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历史记载中的榆社

榆社被誉为"哺乳动物的化石宝库",这里是世界著名的三叠纪、新近世纪和第四纪更新世初期动物化石的主要产地之一。那是很久很久以前,榆社地区四季炎热,河湖纵横,在茂林灌木中,栖息着象、犀牛、老虎等猛兽,还有羚羊、鹿、狗以及各种水生动物,但到了距今 700—100万年前,地壳运动使全境抬升,地理气候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了生物大灭绝的恐怖时代来临,76% 的海洋生物在此灭绝中消失,并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化石。因而榆社也有了"化石之乡"的美称。

其丰富的化石填补了世界距今500—200万年生物进化的空白。公元1074年,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担任河北西路察访使,在巡察途中他考察了太行山一带,在《梦溪笔谈》中写下了《太行山化石》的沉积情形∶"遵太行而上,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

化石是地球的档案,见证着生命的起源、消亡。

亿万年前,沧海巨变为巍巍太行,

那些在此生活过的动、植物,

从来不甘被时间的风尘淹没,

以微弱的电波传达着曾经的生命磁场。

而发现这些磁场的人,

却是上20世纪20年代来中国考古、

从事田野调查的法国人

皮埃尔·泰亚尔·德·夏尔丹(汉名德日进)、

地质学家约输·古纳·安德森博士

以及在中国创建北疆博物馆的

法国著名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

考古学家桑志华。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两次派专家到榆社考察,著名考古学家、中科院院长郭沫若亲赴榆社研究化石。1961年3月18 日,榆社全境被国务院公布为"古脊椎动物化石重点保护区"。榆社化石博物馆于1983年7月兴建,是山西省唯一一座县级化石专题博物馆。

馆内基本陈列古脊椎动物化石1000余件,其中榆社剑齿象、大唇犀、三趾马、剑齿虎等都是闻名全球的珍品,是研究距今700万年至100 万年前榆社盆地古地理、古气候及生物进化的实物资料,更是了解亿万年前太行生物、地理的一个窗口,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

另外馆内还展示着近年在榆社考古发掘的大量文物,尤以唐代前后的佛教造像最为突出。

榆社是后赵皇帝的龙兴之地。羯族人石勒从小出生在这里,作为匈奴奴隶部落羌渠人的后裔,自幼身份卑微,被人四处贩卖,后在洛阳贩马时遇善心人帮他脱了奴籍。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又有"八王之乱",中原十室九空,匈奴人则乘势举兵南下扩大地盘,在各地到处抓丁充兵,石勒勇猛智慧不要命,被人称为"拼命三郎",此时也树起了大旗,召集了一支自己的部队。他博雅好学,常常马上听儒生读《春秋》《史》《汉》诸传,一步步走上了一条从奴隶到将军,最后再到皇帝的光辉灿烂之路。

石勒在攻建业(今南京)时,遇到了西域高僧佛图澄,他笃信其教导,拜其为军师,称其为"大和尚",并在全国修了893个寺庙。榆社作为石勒的故乡,自然另眼看待,佛图澄奉命亲来,县令督办,召集民夫 3000 人,用五年时间在城内外修建了316所寺庙,形成了村村有庙的局面。

转自: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