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藏品征集:宋元瓷质鼎式炉浅议

原标题:藏品征集:宋元瓷质鼎式炉浅议

宋元瓷器中有不少鼎式炉的造型,窑口涉及耀州窑、钧窑、龙泉窑、景德镇窑、老虎洞窑等窑口。鼎式炉宋代开始出现,是金石学兴起的产物。宋元鼎式炉主要作为香炉使用,也用于插花,同时也与烛台和瓶等组合使用,具有供器的性质。

炉是中国古代一种常见的器物,一般为焚香之用。鼎式炉出现较晚,约略在唐以后出现1。宋元时期制瓷业大发展,瓷质鼎式炉也较多出现。本文拟对考古出土瓷质鼎式炉的相关问题做粗浅探讨,以就教方家。

一、宋元瓷质鼎式炉造型纹饰特征

从现有考古资料看,出土的宋元鼎式炉主要涉及耀州窑、老虎洞窑、龙泉窑、钧窑、景德镇窑、吉州窑等窑口,现将其中较有特点的择要介绍如下:

(一)耀州窑

1960 年陕西蓝田窖藏出土了 2 件金代耀州窑青釉鼎式炉。其中一件为刻花鼎式炉,方口、平折沿、束颈、圆肩、鼓腹。口沿有对称长方形立耳,腹部接兽头兽爪状三足。胎色灰白,胎质细密坚致,颈部上、下分别印草叶纹和回纹,肩部印回纹,腹部剔刻变形夔纹,以竹节状扉棱间隔。高 26.7、口径 19.6 厘米。(图一,1)2另一件为方形鼎式炉,方口、平突沿,颈较长,方形腹略扁,下承四兽足,口沿两侧各有一竖耳。釉色青中闪白,满釉。高 23.3 厘米。(图一,2)3

(图一,1)

金代耀州窑青釉鼎式炉

(图一,2)

金代耀州窑青釉方形鼎式炉

(二)老虎洞窑

1998 年浙江杭州老虎洞窑 H20 出土一件南宋青釉鼎式炉,侈口、平沿、扁圆腹、圜底、方耳、柱足,肩部饰弦纹两道,足部饰短扉棱,灰黑胎、胎体轻薄,足底露胎,器底有六个支钉痕。遍施青釉,釉厚、釉色莹润,有开片。高 13.3、口径 15.4 厘米。(图一,3)4

(图一,3) 南宋老虎洞窑青釉鼎式炉

(三)景德镇窑

景德镇窑鼎式炉有青白瓷、枢府瓷和青花等品种。

遂宁金鱼村南宋窖藏出土的 3 件鼎式炉是南宋景德镇青白瓷鼎式炉的代表。

一件直口、外折沿、双立耳,直颈、圆腹、三兽足,白胎、青白釉,内外底露胎,外底有黑褐色垫圈痕。颈部饰卷云纹,肩腹部饰刻花莲荷纹,三足上部饰兽面,下部做蹄足状。高 17.4 厘米。(图一,4)5

(图一,4)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瓷刻花荷花纹鼎式炉

一件为八方鼎式炉,炉身八棱形,平沿外折,两立耳,短颈、鼓腹,腹部饰两环耳,三兽足,兽足上堆塑龙头,下端卷曲。白胎、青白釉,內底、足端露胎。高 14.7、口径 9.5厘米。(图一,5)6

(图一,5)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瓷八方鼎式炉

还有一件,盘口、外折沿,两立耳、短颈、圆肩、分裆,三袋状实心足,颈部刻云雷纹,炉身、足分别饰剔地折枝莲花、兰草、牡丹纹。青白釉,內底露胎,足端露胎呈火石红。高 14.5、口径 16.5 厘米。(图一,6)7

(图一,6)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瓷剔刻荷叶纹分裆鼎式炉

墓葬中也常见青白瓷鼎式炉出土。

1982 年江西樟树永泰车埠金盆沈村南宋端平三年(1236 年)墓出土了一件南宋青白釉刻花鼎式炉,敛口、口沿上置对称方形立耳,圆鼓腹、平底,下设三兽足,微外撇。施青白釉,腹内与足底露胎,外壁饰均匀细密的竖条纹,器中部最大径处有一明显接痕。高 6.8、口径 6.8 厘米。(图一,7)81974 年江西樟树市临江镇仰山南宋景定三年(1262 年)墓出土的鼎式炉,直口、平折沿、立耳、束颈、分裆,三袋足。器表施乳白釉,不及底,灰白胎。高 9.3、口径 7.5 厘米。(图一,8)9

(图一,7)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瓷刻花竖条纹鼎式炉

(图一,8)

南宋景德镇窑白釉分裆鼎式炉

元代景德镇窑鼎式炉更为多见。

1972 年北京市永定门外小红门元大德九年(1305 年)张弘纲墓出土一件卵白釉瓜棱鼎式炉,折沿、束颈、瓜棱腹、平底、三兽头形足,肩贴带状双耳,器表及内口沿施卵白釉,三足满釉,底部支烧,釉层较厚,白中略闪青。高 9.5、口径 13 厘米。(图一,9)10

(图一,9)元代景德镇窑卵白釉瓜棱鼎式炉

1973 年北京市安定门外元大都遗址出土了一件白釉刻划饕餮纹鼎式炉,洗口、束颈、立耳、鬲形腹,柱足。胎体厚重坚硬,釉色光洁莹润,口沿刻云雷纹一周,腹刻凸起的饕餮纹,高 29.5、口径 17 厘米。(图一,10)11

(图一,10) 元代景德镇窑卵白釉刻花饕餮纹鼎式炉

1980 年江西樟树市出土一件元代白釉鼎式炉,侈口、平折沿,双耳立于口沿、束颈、鼓腹、平底,三空心柱状足,器表施白釉、开片。腹部模印复合菱形回纹、叶脉纹。高 9、口径 8 厘米。(图一,11)12

(图一,11) 元代景德镇窑卵白釉印花鼎式炉

1981 年江西樟树市张家山双林闵家村出土一件元代青白釉贴花鼎式炉,直口、束颈,颈口部附双耳,鼓腹、平底、三兽面足,腹部贴饰飘带如意结纹一朵,青白釉。高 11、口径 9.8 厘米。(图一,12)13

(图一,12) 元代景德镇窑贴花如意纹鼎式炉

1982 年安徽歙县人民银行歙县支行建筑工地窖藏出土卵白釉带座鼎式炉一对,口外撇、厚沿、束直颈,圆腹、腹下设三足,颈腹间贴塑对称双耳,坐于四方形座上,座架镂空成如意云头形,施卵白釉。高 10.2、口径 4.7 厘米。(图一,13)14

(图一,13) 元代景德镇窑卵白釉带座鼎式炉

1985 年江西萍乡福田乡元代窖藏出土一件青花带座鼎式炉,平唇、直沿,口沿两侧立双泥条半环耳,束颈、鼓腹、三柱状足。座为空心六边形,中部内收,底部内凹。炉颈部绘青花螺旋云纹一周,腹部绘折枝菊花两组。座中部内收出也绘青花变形回纹一周。青花发色浓艳青翠,料浓处有深色铁锈斑。白胎,白釉微闪青,不及底。座底有墨书“宗位”二字。通高 10.5、口径 6.7、座底径 6.6厘米。(图一,14)15

(图一,14) 元代景德镇窑青花带座鼎式炉

重庆市上清寺元墓出土一件青白瓷沥花梅花纹鼎式炉,厚沿、直颈、圆腹、圜底,颈两侧附对称的微曲耳,腹部两面沥粉堆花梅花纹各一枝,腹下部设印铺首纹三足,足尖露胎。高 10、口径 9.2 厘米。

(图一,15)16

(图一,15) 元代景德镇窑青白瓷沥花梅花纹鼎式炉

重庆市渝中区华一村元墓出土一件青白釉铁花带座鼎式炉,口外撇、厚沿,束直颈、圆腹,腹下设三足,坐于倒置的杯形座上,颈腹之间贴塑对称双耳,座架镂空如如意云头状,青白釉点饰铁彩斑。通高 14.5、口径 4.5、座径 5.5 厘米。(图一,16)17

(图一,16) 元代景德镇窑青白瓷褐彩斑带座鼎式炉

(四)龙泉窑

龙泉窑鼎式炉发现不是很多。四川遂宁南宋窖藏出土的一件,直口、双立耳,上腹斜直、下腹弧收,腹壁饰铺首衔环,三蹄足。梅子青釉,有大开片。高 11、口径 11.1 厘米。(图一,17)18 重庆市北碚元墓出土的青釉鼎式炉,敛口、宽沿外折,圆腹、三空心柱状足,沿上设对称的绳纹耳,颈与腹之间以一道弦纹相隔,胎细坚致,釉色粉青晶莹,有细小开片,底无釉。高 12.4、口径 12.1 厘米。(图一,18)19

(图一,17)

南宋龙泉窑青釉鼎式炉

(图一,18)

元代龙泉窑青釉鼎式炉

(五)吉州窑

1980 年江西吉安永和镇吉州窑址出土一件南宋黑釉玳瑁纹鼎式炉,平沿外折,尖圆唇,沿面立长方形双耳,直颈、溜肩、鼓腹,贴塑三乳状足,足尖外撇,通体施玳瑁纹黑釉,足尖露黑白色胎。(图一,19)20

(图一,19) 南宋吉州窑黑釉玳瑁鼎式炉

(六)钧窑

钧窑鼎式炉主要流行于元代,造型较为一致。1958 年山西大同宋家庄至元二年(1265 年)冯道真墓出土鼎式炉,直口、平折沿、直颈、扁鼓腹,长方形镂空双立耳,耳内一螭形饰与颈腹相连,三矮曲形蹄足,通体施月白釉,釉层肥厚,底足有积釉,器形圆浑,胎体厚重。高 18.5、口径 14.6厘米。21

1970 年内蒙古呼和浩特白塔村窖藏出土的元钧釉鼎式炉,平折沿、束颈、鼓腹、圜底,三兽首蹄足,两侧各有一长方形立耳,另有一对兽形耳连于颈腹间。颈部堆塑三个麒麟,正面两个麒麟间有一凸起的方形牌,上刻“乙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15 字楷书。鼎腹贴塑兽面和铺首衔环等纹饰。通体天青釉,局部呈褐色,釉层较厚,有流釉现象。口径 42.7、高 25.5厘米。(图一,20)22 该鼎有绝对纪年,为至大二年(1309 年)。

(图一,20) 元代钧窑鼎式炉

1987 年河南三门峡市元墓出土鼎式炉,直口、较窄的平折沿微上翘,平沿、短直颈、圆肩,肩口部附长方形双立耳,圆鼓腹、圜底,下附三短足,釉色蓝灰,十分光亮,施满釉、仅足底露胎。高 10、口径 7.7 厘米。23

2003 年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土城子古城窖藏出土的钧窑鼎式炉,口沿平折、直颈、鼓腹、圜底,下呈三象鼻形足。口至颈部附对称的长方形冲耳、冲耳中部至肩部有动物形耳相连接,颈部饰有六枚花朵形鼓钉,腹中部对称贴附两组兽面铺首衔环。灰白色胎,胎体厚重,内外壁均施月白釉,内壁施釉至颈部,外壁施釉至足部中间,下部露胎,露胎处成橘红色。高 20.2、口径 15.5 厘米。24

(七)磁州窑

磁州窑鼎式炉也主要在元代流行。20 世纪 70 年代内蒙古呼和浩特托克托县胜州故城出土一件元代三彩熏炉,直颈、鼓腹、三兽足,口沿贴塑有一周小葵花,口沿两侧各有一直耳,直耳边饰一周小葵花,下饰一弯曲的鲤鱼,口衔直耳呈跳跃状,炉腹部有多处透气孔,饰有游龙戏珠及葵花纹。胎质较粗,器表以篮彩为主色调,兼施黄褐色釉。盖钮为一咆哮的立虎造型,下为荷叶、花卉纹衬饰。通高 50、口径 24. 厘米。(图一,21)25

(图一,21) 元代磁州窑三彩带盖鼎式炉

2006 年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郊区燕家梁遗址出土的元代琉璃鼎式炉,直口、方唇宽沿、沿微内斜、高领,领部对称饰两长方形立耳,微外撇,耳的三分之一超出口沿,上刻划草叶纹。鼓腹、腹部贴塑龙纹,下承三足,平底。浅棕黄色胎,外壁双龙为黄釉,余为绿釉,三足及底部露胎,口部以下内壁也无釉。高 9.7、口径 8.9 厘米。(图一,22)26

(图一,22) 元代磁州窑琉璃鼎式炉

另外,1958 年福建武夷山油菜乡出土一件北宋时期的青釉鼎,该鼎敞口、宽唇,唇边立两横耳,斜腹内收,圜底,三弯足。青褐色釉。高 16.6、口径 17 厘米。(图一,23)27

(图一,23) 北宋青釉鼎式炉

上述考古出土宋元瓷质鼎式炉并非宋元瓷质鼎式炉的全部,但从这些鼎式炉我们至少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

从时间分布看,宋元瓷质鼎式炉的发展可以分为北宋、南宋和元代三期。

北宋时期鼎式炉较为少见,器形纹饰简单。

南宋时期,鼎式炉生产分官、民窑两个体系。官窑产品造型、纹饰都模仿三代青铜鼎。民窑北方地区以金代耀州窑产品为主,南方则以景德镇窑为多。造型上圆形、方形、八方皆有,圆腹、分裆兼具,装饰上流行刻花,纹样以牡丹、荷花等植物纹常见。

元代则以钧窑和景德镇窑最多,磁州窑、龙泉窑也有生产。其中,钧窑鼎式炉一般为月白釉,扁球腹、三矮蹄状足,纹饰仅见堆贴铺首等。景德镇窑则青白瓷、枢府瓷、青花皆有。本期出现带座鼎式炉,鼎腹有分裆、瓜棱和圆腹之别,鼎足一般不高,纹饰以堆贴、剔刻、彩绘的花卉常见。

二、宋元鼎式炉的功用

关于鼎式炉的功用,袁泉有详尽论述 28 ,笔者仅对其中的“香花供养”等问题略作补充。

关于宋元鼎式炉香花供养的功能,我们认为,鼎式炉作为插花之用在宋元墓葬壁画中虽可以见到,但这个时期更常见的是盆花、瓶花,鼎式炉主要还是作为香炉使用。

用瓶和盆插花出现较早,北宋时就已出现,1990 年陕西铜川黄堡镇窑址出土过一件北宋耀州窑“博古纹”印花碗母范,印花内容为盆花和瓶花(图二)29 。瓶花和盆花供养金元流行。这首先可以从一些瓶的自铭中可以得到体现。1954 年,安徽萧县白土镇小学出土的金皇统三年(1143 年)白釉瓶,瓶腹部铭文即表明是作为供养菩萨的花瓶之用 30。同时,还有图像资料可为佐证。2008 年陕西省甘泉县柳河湾村金墓,墓室西北壁客位供养图,男女侍上部各有瓶花一(图三)。31 2001 年山东济南历城区大正小区埠东村元代石雕墓的夫妇对坐图,墓室北壁,中间方桌上置一盖罐、食盘二碟、一丛盆花、一丛瓶花。32

这种瓶花和盆花的壁画墓资料还有不少,不一一赘述。而鼎式炉插花的考古资料不是很常见。

图二 北宋耀州窑印花瓶花和盆花纹碗母范

图三 瓶花供养(陕西甘泉金墓

1988 年山东济南市文化东路济南柴油机厂元墓,墓室东北隅斗拱之上的花卉盆景图,绘一黄色鬲式炉,内插花卉(图四)。33

图四 壁画中的炉花(济南柴油机厂元墓)

鬲式炉和鼎式炉属同一性质器物,可以推测有鼎式炉插花供养的情况。井陉窑址出土一件四季花卉印花碗模则可以证明这个推测。该碗模内底纹饰即为鼎炉插花图案(图五)。只是这件印模时代被定为唐代 34,但从现有认识看,此物时代应为北宋或金,图录中对这件器物的时代判定或许有误。

图五 宋代井陉窑印花鼎炉插花纹碗模

而鼎式炉作为焚香之具、尤其是香供则甚为普遍,尤其在金元时期。不少鼎式炉的自铭就表明了其功用。如前揭内蒙古呼和浩特白塔村窖藏出土的钧窑鼎式炉自铭“乙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用途明确;江西萍乡福田乡元代窖藏出土的元代青花带座鼎式炉底部则有墨书“宗位”二字,表明了其供器性质。

这在壁画墓中体现得更为直观,早期鼎式炉香供常单独使用。

2008 年发现的陕西渭南市靳尚村金末元初墓,墓室东壁中间,侍女双手持盘置于四足香几,盘中有一香烟袅袅的香炉,炉三足、束颈,似为鬲式炉。(图六)35

图六 壁画中的香炉

(陕西渭南靳尚村金末元初墓)

鼎式炉还常与瓶配伍使用,这些瓶与鼎式炉一样是供器 36,瓶炉组合有一炉一瓶的情况,也有一炉二瓶的“三供”形式。

其中,前者出现在宋金,后者元代最为流行。而后世以鼎式炉为核心的“一炉二瓶二烛台”的“五供”形式在元也并不常见。

2003 年山西省闻喜县上院村金墓壁画中就是一瓶一炉的形式。该墓墓室西壁“论道图”中绘有高桌上放置鼎式香炉、盏、玉壶春瓶、经卷等。37

元代“三供”则更多见。这种组合形式虽还未见于元代壁画墓资料,但元代墓葬、寺院遗址、窖藏等常有一件鼎式炉与两件瓶伴出的情况。

前揭萍乡窖藏底部墨书“宗位”的青花带座鼎式炉伴出底部墨书“宗”字青花吉字瓶(梅瓶)一对 38,可构成一套“三供”。重庆市上清寺元墓青白釉沥花梅花纹鼎式炉伴出青白釉贴花折枝梅如意耳瓶 2 只,还有大同冯道真墓出土钧窑鼎式炉也伴出钧窑豆青釉长颈瓶一对。39 都是一套“三供”。

元代出土瓷器组合中虽难见到鼎式炉与瓶和烛台的“五供”组合,但一些墓葬中出土的陶器却可能存在这样的“五供”现象,可以用来推断瓷器“五供”的存在。

如大同元大德二年(1297)王青墓出土陶鼎式炉 1 件,伴出陶烛台 2、长颈瓶3,托碗 6、匜 1,可能存在一炉二瓶二烛台的组合,但考虑到此墓发现时被扰动,而墓中一共出土了四件陶供桌,与陶鼎式炉配套的也有可能只是 2 件长颈瓶,还是属于“三供”的范畴。40

山西大同元世祖中统二年(公元 1261年)崔莹李氏墓则出土陶供桌 1、陶三足香炉1、陶烛台2、陶带座长颈瓶2、陶长颈瓶2、陶托盏 5、陶莲瓣碗 1、陶豆 1、陶酒壶 1、陶盖罐1、陶盘1、陶碟6、陶兽头柄六棱杯2、陶匜 1、陶托盘 1。41 其中的器物具体摆放位置和组合已不得而知,但也存在一鼎、二瓶、二烛台的组合可能。

需要指出的是,元代瓷器中除“一鼎二瓶二烛台”的“五供”组合形式,可能还存在着“一鼎四瓶”的“五供”组合。

四川三台元代窖藏出土瓷器 10 件,有龙泉窑粉青双耳衔环瓶 2、天青釉小碟6、折枝菊花青花象耳瓶 2、缠枝牡丹青花双耳三足炉 1。42 其中,同一品种的青花炉和象耳瓶组成一套“三供”,但两件青釉双耳衔环瓶也可能加入这个组合成为“一鼎四瓶”的“五供”。重庆市渝中区华一村元墓也是这种情况,青白釉彩斑带座鼎式炉伴出青白釉彩斑带座吉字瓶和青白釉彩斑带座如意耳瓶各一对。内蒙古呼和浩特白塔村窖藏带铭钧窑鼎式炉伴出钧窑镂空高座双螭耳瓶和龙泉凤尾瓶各 2只。43 这其中同窑口的钧窑鼎式炉和高座双螭耳瓶也组成“三供”一套,加入龙泉窑凤尾瓶则成为“一炉四瓶”的“五供”。

这种情况表明,元代以鼎式炉为核心的“五供”虽然已经存在,但其具体组合并不像明代那样固定。以“一鼎四炉”为组合的“五供”形式可能更为常见。

三、宋元瓷质鼎式炉造型

纹饰特征成因分析

宋以前瓷质鼎式炉不见,炉的造型以“三足炉”为多 44。鼎式炉的出现与宋代

金石学兴起有关已是共识。45 但宋元瓷质鼎式炉在造型、纹饰上不尽相同,大致分两个系统:

一个是以宋代官窑为生产单位的鼎式炉,主要是宋代的老虎洞和乌龟山官窑的产品。这些窑口生产的瓷质鼎式炉往往较为严格地遵照商周青铜鼎的造型、纹样,如老虎洞 H20 出土的青釉鼎式炉,这类鼎式炉数量很少。

另一个系统就是民窑生产的大量瓷质鼎式炉,是宋元瓷质鼎式炉的绝大多数。这类鼎式炉往往仅具三代青铜鼎造型的基本特征,却常常饰以当时流行的瓷器纹样,属于“鼎故革新”之作,属于大众的消费品,只有极少数造型、纹饰都较为接近三代青铜鼎,如蓝田窖藏所出的青釉鼎式炉。

出现这种现象有其特殊的原因。古代社会的祭祀活动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国家层面的皇室国祭,一个是以家族或家庭为单位的家祭。宋代官窑系鼎式炉是为皇室国祭之用,故而务求造型纹饰与三代铜鼎一致,但其出现又有两个层面的背景:一方面,是当时国家层面对礼从古制的文化需求,主动去仿古钟鼎彝器 46;另一方面,建炎三年,高宗渡江,徽宗新制礼器皆为金人掳去,南宋王朝卜立足江南,以竹木瓦器替代金铜为祭器,实为临时之举的产物 47。

民窑生产的鼎式炉是上行下效、社会风气影响的结果,宋代金石学在文化阶层的流行也辐射到市民生活中。但是如前所述,宋代民窑瓷质鼎式炉的造型和纹饰并不是都是符合“古制”,常常多数仅具鼎的基本造型,却饰以当时普通瓷器流行的纹样,完全没有钟鼎彝器的庄严肃穆之感,这是因为民窑鼎式炉使用场合较官窑为多,除作为供器和祭器外,还有清玩、出香等多种功能,元代瓷质鼎式炉基本是宋代民窑鼎式炉的继续发展和繁荣。

结语

宋元瓷质鼎式炉是同时期金属鼎式炉的补充,是仿金属鼎式炉的结果,同时也是制瓷技术达到一定水平的标志。制瓷业的繁荣是瓷质鼎式炉大发展的技术和物质基础,此时的瓷业技术已经完全可以按照人们的需求制作各种釉色、造型和纹饰的器物。宋代瓷质鼎式炉的大量出现也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产物,这些鼎式炉满足宋元社会不同层次精神和物质生活的需求,是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

附记:本文是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第 47 批)资助项目“宋金瓷器纹饰研究”项目号:外教司留(2013)1792 号阶段成果之一。

本文原载于河南博物院编 :《鼎与中华文明—鼎与中华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09—318 页,大象出版社 2016 年 12 月。

1. 本文所指的鼎式炉不包含无耳的、习惯上称为三足炉的一类。

2. 刘云辉、周魁英主编:《中国出土瓷器全集·15》陕西卷,第183页,图版183,科学出版社2008年。

3. 刘云辉、周魁英主编:《中国出土瓷器全集·15》陕西卷,第187页,图版187,科学出版社2008年。

4. 杭州市文物考古所:《杭州老虎洞南宋官窑址》,《文物》2002年第10期;《中国出土瓷器全集·9》浙江卷,第204页,图版204,科学出版社2008年。

5. 黄道钦等主编:《中国出土瓷器全集·10》广东等卷,第136页,图版136,科学出版社2008年。

6. 黄道钦等主编:《中国出土瓷器全集·10》广东等卷,第137页,图版137,科学出版社2008年。

7. 黄道钦等主编:《中国出土瓷器全集·10》广东等卷,第138页,图版138,科学出版社2008年。

8. 樊昌生主编:《中国出土瓷器全集·14》江西卷,第63 页,图版63,科学出版社2008年。

9. 樊昌生主编:《中国出土瓷器全集·14》江西卷,第66页,图版66,科学出版社2008年。

10. 于平主编:《中国出土瓷器全集·1》北京卷,第129页,图版129,科学出版社2008年。

11. 于平主编:《中国出土瓷器全集·1》北京卷,第86页,图版 86,科学出版社2008年。

12. 樊昌生主编:《中国出土瓷器全集·14》江西卷,第119 页,图版119,科学出版社2008年。

13. 樊昌生主编:《中国出土瓷器全集·14》江西卷,第136页,图版136,科学出版社2008年。

14. 杨立新主编:《中国出土瓷器全集·8》安徽卷,第216页,图版216,科学出版社2008年。

15. 樊昌生主编:《中国出土瓷器全集·14》江西卷,第129页,图版129,科学出版社2008年。

16.黄道钦等主编:《中国出土瓷器全集·10》广东等卷,第215页,图版215,科学出版社2008年。

17.黄道钦等主编:《中国出土瓷器全集·10》广东等卷,第217页,图版217,科学出版社2008年。

18.黄道钦等主编:《中国出土瓷器全集·10》广东等卷,第125页,图版125,科学出版社2008年。

19.黄道钦等主编:《中国出土瓷器全集·10》广东等卷,第213页,图版213,科学出版社2008年。

20. 彭明瀚编著:《雅俗之间—吉州窑》,第56页,图版 30,文物出版社2007年。

21. 石金鸣主编:《中国出土瓷器全集·5》山西卷,第176页,图版176,科学出版社2008年。

22. 塔拉主编:《中国出土瓷器全集·4》内蒙古卷,第131 页,图版131,科学出版社2008年。

23. 孙新民主编:《中国出土瓷器全集·12》河南卷,第219 页,图版219,科学出版社2008年。

24. 塔拉主编:《中国出土瓷器全集·4》内蒙古卷,第160页,图版160,科学出版社2008年。

25. 塔拉主编:《中国出土瓷器全集·4》内蒙古卷,第232页,图版232,科学出版社2008年。

26. 塔拉主编:《中国出土瓷器全集·4》内蒙古卷,第203页,图版203,科学出版社2008年。

27. 杨琮主编:《中国出土瓷器全集·11》福建卷,第75页,图版75,科学出版社2008年。

28. 袁泉:《稽古作新:宋以降鼎形容器的社会功能与文化内涵》,河南博物院编:《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化》,第274~311页,大象出版社2013年。

29. 刘云辉、周魁英主编:《中国出土瓷器全集·15》陕西卷,第148页,图版148,科学出版社2008年。

30. 该瓶瓶腹和座刻36字,其中腹部铭文竖式三行:“白土镇窑户赵顺,谨施到慈氏菩萨花瓶一对,供养本镇南寺。”瓶座铭文为横式一行:“时皇统元年三月二十二日造。”见杨立新主编《中国出土瓷器全集·8》安徽卷,第175页,图版175,科学出版社2008年。

31. 徐光冀主编:《中国出土壁画全集·7》陕西下卷,第439页,图版397,科学出版社2012年。

32. 徐光冀主编:《中国出土壁画全集·4》山东卷,第169页,图版166,科学出版社2012年。

33. 徐光冀主编:《中国出土壁画全集·4》山东卷,第164页,图版162,科学出版社2012年。

34. 曹凯主编:《中国出土瓷器全集·3》河北卷,第69页,图版69,科学出版社2008年。

35. 徐光冀主编:《中国出土壁画全集·7》陕西下卷,第453页,图版411,科学出版社2012年。

36. 如前揭萧县白土镇出土自铭瓷瓶,另有大维德基金会藏的一对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瓶身铭文亦表明其为瓶花之供。

37. 徐光冀主编:《中国出土壁画全集·2》山西卷,第191页,图版184,科学出版社2012年。

38. 萍乡市博物馆:《萍乡市发现元代青花瓷器等窖藏文物》,《江西历史文物》,1986年第1期。

39. 大同市文物陈列馆、山西云冈文物管理所:《山西省大同市元代冯道真、王青墓清理简报》,《文物》1962 年第10期。

40. 大同市文物陈列馆、山西云冈文物管理所:《山西省大同市元代冯道真、王青墓清理简报》,《文物》1962 年第 10 期。

41. 大同文化局文化科:《山西大同东郊元代崔莹李氏墓》,《文物》1987年第6期。

42. 景竹友:《三台出土元代窖藏》,《四川文物》1993年第6期。

43. 李作智:《呼和浩特市东郊出土的几件元代瓷器》,《文物》1977年第5期。

44. 三足炉唐代开始出现,宋元时期仍流行。宋元三足炉与鼎式炉的区别仅在于前者无耳。

45. 陈芳妹:《宋古器物学的兴起与宋仿古铜器》,《美术史研究集刊》第十期,2001年。

46. 文献中对此多有记述。(宋)礼部太常寺纂修、(清)徐松辑自《永乐大典》:《中兴礼书》卷九《郊祀祭器一》:“国有大礼,器用宜称,如郊坛需用陶器,宗庙之器,亦当用古制度等……”,《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北京图书馆藏清蒋氏宝彝堂钞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822册,37页。

47. 前揭《中兴礼书》卷五九《明堂祭器》:“(绍兴)四年四月二十七日,礼部侍郎陈与义等言:太常寺申,勘会昨建炎二年郊祀大礼,其所用祭器,并系于东京搬取新成礼器。……,渡江,尽皆散失。”“(绍兴)元年四月三日,太常寺言,条具到明堂合行事件下项,一、祀天并配位,用匏爵陶器,乞令太常寺,具数下越州制造,仍乞依见今竹木祭器样制烧造。”

希望对藏友有所帮助或者引起你的一些小兴趣。少走弯路,关于民间藏品的出手想必藏友们都会有疑问和顾虑,但是还是要尊重藏品的客观事实,实事求是,以诚相待!你的一份认可才是重要的。

讲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求真务实》

国内一线拍行送拍(嘉德,保利,翰海,全国国有文物商店交易会)藏品征集(yelin10723 叶老师)

征集项目:近现代书画、古代书画、当代书画、油画雕塑、古董珍玩、紫砂艺术、铜炉佛像、瓷板画、印章、玉器等;(钱币、邮票勿加,暂不征集)

收而不研者俗,藏而不鉴者傻,以藏学师者德,以藏悟心者美,以藏缘友者雅,以藏养藏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