滩戈壁,没有路,只有一条条车辙留下的痕迹,当时人们管它叫车马大道(现五星路)。老东门在今天的天山百货大楼后面,建国路市第一幼儿园附近,新东门在自治区党校门口的十字路口上。那时候东门城墙高达十米,主城墙厚八米左右,偏门城墙厚达三米,都是青砖建成,门洞长八米左右,夏日的过堂风吹来,异常凉快,这也是附近孩子们夏日玩耍的好地方。”距离老东门只有五百米的距离,左公祠就是当年的“左文襄祠”,建于清朝光绪十三年(1887年),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改为小学,并在五十年代改名为十二小学,迁了校址,只可惜当年辉煌一时的左公祠,如今已经荡然无存了。
建于清朝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的乌鲁木齐老城,当时整个城周围只有8公里左右。在乌鲁木齐的城市发展中,城市不断扩大,城门与城墙都陆续拆除。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乌鲁木齐的城市建设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南门、西门、北门、东门的城门城墙早已经不复存在了,光明路、友好路、新华南北路等景观大道陆续通车,城市立交桥也逐一架设完成,一个立体的现代化的交通网早已打破了当时城门城墙的限制,道路四通八达。如今,她正以开放的姿态,开阔的胸怀,迎接未来。
今天的乌鲁木齐,南门、北门、东门、大小西门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了繁华地段的代表,我们已经很难将它们与城门和城楼的具象联系在一起。然而历史是无尽神奇的,越是容易风化淡去,越是容易撩拨我们探知的好奇。我们在文字中找到了湮没在高楼林立之中的乌鲁木齐“老城”的痕迹,它始建于清朝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以后不断扩建。整个城区分城里和关外,城里基本上是一个正方形的城池,四周有城墙,全城有东(惠孚门)、南(肇阜门)、西(丰庆门)、北(景惠门)4个正门,还有小南门、小东门、小西门3个偏门,共7个城门。
旧南门在老体育馆一带,朝东开,城墙是夯土结构,高三米多,厚一米;新南门位于现在南门人民剧场一带,门朝西开,城墙已为青砖。当新城门启用后,旧城门并未拆除,仅是关闭了。新旧城门均为砖灰色。城墙每隔一截有个望台,城墙一直延续到大湾附近,没有豁口。早上开城,晚上闭城。当所有城门都紧闭时,便形成了围城,俨然一座固若金汤的防御工事。
20世纪初时,南门城外是穷人和外来人口居住地,被城内人称为“南关”,自此越往南走,人丁越少。城外人多以种菜、摆小摊、出苦力为营生,时常进城揽活;城内人多为大商贾和世居者,很少出城。
南门外是杀人犯法者被处决的地方,鲜血与青灰色城门形成触目对比。可是,隔着这扇大门,城内的一切显得无比光鲜,于他依旧有着无限吸引力。
据《乌鲁木齐掌故》的作者刘荫楠在书中介绍,乌鲁木齐老城始建于清朝乾隆三十一年,全城有东西南北4个正门,其中北门在现健康路北端、北门花园以南一带。北门的修建也是有故事的,因为当时的“小十字”是丁字街,从大十字到北梁(现民主路)再向北就不再通,被一条土梁挡住了去路,土梁高差约20米,修建北门时就拐弯了,所以北门和南门并不对称。1943年,土梁被挖掉,这里又修建了一座“建新门”,称新北门,在现在解放北路北端一带。新城门一砖到顶,拱形城门,卵石路面。这座新城门并没有存在多久,十多年后和老北门都在城市扩建中被拆除。
北门存在时是如何光景?湖南人谢彬1917年著的《新疆游记》四月十九日中描述:“过北门。经乾州会馆。值演戏,士女环观如赌;有七八处积人成堆,则皆赌博、说书、搬把戏之类所在。此间下级社会之情状,毕现于斯。”由此可见,北门一带的居民都是社会下层,繁华程度远不及南门与西门等区域。
欢迎关注新疆西域户外旅游微信公众号xjxyhwly,或者扫描下面二维码添加关注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