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关于平凉市工农煤矿的记忆

原标题:关于平凉市工农煤矿的记忆

曾经的土谷堆小镇,很多人都只记得是因为将近三十年的“三线建设”建厂而兴,因 “三线建设”迁厂而衰。人们似乎对于隐没在湫池沟、石炭沟两个山沟里,拥有几百年开采历史的平凉市工农煤矿,就没有那么深刻的记忆了。 这个曾经籍籍无名,但是对于平凉地区工矿业发展做出很多贡献的煤矿,因为种种原因,已经衰落于山野荒芜之中。作为众多工农煤矿子弟中的一员,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做些记录,让更多的人能够记住并了解这个山中小矿,以及这座矿山中的人和事。

远看湫池沟矿区生活区的大致模样

院落位置为工农煤矿油库、远处是矿办公楼,雪中站立的人 到底是谁呢?

工农煤矿编年史

相传明万历年间就已经有人在湫池沟内采煤

······(中间部分没有详细的资料可以补正)

民国18年(1929)土谷堆镇北湫池沟内有小煤窑10口。

民国34年政府实收采煤税9350元。

民国38年(1949),平凉全区有私营小煤窑24处。其中平凉市湫池沟5处。

1950年私营重修、益新、三顺、明恒、三兴5个煤窑产煤不足2万吨。

1954年由县工商业联合会组织成立公私合营小煤矿,共有资金6750元,年产煤3.4万吨 。

1956年,私营煤窑和股份制煤窑实行公私合营,转为国营安口煤矿、崇信县新窑煤矿、华亭县砚峡寺煤矿(华亭煤矿)、平凉市土谷堆煤矿(工农煤矿)、湫池沟矿井。

1957年,平凉市土谷堆5户私营煤窑交安口煤矿管理。

1958年“大跃进”中,为保证“大炼钢铁运动”用煤,先后建成平凉县峡中煤矿、平凉专区小湾煤矿,达到总设计生产能力24万吨/年。

1960年因采用手镐落煤,照明靠油灯,运输靠人背,自然通风,无排水设备,停产。

1961年市人民政府决定恢复煤矿,增设通风井和排水泵,并安装绞车运煤。

1963年改用电动绞车,放炮落煤,年采煤4.8万吨。

1967年改称平凉县工农煤矿。

1970年在石炭沟新开斜井一口。

1978年后对两井分别改进,安装绞车、水泵、运输机、风机、电动机车、矿灯,采煤基本实现机械化。

1985年有工房6123平方米,职工住宅8251平方米。共有主辅机械生产设备155台(件),动力机械总能力1514瓩,职工696人。年产原煤14.3万吨,产值220万元。实现利润、税金24.3万元。隶属市经济委员会管理,为全民所有制企业。25年累计固定资产总投资525.8万元,实现利润、税金505.4万元,其中上缴483.9万元。

1996年,平凉市工农煤矿因资源枯竭,出资650万元购买名为平凉市工农煤矿黄庄井。1997年更名为平凉市黄庄煤矿。进行年产6万吨生产能力改扩建补套工程。2001年11月竣工验收,总投资798.8万元。并向9万吨/年生产能力发展。属斜井多水平开拓,采用仓储式采煤法。工作面和运输顺梢由刮板输送机运输,运输大巷采用1吨V型矿车架线式电机车运输,主提升井采用单钩串车提升,机械通风,水泵排水,矿井总装机容量750千瓦。形成各生产系统齐全、安全、低耗、高效的小型矿井。有职工533人,固定资产原值1636万元,净值1528万元。生产原煤5.26万吨,完成工业总产值269万元,销售收入290万元,实现税金24.6万元。2002年生产原煤6.9万吨,完成工业总产值353万元,上缴税金24.3万元。连续3年被甘肃省煤炭工业局授予“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称号。

1998年全区累计建成国营煤矿14处,峡中煤矿、地区小湾子煤矿、平凉市工农煤矿、灵台县石沟煤矿因资源枯竭或资源划分等原因停办5处。

注:一直有个问题,既然在1998年,工农煤矿被定性为资源枯竭和资源划分等原因进行了停办,后来为何又出现一个平凉市经纬露天煤矿(甘肃平凉经纬露天煤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10-19)

上述文字可以在《平凉县志》中得到印证。

工农煤矿琐记

一条扁担三尺三,一对笼筐两头拴,一盏油灯挂胸前,身体弯曲像箩圈,低头弯腰把煤担。扁担压在脊梁间,前笼抱在怀中间,后笼压在屁股尖。手拄拐杖一尺半,行走就像鳖爬山,呼吸好比牛喘气。力出尽汗流干,一担能担一百三,最后落个脊梁烂。”这是曾经父辈们的辛苦写照。

1965年采矿一班春节合影

1971年工友合影

1972年工农煤矿机电连

1979年 工友合影

1979年平凉县工业系统工农煤矿篮球队获得冠军纪念

84年工友合影

1984年工农煤矿篮球队合影

1989年工农煤矿篮球队合影

工农煤矿办公室成员合影

工农煤矿为解决子女就业问题办理的地毯厂员工合影

工农煤矿为解决子女就业问题办理的地毯厂员工合影

工农煤矿社会队在华亭县安口镇十字路口

我记忆中的父辈们当时能够使用绞车、水泵、运输机、风机、电动机车、 矿灯等物件了,煤矿工人的工作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还是相对简陋。这个有很多因素,比如管理者的前瞻性、比如成本等等。

早期煤矿藤编安全帽

医务室刘姨下井前的照片,就是这个可爱的阿姨,当年为煤矿子弟注射疫苗,哄着大家吃糖豆,细心温柔

工农煤矿湫池沟选煤楼近景(这张图片的年代应该是80年代)

我们大多都是70年代出生的煤矿子弟。因为父辈的工作的原因,我们从不同地方聚集在一起,就读于工农煤矿子弟小学。石炭沟加上湫池沟两个采煤区百十来号学生。那个年代,没有专职的美术音乐英语老师,所以我们错失了很多美好感悟。即便如此在那山沟里,还是留住了属于大家共同的很多美好记忆,一生不忘。。

工农煤矿散了,老一辈人或者长几岁的新一代工友们,在矿上掌子面共患难同生死的情谊从来没有散过。这么年里,大家都各自忙于生计,各自为家庭操劳,难得在聚在一起。 我们的老辈子们,向来保持勤劳朴实,任劳任怨的风范。从前他们辛苦付出,默默守护我们的成长。而今,他们大多步履蹒跚,行动迟缓。有的老人已往生极乐……

致敬鲜活的生命普通的劳动者(图片来自网络)

母亲二字是厚重,且踏实的。

我们这些人的母亲,作为煤矿工人们的妻子,向来都是相夫教子的行家里手。她们温良恭俭,持家有道。在煤矿正常运行的日子里,她们是父辈们的坚强后盾,更是儿女辈们的依靠和仰仗。她们读书不多,甚至大字不识,但每位都恪守善良和担当。山里的生活简单且贫苦。但是她们一个个都坚强不屈,努力地生活, 肩负重复且繁重的家务。她们积极阳光,任劳任怨,为家庭付出太多太多。

在煤矿走向衰落的日子里,她们坚强地和自己的丈夫儿女,想尽办法,只为能够让一家人不至于忍饥挨饿。

山里的同事、邻里之间的熟络和亲近,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格外的让人怀念。自从离开那里,那种感觉就再也没有过了。所以,每次回平凉陪伴父母,我一定会去山里待一会,就是简单地走走看看,安静地呼吸下空气,抚摸下山石草木。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那片刻宁静与心安,是除了在父母身边以外可以获得的,犹如倦鸟归巢。

这么多年里,矿上的工人和各自的家庭成员们都去了不同地方,各自寻找自己的生活节奏。没有能够共同生活在工农煤矿那个大院子里,所以大家聚在一起的意愿也没有那么强烈了。很多人在平凉城街头相遇或者邂逅,也大多互相瞄几眼,没有了招呼没有了寒暄,各自行走,擦肩而过,不再回望。大家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小日子该怎么过,至于曾经的同事邻居,或者说曾经在一个饭桌上喝五幺六说着各种血性话语的的好友,一晃居然也变成了熟悉的陌路人。

人,终归是现实的,记忆总会渐行渐远,以至于最后都变得无关痛痒。我们总是要向前看的。记得还记得的,忘了所有该忘记的。

湫池沟里四季有味

“山有多高,水有多高”,这是湫池沟里的自然景象。因为是山沟,所以四季有风,冬寒夏凉。

春天有风,山野桃花次第盛开。还有诸如樱桃、丁香,也会适时地妖娆绽放。春天雨润万物,山野里的各种美味也开始活跃起来。苜蓿菜、五爪菜、刺椿头等等野菜,让我们这些苦守一个冬天,嘴里清汤寡水的人们,有了味蕾上的愉悦。初寒乍暖的日子里,山野里总会有我们厂矿子弟疯野的身影。

夏天的时候,煤矿车队,会从外地 整车拉回西瓜。那些西瓜个大、瓤黄,还有那种黑皮长条的。散居在矿区各个角落里的人,都会闻风而动,不约而同地汇集到回民食堂堡坎下的车库旁。一家一两百斤瓜,挨个称重,大家嚷嚷着期盼着。那个场景非常的欢快的。

当然了周围山野里的各种野菜、野果子也会让简单的生活有了更多可以追逐的乐趣。我们会在周末或者假期去山野采木耳、蘑菇。有时候一季的采摘成果,还可以拿去给山外的亲朋共享,毕竟山野的馈赠是最自然有味的。

夏末秋初,山里农人挑着担子,从山里运来大个鲜红的西红柿。那来自山里的西红柿微酸略甜,但是一定是初秋清晨,最好的水果。如果有幸,父母舍得买一箩筐回家。我一定要偷偷摸摸地拿一两个,躲在某个角落,大快朵颐一番。

多年以后,黄瓤大瓜,再也没有看到过。那曾经可以替代水果的西红柿,也真的再也没有吃到过了。

我们曾如那么期盼山外的各种美好,到后面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无论去到哪里,最初的简单,一直都是生命最好的牵绊。

冬日里,寒风肆虐。山野里的溪流会冻成各种冰雕模样,周遭的树木都会呈现出一派萧条景象。偶尔会看都一丛丛的野棉花,也算是有点生趣吧。山野里的冬雪,一下就是一整天,在柳树坪坝子上,会真的听见漫天飞舞的雪,落下的声音,扑簌簌 ......

山野飘雪(图来自网络)

应该是从1986年的冬天开始有了沙尘暴。那场初来的沙尘暴,让我们看到的太阳都变成了浅蓝色。风卷起的黄沙尘埃充斥到生活的角角落落。我们出行,一定要裹得严严实实,即使那样也是耳鼻都会进了黄尘。

那时候,我心中会暗暗地想,未来有天,我一定要生活在一个四季常绿的地方,远离枯寒,远离这样的冬天。

冬天,家家都会升起炉火。煤矿工人的家属,都会很积极地从选煤楼上整架子车的拉回大块的碳堆在院落里。这一块块的大碳,让整个家,温暖一冬。后来想想,这样的事情是不是不对呢?原本可以拿来给单位增加效益,可以增加福利的事情,怎么就没有人管管呢?这不是侵占公共资产吗?而后便笑笑。

骡马架子车捡碳中的人们(资料源于网络)

冬日围炉,是很惬意的一件事情。家家户户的火炉上都会有个很大的铁质烧水壶。这种烧水壶,有很夸张的水嘴和提手。烧水时候,水在壶腔内滋滋地发出声响,一如浅唱低吟的歌者,水不尽音不停。

家家户户都会有这么一把烧水壶

土谷堆街头琐忆

关于土谷堆这个名称,一直是很多人口中调侃的词条。但是这个名称的解读也是有很多。网络上有种说法是“集镇名。在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东南部峡谷内。属大寨回族乡。人口3730。相传明万历年间采煤,峡谷内土堆日多,俗称土谷堆。煤炭藏量丰富。市工农煤矿驻此.”

土谷堆街头(邮电局门口左公柳下) 这课大柳树 曾经作为土谷堆街头的车站标志 迎来送往 多少人

来往人如今不知道去了哪里 ,而大柳树 依旧就岁月的光影中摇曳 也许它在等待你的归来········

还有最近拜读《枯竭后的煤矿》(作者:武继学 ),文中是这样解释记述的“土谷堆,因“弼水堆”而称之,是平凉通往陇县、宝鸡的咽喉要道,一条溪水绕过弼水堆向南流淌,在安口镇纪家庄汇入汭河,土谷堆峡两侧山林茂密,翠绿的松柏点缀其中,粉白的山桃花绽放山间,大片的人工林遍布茁壮成长,往日繁华的土谷堆镇已不复存在,当年在检察院工作时跟随老同志一起办案途中,曾在土谷堆街道边供销社食堂吃过“烩面片”的 那间国营食堂房间亦在”。

说法一中,关于“土堆众多”这个说辞有些牵强,不符合实际的地形地貌。武继学先生所说的“弼水堆”,我一直没有理解清楚是什么。

土谷堆老桥(已经拆除换新)

我更倾向于,堌 (堌gù,)堤,土谷堆应该是读音以讹传讹的结果(这个堌多用于地名河堤。多用作地名。如:龙堌(在江苏);青堌集(在山东)注:《正字通》公悟切,音固。地名。黄堌,在单县,明万历丙申,黄堌河没,由贾鲁河故道出符离集等处,盖元人所开也。)土谷堆镇集,是两溪合围而成。镇中有一高堆,堆上有两层塔,其后是一座庙宇(80年代有翻修,具体应该定义为塔还是亭,需要专业人士解读),所以有可能是记录有误导致解读有误。这就像现在百度地图等电子地图上,对于石炭沟、湫池沟的标注是石裴沟、九子沟一样吧。

远处山顶的电视转播塔已经拆除,庙梁上的庙还在

很多年前的的土谷堆镇上,拥有多家矿区公司的五金、百货、日杂商店,还有马车店以及多家公办、民营餐馆,还有银行、税务所、派出所、邮电局、 粮站等机构。这个小镇曾经也是繁华过一阵子的。偶尔有市集中,或者年节,街头会人山人海。据说现在马峪口的多家羊肉泡馍馆,就是从这里搬迁过去的。80年代末期,我们还可以凭借着矿上定期发放的肉票、布票、碱面票在街上的店铺里添钱换购各种生活物品。

旧工商银行所在地

小院民居原址为矿区公司百货商店的位置

土谷堆派出所、税务所、工商所、日杂店、马车店、诊所附近

曾经记忆中,邮电局门口的摊贩、土谷堆桥头的菜贩、学校门口卖零食的老头、街头拐角的百货商店、完颜家老两口的理发室..... 还有,饮马河潺潺流水。那些人,那些物,一切一切,都成了昨日念想。一念之间,就特别想喝一碗醪糟,喝一碗豆腐脑,也许只有那些食物,可以暖暖胃,慰藉下魂魄。原以为,跑出山外有更广阔的天空。结果,在更广阔的天空下,并非只有所愿的美好。兜兜转转,最初的纯良简单,反倒是最好的境况。一切都不再来,年华已去,归来时,已然物是人非。每次回程,我都会刻意地路过下,停下来再看看,再念念,再想想,至于会想到什么,不确定,也好像不怎么重要了。就是想在曾经的路口停留片刻,就只是停留。可能在未抵达时,会有很多期待,而在离开时,必然要深呼吸下,好像唯有这样,就可以了却眼前的缅怀吧。

遥想,那条涓涓细流的饮马河,从乱柴沟沿着经年累月冲刷形成的沟渠, 在土谷堆与湫池沟水汇合,在纪家庄汇入策底河,而后随着泾水一路向东……在近几十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唯有它一直静默安然的在那处流淌着…… 百年老矿、三十年的三线建设、山野里村落,来往的身影,都正在或者已经没落消失。而那些藏匿于山林中的精怪们,应该是最开心的,没了这些人的打扰,它们注定是自由的。

我们不过是过客,挥挥手,别离了过往,留住的是一路而来的各种念想。也许,会和擦肩而过的你有着共同的记忆,也许只有自己偶尔回望时的感慨。山野中的纯粹和简单,已经成为这辈子,最精彩的体验了吧。而今,远离那山沟的你我,散落于这个世界的各处,各有各好,各有各路,各自老去......

湫池沟现状

春天从庙梁山远看湫池沟

注:高德地图上的地名(石裴沟、九子沟)已经勘误(石炭沟、湫池沟),百度地图中的地名错误正在申诉中。

注:本文首发在头条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69924741598724615/?log_from=96ba4882bcd55_1670150352574

发文 仅仅为了让人们记得这个山沟里很多事、人

在此,特别感谢提供照片的所有朋友,是他们手中的照片帮所有人重铸记忆

煤矿办公室: 陈女士 、李芳才夫妇、刘女士、张女士

煤矿子弟:朱先生、苏先生、台女士、王女士

(名字不做公开)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