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寅嘉禾星光历丨王国维:为什么这位世界学者曾两次学术转向?

王国维

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梁启超

王国维先生

我们常说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追溯到4000年前,而轰开这扇大门的就是王国维

他发表《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等文章,将甲骨文与《史记·殷本纪》及《三代世表》等互证,说明《史记》是一部信史,就是《山海经》内容也不是毫无根据的,证明甲骨文乃殷代之物,把甲骨学研究推向新的阶段。

甲骨文研究由“文字时期”进入史料时期,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一下子向前延续了近千年。

王国维也因这划时代的学术贡献,成为甲骨学的鼻祖和郭沫若称之的“新史学的开山”。

1912-1916,旅日期间王国维在京都

王国维学问之博大精深,陈寅恪称“几若无涯岸之可望,辙迹之可寻”。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是王国维的三境界,也给了今人在品评爱情、职场、人生等得失时最诗意的表达。

其实,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是以此来表述成大事、大学问者,必经过这三境界。

纵观王国维的治学,曾经两次重大转向。

王国维在世的那半个世纪,正是中国最多变故的时代。18岁时甲午战争,22岁时戊戌变法,24岁八国联军侵华,35岁时辛亥革命……

他治学的两次转向,就发生在甲午海战之后和辛亥革命之后。

海宁王国维故居 袁培德摄

光绪三年十月廿九(1877年12月3日),王国维生于海宁城内双仁巷。

王家是书香世家,在诗、书、画皆通的父亲王乃誉影响下, 王国维受着最正统的传统教育,他习举子业,学四书五经,也跟着父亲学骈散文及古今体诗,自攻金石书画,也喜欢史学和校勘考据。

如果不是1894年的甲午战争,王国维可能会顺其自然地成为一名文史学家。

此战之后,列强野心更大,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局。有志之士寻求革新以救亡图存,王国维也“始知世尚有所谓新学者”。

王国维在罗振玉的资助下,第一次赴日, 也想科学救国,但不久就因病回国。

1902年夏,他在罗振玉所创《教育世界》任主编。

此时,他专心研究西方哲学,转及文学及美学。

王国维说, “不通哲学,则不能通教育学及与教育学相关系之学”,“探宇宙人生之真理而定教育之理想者,固哲学之事业”,他认为文学家给国民以精神上的利益,“精神上之利益,永久的也”。

陆晓光考证,王国维可能比李大钊、陈寅恪等都早, 是中国现代史上最早接触《资本论》的学者之一。

当代国学大师姜亮夫曾在《忆清华国学研究院》回忆,1926至1927年间的一天,他到老师王国维在清华园西院的住处,发现书架上有一本德文版《资本论》,“用好几色打了记号”,是先生十多年前读的。

王国维是最早比较系统准确地介绍康德、叔本华和尼采哲学及美学思想。他发表、翻译了大量介绍西方美学的文章, 最早提出美育,认为教育的宗旨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物

1904年6月到8月,王国维的第一篇长篇论文《红楼梦评论》发表在《教育世界》上,这是《人间词话》发表前,王国维最有社会影响力的文章。 他从美学的高度来评价《红楼梦》,开创新红学,是我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开先河者。

四年后,王国维发表他最广为人知、最具广泛影响力的作品《人间词话》。 这是中国传统诗学领域的一部总结性著作,更是贯通中国古代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的一部文学批评

1925年,清华国学院,前排左起:李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后排左起:章昭煌、赵万里、梁廷灿

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政府解体,王国维携全家随罗振玉东渡日本。

在旅日的四年多时间里,他完成 中国戏曲史的奠基之作《宋元戏曲考》

这是他治学第二次转向之际的作品,既有着文哲之学的特点,又体现出他考据学研究的一面。

辛亥革命之后,王国维为什么从研究文哲新学,转向看似旧学的古史研究?

这一时期,大量的考古资料出土,给了王国维重捡史学的沃土。

更根本的原因,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认为,王国维曾在《论政事疏》中表述,一战之后,“道德堕落,本业衰微,货币低降,物价腾涌”,他看到这些西方文化的流弊,而中国新学十多年来,“纪纲扫地,争夺频仍,财政穷蹙,国几不国者,其源亦半出于此”, 他想从中国古史得失成败中寻找一条可以取法的途径,因对时政失望而转生怀古之思者,当时包括王国维在内有大批学者。

旅日期间,王国维与罗振玉合作《流沙坠简》,并作长序, 鲁迅称之,“要谈国学,他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

他还利用甲骨文探讨商周历史和典章制度,除《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考》外,他所著《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殷周制度论》等,代表着甲骨文研究草创时期的最高水平,影响了几代甲骨学者。

1925年4月17日,王国维携家移居清华园,与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并称为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

清华园里宁静祥和,王国维教书授课,也迎来生命的最后高潮。经学、小学、上古史……正是在这里, 他提出最著名的“二重证据法”,取地下之实物与地上文献,作参照研究,揭开考古学术史新的一页。

《古史新证》是此时最重要的系统著作,是他去世后,根据其手稿和《古史新证》课的讲义整理而成。

清华园内王国维纪念碑

陈寅恪曾总结王国维的三大学术贡献,“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认为 “皆足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著以轨则”

在那个大师辈出的时代, 梁启超称其“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也称,“中国近代之世界学者,惟王国维及陈(陈垣)先生两人”。

1927年6月2日,一个看似平常的夏日,王国维平静地作别家人,告别清华园,自沉昆明湖。

有人认为是殉清。

陈寅恪在悼念他时说, “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认为他是中国文化托命之人,其学说或许会不断更新, “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

参考资料

1. 王国维《人间词话》

2. 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

3.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

4. 刘烜《王国维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5.陶方宣《历史的辫子:陈寅恪与王国维》新华出版社

策划:邓钰路

统筹:陈苏 刘博见

文字记者:陈苏

制图:赵宇微

编辑:陈苏

责编:邓钰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