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魏伯河-宁阳并非宁山阳:宁阳县得名及置县年代考

原标题:魏伯河-宁阳并非宁山阳:宁阳县得名及置县年代考

魏伯河老师

宁阳并非宁山阳

——宁阳县得名及置县年代考略

作者:魏伯河

人多以为宁阳之得名,取“宁山之阳”义。其说出自明清《宁阳县志》。但考诸汉代史籍,其说并不成立。因当时宁阳辖区为今宁阳县之西南境,而宁山则地属刚县。两汉间宁阳演变轨迹为:宁阳本称“宁”,高祖八年封功臣魏选于此地,为侯国;46年后宁国废黜,地归于鲁,为宁乡;汉武帝元朔三年封刘恬于此,更名宁阳,仍为侯国;西汉后王莽改侯国为县,改名宁顺;东汉初恢复宁阳旧名,仍为县。其间治所一直为今泗店镇古城村。 ——题记

近读明清《宁阳县志》,于宁阳得名及置县年代产生疑问,遍检史籍,偶有所得,今不揣浅陋,试陈述如下:

宁山遗址

一、宁阳得名考略

宁阳得名,今人多从“宁山之阳”说。问其何据,则曰见于明清《宁阳县志》。考《宁阳县志》于明万历初年创始,万历三十四年一度重修,今两本并佚,偶有断简残编,亦无从查证。后经清代六次重修,遂广为传播,其中尤以黄恩彤(1801-1883)于咸丰初年新修、光绪五年续修版本影响最大。今检康熙四十一年版《县志》,其于“宁山”条云:“在县北十八里,坐落伏山店南,俗呼为‘露顶山’。

堪舆家言:‘众山皆大而小者为尊’,宁山独小于众山。邑在山南,故曰宁阳。”露顶山之称,可知此山仅露出地面,小得可怜;而所谓堪舆家之言,显然荒诞不经。到了黄恩彤撰修的咸丰版《县志》,就删去了堪舆家的谬说,同时也删去了关于“露顶山”俗名的记载,而对宁阳为宁山之阳仍未提出异议。其《历代沿革考》称:“宁,山名。高帝于山南置县,故曰宁阳。”其《山川》卷“宁山”条亦云:“宁山,在县北十八里(伏山店南),不甚高大,而为邑主山。邑在山南,故曰宁阳。”

其实,这一流传已久的说法并站不住脚,因为宁阳命名之时宁山并不在宁阳境内,而是属于其北邻的刚县。

我们知道,汉代大多数的县及侯国,和明清以后县级行政区划相比,辖区一般要小得多。据《山东省志•建置志》,在今山东省区域内,西汉设有304个县级(含侯国)行政区域。当时在今宁阳地域之上,除宁阳外,还设有钜平(县,属泰山郡)、汶阳(县,属鲁国)、刚(县,属泰山郡)、桃山(侯国,属泰山郡)、式(侯国,属泰山郡)等县或侯国。其中钜平、汶阳、刚或与别县交错,地域超出今宁阳界,但宁阳南部也有不少地方直接属于鲁国。

西汉前期之宁阳,原称宁(原字作“甯”),开始曾为功臣魏选封地。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载,汉高祖八年(前199)四月辛酉封功臣魏选(《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魏遬”)于甯,食邑千户,称庄侯(《汉书》作“严侯”,系避汉明帝刘庄讳改)。所谓“汉高祖八年宁阳设县”云云,当即由此而起。魏选“以舍人从起砀,入汉,以都尉击臧荼功,侯,千户。”附注:“《索隐》:‘《汉表》:宁阳属济南也。’”这一侯国历三世(共46年)而废:文帝十六年(前164),魏选之子魏连袭爵,称恭侯;景帝元年(前156),魏连之子魏指袭爵,至景帝四年(153),魏指“坐出国界,有罪,国除①。”其地归鲁,置为乡,称宁乡,其地域在今宁阳西南部,而以今泗店镇古城村为中心。

汉武帝于元朔元年(前128)行“推恩令”,鼓励各诸侯国割其封地分封嫡子以外之其他子弟,分封之后改属别郡,以达其削弱诸侯之目的。鲁共王刘馀之子刘恬即于元朔三年(126)被分封于此,称“宁阳节侯”,并于今泗店镇古城村建立都城(与刘恬同时受封的还有他的一位兄弟刘政,被封为“瑕邱节侯”。瑕邱,今济宁市兖州区)。据《汉书•王子侯表》,刘恬立国后,在位52年,历传其子刘庆忌(称安侯,前75年袭爵,在位18年)、其孙刘信(称康侯,前57年袭爵,在位时间未详)、其曾孙刘扈(称孝侯,在位时间未详),其玄孙刘方袭爵后,因王莽篡汉失国。共历五世,计一百二十余年②。

宁阳之北部与刚县接壤。刚,原名阐(一作“灛”),为周代古邑。战国时赵敬侯四年(前383年)于其地筑城,更名为“刚平”③。秦时改称刚县④,属薛郡(驻地曲阜)。汉朝因之,改属泰山郡。刚县不仅历史远比宁阳悠久,而且其地域也远大于宁阳,南界抵近今宁阳县城⑤。那么,远在今宁阳县城之北十五里的宁山(即便当时已有其名),显然当时并不属于宁阳,并且也不在交界之处,而是处于刚县内地。该山甚卑小(今仅存遗址),远逊于其临近之云山和伏山(佛山),所谓“为邑主山”云云,牵强已甚。而刘恬新建侯国取名时,断不至于以别县之山为其地望。因此,“宁山之阳”之说遂成沙上之塔,不推自倒。

————

①[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43-944页。

②[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56页。

③[汉]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798页。

④马非百:《秦集史·郡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 页。

⑤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 页。

那么,“宁阳”之名由何而来?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及《汉书•夏侯胜传》,宁阳故地,本来称“宁(甯)”,后入鲁为“宁乡”。改封侯国之后,改称“宁(甯)阳”。时宁阳境内既无宁山,亦无宁水,可见宁阳之“阳”并非山南水北之“阳”,而只是一个美称。以阳为美,这种习惯,由来已久。《诗经•豳风·七月》“载玄载黄,我朱孔阳”①即是为人所熟知的一例。地名中的“阳”,固然表示山南水北者居多,但也并非完全如是。在当时的地名中,近者如汶阳,原名曲池,汉代改为汶阳,固然沿用了春秋时“汶阳田”的习惯叫法,但治所却在汶水之南——今宁阳县蒋集镇黄家庵。汶阳后世曾移置于泗水、曲阜、汶上等地,均在汶水之南,可知作为行政区划名称的汶阳之命名,也并非完全遵循山南水北为阳的惯例。远者如安阳,虽曾几度迁徙,但每一处均无安水或安山。宁阳之得名,应与之相类。

那么,“宁山之阳”说是如何杜撰出来的呢?笔者以为,方志编者是在两个方面陷入了误区:

其一是“以今例古”。明代之宁阳,地域已大致等同于现今之宁阳。宁山也早已包含于宁阳境内。且宁阳县城已于北齐时移置于原址之北十七里(今县城所在地),与宁山距离缩短了一半以上。方志编者忽视了1500多年间宁阳之历史变迁,以明代之宁阳逆推汉代之宁阳,以为宁山亦在宁阳境内。此谓之“以今例古”,为治史大忌之一。

其二是“以偏概全”。前文说到,中国地名,不少是因位于山南水北而名之为“阳”,但并非完全如是,不可一概而论。方志编者却以偏概全,非要为宁阳之“阳”找出作为依托的山或水来。宁水既不可得,乃一直向北寻觅,终于在云山、伏山之间找到一座名为“宁山”的小山包,便自以为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欣欣然载入方志。后来续修者亦不辨其误,陈陈相因,遂有积非成是、约定俗成之势。

但此说与《汉书•夏侯胜传》中“鲁共王分鲁西宁乡以封子节侯”②的记载显然存在矛盾。而夏侯氏家族乃宁阳历史上的知名人物,《县志》必须为其立传。方志是怎样弥合这一矛盾的呢?在《宁阳县志• 列传•夏侯胜传》中,编者加注认定:“‘乡’,乃‘阳’字之误也”③,即认为宁阳本来就叫宁阳,所谓“宁乡”,是班固(32-92)写了错别字。“乡”与“阳”字,读音虽近,但何以致误,却无言以告,足见其为主观臆断。孟坚先生倘地下有知,得闻此事,不大呼冤枉,亦将哭笑不得。

————

①[宋]朱熹:《诗集传》,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19页。

②[汉]班固:《汉书·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155页。

③丁昭编注:《明清宁阳县志汇释》,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3年版,第399页。

二、宁阳置县考略

今人一般认为宁阳于汉初置县,或曰高祖时期,或曰吕后时期。考其来源,并不见于正式史传,也是来自于明清《宁阳县志》。

如前所述,《史记》、《汉书》记载宁阳有两次设立侯国的记录,一在高祖八年,封魏选为庄侯;一在武帝元朔三年,封刘恬为宁阳侯。此类侯国虽与县为同样等级,但毕竟不是县。《汉书•地理志》中,班固虽然把宁阳列入泰山郡所辖二十四县之一,但在“宁阳”条下颜师古(581-645)又特别注明其为“侯国”①。可知所谓“二十四县”云者,是合郡内县与侯国统而言之(其中还有桃山、桃乡等亦为侯国),此类侯国均相当于县级行政区划。

在整个西汉时期,宁阳除少数时间作为鲁国属地之外,主要是以“侯国”身份存在。至于其归属,汉武帝建立宁阳侯国后即改属山阳郡,不久山阳郡设置昌邑国,宁阳又改属大河郡;大河郡后改置为东平国,宁阳又再次改属泰山郡(因侯国不得从属于王国)。

宁阳(这里指汉代宁阳,今宁阳西南部;县境内曾设置的其他县不在论述之列)真正设县,是在王莽代汉之后。王莽在宁阳侯国故地设县,但不叫宁阳,而改叫“宁顺”②。其他地名被他改了的还有很多,好像不改名字便不足以显示其朝代之“新”。不过王莽建立的“新朝”只存在了十几年,即被农民军推翻。到东汉光武帝平定天下时,又恢复宁阳旧称,仍置为县,这时才正式有了“宁阳县”。从宁国、宁乡、宁阳侯国、宁顺至宁阳县,虽地名屡变,但其治所一直为今泗店镇古城村。

————

①[汉]班固:《汉书·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582页。

②[汉]班固:《汉书·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582页。

原载《中国地名》2017年第21期

作者魏伯河(1953—),山东宁阳人,曾任宁阳一中语文教师、校长兼党总支书记,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7年离岗后受聘于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原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任党委宣传部长、国学研究所所长、特聘教授,现为副校长。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传承,侧重于《文心雕龙》和齐鲁文化研究。对宁阳历史文化亦有较广泛深入的研究,曾主编《泰安区域文化通览·宁阳卷》,点校整理清代各版《宁阳县志》,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耗时六年最新学术研究成果《黄恩彤文集》(五卷本,500余万字),已由齐鲁书社出版发行。

————

(说明:经作者授权在本头条号发布,原文发表于《中国地名》2017年第21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布于:天津市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
免费获取
今日搜狐热点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