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的求学之路

原标题: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的求学之路

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的宋濂,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去朝见皇帝朱元璋。

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马君则是太学生,太学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宋濂因此写了篇赠序送他,即《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诗文和刘基、高启齐名,还主持编纂了《元史》,被朱元璋赞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他先后担任翰林学士承旨和知制诰,在禁中职掌机密,负责起草诏令,相当于“内相”,其地位可见一斑。

在这篇赠序里,宋濂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并没有因为自己身处高位,居高临下的说教和叱责,而是叙述他早年求学的艰苦条件和坎坷经历,并以自己借书和求师之艰难,饥寒奔走之艰苦,与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加以对比,勉励年轻人,要珍惜读书的环境,努力治学。

这一点,在今天看来,仍然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宋濂小的时候,家庭非常贫寒,几乎家徒四壁,但他聪明好学,胸有大志,刻苦读书。他家里没有书,就想办法从别人家里借书,为了反复研读,加深印象,无论天气多么寒冷,他衣服单薄,几乎整夜整夜地抄书,连砚台都冻得结冰了。

而抄完之后,马上把书还给人家,从不超出约定的归还时间,因此,很多人也愿意把书借给宋濂。

宋濂为了弄懂一些问题,常常步行上百里,去向知识渊博的前辈求教,当他提出疑问时,前辈经常声色俱厉,甚至高声训斥他,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宋濂仍然不灰心,等前辈态度缓和一点后,再继续求教。

外出求学时,宋濂更是吃尽了苦头,穿着破旧的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中,严寒的冬天,寒风凌冽,大雪好几尺深,宋濂艰难地踏雪前行,他的脚跟被冻开裂了,全然不知,都麻木了。

到了求学的地方,宋濂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众人赶紧找来热水给他灌下,然后,给他盖上厚厚的棉絮,就这样,过了很久,宋濂才苏醒过来。

在旅馆里,贫苦的宋濂每天只吃两顿极其简单的饭菜,而同样求学的人,则锦衣玉食,腰间挂着白玉环,配戴着刀和香囊,光彩照人,但是,穿着破旧的宋濂却从不羡慕他们,专注读书,研究学问。

宋濂艰苦的求学经历,相比太学生的读书环境,简直天壤之别,太学生的膳食都是朝廷提供的,在朝廷提供的高大的屋子里读书,没有奔波之苦,太学有专门的博士给学生讲解疑难问题,也不存在冷眼和训斥,而且,更重要的是,太学里有各种典籍书籍,供学生们查询,再也不会像宋濂那样辛苦地去借书抄录了。

在这样优越的环境里,再不好好读书,真的说不过去了。

宋濂以他的自身经历,娓娓道来,尽管已经隔了几百年的沧桑岁月,但让人觉得,就像是现在身边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很亲切,毫无距离感,也让人心中充满了温暖和感动。

想起了我以前读书的时候,下雪天,每天天不亮就从家里出发,一路踩着厚厚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到学校,那时,天还没亮,而鞋子里已灌满了雪,全部湿透,就那样在学校里过一天,腿脚早就麻木了。

后来,住在学校里,没有宿舍,就把教室里的桌子拼在一起,铺上被子,睡在教室里。每天早上五点多就起来,天还是黑的,到食堂外面水龙头那里接水洗漱,自来水冷得刺骨,夹杂着呼啸的北风,至今想想也是瑟瑟发抖。

那时没有那么多书籍,我经常每天只吃一顿饭,省钱买书,以丰富阅读,好辛苦。

但好在都坚持过来了,一路磕磕绊绊走到今天,比起宋濂的艰苦,也好不到哪里去。

最后说一下,宋濂的结局,不太好,洪武十年(1377年),六十七岁的宋濂以年老而辞官回乡。

洪武十三年(1380年),宋濂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朱元璋要杀宋濂,但马皇后和太子朱标为宋濂求情,最后,宋濂被流放茂州。

次年五月,宋濂在流放途中病逝,终年七十二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