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宋哲元单独与日寇签订城下之约,蒋校长得知后勃然大怒:成何体统

“娘希匹,不成体统!我已再三声明倭寇不重信义,宋明轩仍一意孤行,大兵压境之际不思备战,撤除北平城防不说,还与日本人签了和约,谁给他的这个权力?”

1937年7月22日,刚由庐山返回南京主持抗战的蒋介石收到了宋哲元发来的电文。当蒋得知宋哲元绕过南京中央,单独与日军签订合约的消息时,不禁拍案怒骂道:

老蒋确实冒火。

自事变爆发后,他已连电华北,表明了中央将倾力抗战的决心,并多次提醒华北方面的29军勿对日军抱有幻想。

尤其是16日后,日军大批部队频繁调动,并于12日派遣香月清司就任华北日军司令官,替代了患病的前司令官田代皖一郎。

此时蒋介石更是认定了大战随时都将爆发,因而几乎天天电示华北,并以过去数次日军毁约为例,告诉宋哲元别太相信日军,还是小心提防为妙。

可到头来,宋哲元自作聪明,还是背着他与日本人签了和约。

“告诉宋明轩”,蒋介石对跟随他多年的“文胆”陈布雷吩咐道:

“撤除北平城防是十分危险的,也是错误的,马上要改正过来。另外对日本人,要刻刻严防,步步留神,勿为所算。另外通知他们把协议签订的经过迅速报上来”。

说完,蒋踱到窗前,沉吟片刻,补充道:“告诉王外长,再发个声明,凡地方未得中央许可所签之协议,一概无效。”

送走陈布雷,蒋介石心情仍旧烦躁。

过去两年,宋哲元奉他之命与日本人虚以委蛇,每次对日本人让步也是他默许的,可时至今日局势大变,宋哲元却再三抗命,步步后退,与中央背道而驰,如此下去,何以维持中央政策之一致,何以面对国人和西方诸强?!

他感到这次再凭电文恐怕仍难奏效。

当下,他召来了军政部长何应钦,研究后决定,派参谋次长熊斌到北平,面谕宋哲元。

宋哲元得到消息后,以探望多年的老部下为名,取得日本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中将的同意,由天津来到了北平。

密谈良久,宋哲元方才如梦初醒,了解到日军用心险恶,也了解了南京中央政府真正抗战的决心。

但此时为时已晚,日军5个师团10万余人,已浩浩荡荡地进入山海关,扑向华北,平津城下,战略态势已发生根本性逆转。

有利的战机由于29军的前后摇摆不定,已悄然从手中逝去,等待29军官兵的,是四面被围的艰难处境和被动挨打的不利态势。

7月26日,日军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面见宋哲元,送交了给冀察当局的最后通牒。同时,日军在廊坊首先向38师刘振三旅开火,大战终于爆发。

27日,宋哲元拒绝了日方要求,同时联合29军高级军官通电全国,誓要自卫守土。在宋哲元发布通电的同时,北平四郊已淹没在隆隆的枪炮声中。

1937年8月12日,国民党最高国防会议及党政联席会议定下了全面抗日大计,并推举蒋为全国陆、海、空军大元帅,以军事委员会为最高统帅部,指导全国抗战。

中国国内在经历了数十年尸山血海的自相残杀后,终于迎来了枪口一致对外的一天。

全民抗战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就在东京正沉浸在“3个月内征服中国”的美梦中时,东京万没料到中国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群山震荡,江河奔涌,都在齐声呼喊着一个声音:驱除倭寇,抗战万岁!

中国从未像今天这样万众一心,滚过中国大地的怒吼从未像今天这样响彻云端。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