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汉武帝昆明池往事:泛舟歌咏,昆池劫灰与夏商太平遗址,牛郎织女

原标题:汉武帝昆明池往事:泛舟歌咏,昆池劫灰与夏商太平遗址,牛郎织女

背景介绍:震惊世界的大工程,穿过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分水岭的秦岭,耗时15年的引汉济渭输水隧洞已经全线贯通。长江流域秦岭南麓的陕西汉江之水就要和黄河流域秦岭北麓的沣河之水在汉武帝开凿的昆明池交融在一起。秦岭之南的“江”和秦岭之北的“河”也要在千年古池-昆明池内拥抱在了一起。

秦岭北麓丰富的水系,秦汉上林苑内,湖池多如繁星。而汉武帝在周文王的灵沼之上扩建的昆明池则成为了最耀眼的一颗。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汉武帝在昆池泛舟歌咏,他仰天长叹:“佳人不复得!”

汉武大帝英雄一世、穷兵黩武,但有时却也铁骨柔情,玩一把小小的伤感。

这一日,汉武帝来到上林苑中寻欢作乐。在昆明池上,架起自己的万人豫章巨船的风帆。 船上载了千人。汉武帝在泛舟游乐。

微风吹拂着船帆,夕阳无限好,暖色的阳光斜射在船桅上,南边巍峨的秦岭终南山掩映在云霄之中。此时的汉武帝忽然想起已故的李夫人,就是那个“北方有佳人、绝世而对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李夫人。

李夫人美艳,舞姿动人心魄。但是身体不好,和武帝没待多久就生了重病。汉武帝去看她,她却把头埋在被子里,不让汉武帝看到她。这是因为她有“美丽洁癖”,坚决不允许病中的形象玷污了她在汉武帝心目中美好的形象。她希望她在汉武帝心中留下的永远都是美丽。倔强的李夫人直到病逝,都没让汉武帝再看她一眼。

李夫人是为貌而生,也算是对“貌”的要求做到了极致的丽人。但李夫人所做的这一切,无疑使得汉武帝倍感遗憾,他甚至没能看美人最后一眼,两人就阴阳两隔。

时过境迁,美好不再,美人也不再。春光白驹过隙,时光如电。

此时的昆明池畔,众人“穿昆灵之池,泛翔禽之舟”。湖光山色,如梦美景,更激起武帝的惆怅思绪,久久不散。

武帝在船上谱词,让女伶站在船头歌咏。

夕阳西下、倦鸟已归、凉风激水。“人生难得再次寻觅相知的伴侣,生命终究难舍蓝蓝的白云天”。

歌女歌声嘹亮、如泣如诉:

罗袂兮无声,玉墀兮尘生,

虚房冷而寂寞,落叶依于重扃,

望彼美之女兮感余心之未宁。

听到这些歌声,武帝心情更加不能平静,欲言又止,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天色将晚,撑起龙膏之灯,照得舟美色艳。可是武帝始终悲伤不已。

这是《广博物志》卷四十九讲得汉武帝幸昆明池,在池内泛舟歌咏的故事。

那么,当年汉武帝为了操练水军所修建的昆明池,都有些什么内容呢?

相当于两个半杭州西湖大的昆明池以及太平遗址、牛郎织女和石鲸位置示意图

汉武帝昆明池都有些啥?

首先,昆明池不只是的操练水军的军舰港口,它也是一个皇家苑囿内的一个风景休闲享受之地。

昆明池边有离宫别馆,楼台亭榭。池边最著名的建筑物是豫章台,位于池的东岸。而这里实际是位于东面的一个水中之洲,并未在池之中心。作为昆明湖的主建筑,在这里可以看湖景、观战舟。之所以叫豫章台,是因为这个台所用木料全部是豫章木。之所以叫台,这里肯定是个高台建筑,适合登高远望。在池东还有东观、白杨观, 而池南则有细柳观、池西有宣曲观。

水中有石刻的石鲸,“长三丈,每至雷雨,常鸣吼,鬛尾皆动。” 长三丈的石鲸, 每到雷雨天气就活了, 又叫又动。这个石鲸是昆明池的标志和符号。

昆池行舟和操演水军

当然,昆池最主要的功能还是行船,有古籍说当时池里有个万人大船,名叫豫章大船,船上建有宫殿。经常在湖里转来转去;除此之外还有几十艘“戈船”,这种船相当于今天的战船。那时的船上还没有炮,但却配备了锋利武器“戈”,和敌船相遇可以刺杀敌人;另外还有百艘“楼船”,这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画舫,很漂亮,仿佛小型宫殿行驶在水上。

楼船

汉代战舰

除此之外,还有大龙首舟,装修讲究,船上华盖,绣着凤凰图案,穿上锦旗飘扬。美女花枝招展的站在船头唱着船歌,船上还有乐队为歌者伴奏。

这些事都被记载在以下文献中:

· 《庙记》:“池中作豫章大船,可载万人,上起宫室,因欲游戏。”

· 《三辅故事》又曰:池中有龙首船,常令宫女泛舟池中,张凤盖,建华旗,作棹歌,(棹歌,棹发歌也,又曰棹歌讴舟人歌也。)杂以鼓吹,帝御豫章观,临观焉。”

昆明池最主要的功能和最冠冕堂皇的说法当然还是操演水军。

昆明池上模拟水战

冷兵器时代的水战,主要是弓箭射击和长矛飞掷,或者就是用自己战船最锐利的部分,开足马力,当然是人力划以及借着风势。卯足了劲,去猛撞敌方的战船。当两船相近时再进行贴身肉搏。多艘战船在一起时也需要有阵法列队,例如曹操在赤壁大战的水战中,将自己的战船全部绑在一起而形成稳定的超级大战船,可惜, 那场仗曹操败了。

鲸鱼

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有自己的“鲸鱼”,而他们的鲸鱼并非真的,而是用石头雕刻而成。秦始皇的那条“鲸鱼”在兰池中;而汉武帝的“鲸鱼”有两条,一条在建章宫的太液池中,另一条就在昆明池中。

巨鲸

请看这三条石鲸的记载:

秦始皇的石鲸: “始皇引渭水为兰池,东西二百里,南北二十里,筑土为蓬莱,刻石为鲸,长二百丈,池的西岸有两个龟,各长六尺。”- 《三秦记》

汉武帝的石鲸1:《三辅黄图·池沼》“池( 昆明池 )中有 豫章台 及石鲸。刻石为鲸鱼,长三丈,每至雷雨,常鸣吼,鬣尾皆动。”-《三辅黄图·池沼》

汉武帝的石鲸2:“(太液)池北岸有石鱼,长二丈,广五尺,西岸有龟二枚。”- 《三辅故事》

秦始皇的石鲸,由于年代相对久远。那条石鲸的长度。有好几个说法。《三秦记》里说200丈,《西安府志》里说200尺,还有其他史籍记载三丈及两丈长。秦始皇的鲸鱼暂且不表。且看汉武帝的这两条石鲸。

昆明池石鲸

汉武帝在昆明池的这条石鲸,古籍记载长三丈,而且有灵性。每当打雷下雨时,会随着雷声一起鸣吼,有人曾看到这条巨鲸鬣尾乱动。

那么这条石鲸现在的下落呢?

昆明池在唐以后的五代十国及两宋,由于地球又进入寒冷周期。关中地区的气候条件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气温逐渐下降而且气候逐渐干燥,昆明池也慢慢萎缩以至于最后彻底消失,最终变成了万亩良田。而这条石鲸也随着沧桑的时光而埋入地下。

时光飞逝,汉武帝立石鲸于昆明池的2000多年后,这一年的纪年叫公元1988年,文物普查人员在西安长安区斗门乡马营寨村西的昆明池中遗址,发现了这条“石鲸鱼”。汉武帝昆明池石鲸又重见天日。《陕西文物地图集》是这样描述这条石鲸:“火成岩质,断为鲸体、鲸尾两截,鲸体通体浑圆,头部雕出鲸眼,长5米,最大径0.96米。鲸尾呈半弯状,鳞纹依稀,长1.1米,最大径0.40米……鲸体始迁至客省庄,今存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鲸尾仍在此地。“ 文中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即今天的西安碑林博物馆。如今位于大雁塔附近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是1991年建成的,新馆建成后,老馆改名为西安碑林博物馆。

《陕西文物地图集》的描述有两个信息,一是这条鲸鱼已经断为两截了,二是鲸鱼尾部还在原地。而存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头部,几乎看不到它后来的报道和蛛丝马迹。鲸鱼尾部据说现在斗门镇马营村一个王姓农民的家里,大部分埋在地下,只露出了鲸尾的一个小角。 而这里又遭拆迁,不知最后鲸尾的去向了。

那么,这条石鲸为什么会断为两段呢?

传说,本位于昆明池畔的石鲸经过几百年风吹日晒、接受日月精华,终于成精了。经常跑出来作怪吓人。于是当地村民,砍了鲸鱼的头,所以昆明池鲸鱼成了两截。目前位于重新恢复的昆明池(试验段)湖边的石鲸是根据出土的石鲸所做的复制品。但是这个鲸鱼是否看起来不是那么像鲸鱼呢?那是因为大汉时代的雕塑风格是“大写意”。

位于今日昆明池畔的石鲸(复制品)

顺便说下汉代雕塑的大写意

关于汉代雕塑的“大写意“风格,如果您去过汉武帝茂陵的石雕群,就会对这个说法有深入的了解。大汉,即可儒雅风骚也可豪迈奔放,既能做出精美的艺术品,也能刻出雄浑的石雕。而且更崇尚这种线条简约、大胆和雄健遒劲的大写意石雕。这里的雄浑石雕诠释了什么叫气吞万里的大气和高级。

茂陵石雕之-马踏匈奴、野猪

茂陵石雕之-卧牛 、卧象

茂陵石雕之-伏虎 、怪兽吃羊

左为茂陵石雕之-人熊搏斗, 右为石鱼

左图:1934年蒋介石与宋美龄石鱼前合影, 右图:1932年连战之父连震东(左二)陈光垚等一行在石雕旁合影

(1934年10月2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霍去病墓石刻石鱼前合影;1932年7月10日连战之父连震东陈光垚一行在霍去病墓前的石雕旁合影 )

如果看了这些石雕,您会发生疑问,2000年前的汉朝是否只能做这些简单线条的雕塑,而做不出精美的艺术品。 那么您大错特错了,请看下面两件同样出土于茂陵的工艺品,精美绝伦,细节无处不在。

1981年茂陵出土的鎏金铜马及错金银铜犀尊

石鲸传说

昆明池这条鲸鱼总是传说不断。关于这条鲸鱼的来历,说是在汉长安城东南的白鹿原上,有山中湖池和昆明池相连,由于在白鹿塬上要建离宫,住在白鹿原湖池里的鲸鱼不愿意被打扰,所以准备逃离白鹿原。于是在一个风雨交加、闪电雷鸣的夜晚,鲸鱼飞驰而去。白鹿原留下条深沟,被称为鲸鱼沟。而鲸鱼沟是今日白鹿原上的名胜游览区。尤其是那里的竹林更是闻名遐迩。

那么这条鲸鱼离开白鹿原去了哪里呢?

鲸鱼的去处有两种说法,一是来到了昆明池,化作了池中的这条石鱼。第二种说法则是鲸鱼冲到了今天西安西南郊, 并化为了一个村庄,这个村庄就是今天的鱼化寨。

白鹿原上鲸鱼沟, 形状恰似一条大鲸鱼

《三辅决录》里还有一个汉武帝和鱼的故事,说有天晚上,突然一条大鱼来到汉武帝面前,让他帮忙去掉它嘴上的钓钩。汉武帝一惊, 醒了。原来是场梦。

在梦里鱼说,自己本住在白鹿原的鲸鱼沟,被那里的垂钓者钓上后,挣断鱼线,逃跑到这里,嘴里带着鱼钩。第二天汉武帝果然在昆明池看到一条大鱼,嘴里带着鱼钩,游到他面前。他替大鱼卸下了鱼钩,放生了大鱼。

又过了三天,汉武帝看到放生大鱼的池边,有一对明珠放在那里。汉武帝知道这是那条鱼来报恩的。

建章宫太液池石鲸

汉武帝的第二条石鲸在建章宫的太液池中。建章宫在王莽时期遭到了灭顶之灾,后来在战乱中彻底消失。 太液池和昆明池一样,也逐渐消失了。

而在2000多年后的1973年2月,在西安市西郊三桥镇北高堡子村的汉建章宫太液池遗址,又发现了这条石鲸。这条汉武帝的石鲸后来被保存在了陕西历史博物馆院内的一块普通草地上,被人们称为陕历博中最低调的文物。

左图:位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草地上汉武帝太液池石鲸 右图:陕西历史博物馆门前水池内的汉太液池石鲸复制品

这条石鲸长4.9米,最大直径1米,头径0.59米,尾径0.47米。和昆明池那条石鲸一样,汉代大写意手法雕刻,仔细看还是能发现鲸鱼的眼睛。这条石鲸又被复制了一块作为装饰品放在了博物馆门前的水池中。

三条石鲸的位置示意图

“昆池劫灰”与夏纪年“太平遗址”

昆明池有一个著名的典故叫“昆池劫灰“。

话说在挖昆明池时,挖到极深处,不再有泥土了,而全都是”灰墨“,也就是黑色的土。这事汇报到汉武帝那里,汉武帝招来文武百官问大家,有谁知道这事怎么回事?

朝中无人知晓,于是汉武帝又找来了大汉王朝最有学问的东方朔。东方朔说:臣愚钝,我的见识还不能知道这到底是什么。不过可以向西域来的僧人问问。至此,汉武帝也没弄清楚是咋回事?

又将近200年过去,已到了东汉。那时的皇帝是汉明帝,佛教开始进入中国。汉明帝想起了汉武帝当时的疑问,于是问了一个来自西域的僧人。那个僧人给了个解释:天地劫难时,整个世界都会燃起熊熊大火,昆明池底的那些灰墨,就是劫后的余灰。

号称佛教百科全书的《法苑珠林》给了这事一个背景解释,说 “诸海乾竭,众山洞然……十四天以下尽成灰墨。” 到了末世,海枯石烂,山都没了,成了个大窟窿……十四重天以下全部烧为灰烬。

时光进入汉武帝2000年多年后的20世纪,在更远的一个“西域”,有个国家叫英吉利,有位学者,这回不是僧人,来到了中国。他的名字很长,叫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 中文名叫李约瑟(1900年12月9日-1995年3月24日)。他写过一本有关中国的书叫《中国的科学与文明》,或翻译为《中国科学技术史》。李约瑟也对汉武帝当初的问题发生了兴趣。

他对汉武帝昆明池下的“昆池劫灰“的解释是:这就是煤!再说细一点就是“泥碳”或者褐煤。昆明池所在的斗门镇位于渭河地堑上,这一代数亿年前就含有腐植质的泥炭沼泽沉积,这里藏着第四系更新统的泥炭。

还有人将“昆池劫灰”解释为,由于昆明池覆盖了一部分这周武王的镐京。可能遭遇汉武帝1000年的镐京的宫殿烧为灰烬时留下的火烧土。

太平遗址夏商遗址

但是,2021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驻进汉昆明池东斗门街道太平村东侧,进行考古。结果石破天惊,发现了一处两重环濠、200万平方米的超大规模文化遗址并命名为“太平遗址”,属于大型客省庄二期文化聚落遗址,距今约4150-3700年。此时已经进入夏代纪年范围,在商代纪年之前。而中国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最缺的就是这一段时间的文物支撑。

截至到2021年9月,遗址区已完成考古勘探面积40余万平方米。历史爱好者兴奋不已,难道这里就是传说中的夏朝都城之一?难道这就是汉武帝当时看到的“昆池劫灰”?

汉武帝在2000年前挖凿气势磅礴的昆明池时,是否已经毁掉了很多夏商和西周遗迹?这个无人得知,但是太平遗址的发现,似乎在向我们说明着什么。

这个遗址的西侧虽然在汉武帝修建昆明池时受到了破坏,但东侧还保存完好,实属不易。

这样一来,西安地区灞桥区浐河之滨的半坡遗址大约是6000-67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高陵区的杨官寨大约是5500年前轩辕黄帝时期的遗址,这里又发现了4150-3700年前的遗迹,而长安区马王镇、斗门镇的西周丰、镐二京遗址大约为3200年前的遗址,所以在这里整个夏商周遗址全都可以看到了。

这里还曾经是夏禹后裔崇国的领土。这片土地,文化层反复叠加,各朝代文物更是上下垒摞。我们期待,太平遗址后期会有更大的发现。

太平夏商遗址正在考古

太平夏商遗址考古俯视图

昆池考古

实际上,昆明池考古总共进行过四次,分别是在1960年代初、2005年,2012年以及最近的一次2021年3月。这些次考古,除了搞清楚了昆明池周边的汉唐水系的情况,以及上面提到的太平遗址外,还有发现了几个副产品。

昆池考古示意图

汉昆明池和唐昆明池

昆明池实际有两个边界。汉武帝时修建的昆明池为14.2 平方公里。而这个昆池在唐代重修时,南池岸及其他一些地方扩大了一些,最终被扩建成“15.4 平方公里,池中无岛屿,池最深约3.3 米”。几次测量的结果都有小的差别,但据说为了上述数据的准确,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使用了60万个探孔卡来测定昆明池池岸位置以及池深数据。

昆明池遗址的具体方位大致在今天的:西安“斗门镇、石匣口村、万村和南丰村之间,遗址内有普渡、花园、西白家庄、南白家庄、北常家庄、常家庄、西常家庄、镐京乡、小白店、梦驾庄、常家滩、太平庄、马营寨、齐家曹村、新堡子、杨家庄、袁旗寨、谷雨庄、五星村、北寨子、南寨子、下店等20多个村庄,遗址周边有南沣村、大白店、万村、蒲阳村、石匣口、堰下张村、斗门镇、上泉北村、落水村共9个村镇。”

西周镐京遗址

昆明池本来就占据了西周镐京遗址的一部分,镐京遗址也在汉武帝修建昆明池时遭到严重破坏, 很多遗址被挖成了湖底。但昆明池考古,还是找到了一些镐京遗迹。

昆明池池底淤泥下有一条位于镐京遗址东、南侧呈西南—东北走向的沟渠。而这条沟渠却是西周时候修建的沟渠,这条沟渠“口宽13.2~14.5米,斜壁弧底,底宽7~8米,深2.5~4米左右,勘探长约4200米以上”。

这种尺寸的沟渠应该是城外的保护壕沟或者是护城河,所以这条沟就是镐京的东界和南界。根据考古结果和推测,这条沟是镐京附近最重要河流-滈水,同时也兼备了护城河的作用。

由于沟渠的东面是城内,那么沟渠的西面就是城外,而城外应该有墓葬区。果然在沟渠以西发现了密集分布的大量的灰坑、墓葬、车马坑等各类遗存。

2012年昆池考古发现的西周车马坑

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号称中华民族四大爱情神话。而牛郎织女的故事在2000年前就曾经是昆明池内涵的一部分了。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胶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

- 《诗经·小雅·大东》

这是诗经里有关织女星和牵牛星在银河两岸的叙述,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到了汉代故事还未完全成型,也缺乏故事情节,但是已经有了牛郎织女故事的感觉和氛围了,有汉诗为证: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灌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问,脉脉不得语。

- 无名氏 汉诗《迢迢牵牛星》

请大家看一下下面的两张图片:

“石爷”和“石婆”

这就是2000年前就立于昆明池畔东岸和西岸的牛郎和织女的石像。汉武帝修建昆明池时,法天象地,将昆明池视为辽阔的银汉,按照银河两边左牵牛、右织女的布局,在昆明池东西两岸设置了牵牛与织女星石像。

班固《西都赋》是这样说昆池牛郎织女的:“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 而张衡的《西京赋》中说:“豫章珍馆,揭焉中峙。牵牛立其左,织女处其右”。

汉武帝立织女和牵牛像时,当时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完整的牛郎织女故事,只不过是天上的两个星辰分布于池的两端。而正是这两个雕像的存在,逐渐演绎出了牛郎织女的民间爱情故事,所以这里是牛郎织女故事的创造之地和牛郎织女文化的诞生之地之一。

时光进入汉武帝800年后的唐代,昆明池依旧波光粼粼,而织女和牵牛依旧位于昆明池两岸,有唐诗为证:

一片昆明池,千秋织女名。见人虚脉脉,临水更盈盈。

苔用青衣色,波为促杼声。岸云连鬓湿,沙月对眉生。

有脸连同笑,无心鸟不惊。还如朝镜里,形影两分明”。

- 唐.童翰卿的《昆明池织女石》

唐以后,昆明池逐渐干涸。曾经立于昆明池边的牵牛和织女像,成了田中之物。而在这时牛郎织女的故事也已完全成型。宋人秦观秦少游的千古名篇《鹊桥仙》,不但写得回肠荡气、含情脉脉,而且也已经把牛郎织女的故事说得一清二楚了: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大约在宋元时代,民间在原来昆明池牵牛像的地方建了织女庙,准备将织女供奉起来。但那时人们已经搞不清楚这两个汉代“大写意“石像哪个是织女,哪个是牛郎了?结果发生了乌龙,把牵牛当成织女供奉在了织女庙中。

但是有一点没有弄错,那就是这两个石像一个是织女,一个是牛郎。人们当初想把两个石像都搬到织女庙中,可能是因为太重也太远了,织女像被搬了一半路程就留在了那里。后来干脆在那里也简单建了庙,供奉石像。

时光进入近代,在昆明池所在地的斗门镇出现了两座庙,一个叫“石婆庙”,另一个叫“石爷庙”,分别位于斗门镇常家庄村外田地中和斗门镇街东,两庙之间的距离有两公里多。

“石爷庙”内供着的“石爷“,实际是织女;而 “石婆庙“内供着的”石婆“,实际上是牛郎,这让人啼笑皆非。但无论如何,大家的心是诚的,信众们为石婆、石爷穿上了衣服,还带上了红花。

如今被供奉的石婆、石爷

织女(石婆)像高 258厘米,右手置胸前,左手贴腹,作跽坐状;牵牛(石爷)像高228厘米,作笼袖姿态。

雕刻细节

民间传说总是很质朴,特别得接地气。原先石婆庙的偏殿里,还有石爷石婆的石床。据说石婆石爷两人晚上睡觉,石爷可能白天太累了,结果晚上尿床了,把石头床冲出了两个小沟。织女这叫一个气,上去就给了牛郎一个耳光,顺势又补了一脚,把牛郎踹到别处了。这织女的形象,成了远古版野蛮女友,而且身手矫健。从此二人分离,默默对视。

而这个石床也成了被崇拜的圣物,附近村民还要向这个石床贡献被褥等床上用品,以保佑平安,多子多福、睡觉香甜和消灾祛病。

这两个夫妻的石像立在昆明池的东西两岸已经两千一百多年,淼淼昆池早已不再,两夫妻对视的昆池已成为万亩良田。但他俩依然心如止水,看淡尘世繁华。

忽然间想起了儿时的歌谣:

月亮爷丈丈高,骑白马带腰刀。

腰刀长,杀个羊,羊有血,杀个鳖。

鳖有油,炸个麻花嗤喽喽。

月亮爷丈丈高,骑白马带腰刀。

天河岸边照鹊桥,牛郎织女快点跑。

本文节选自笔者的系列丛书《长安108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