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蒲江文博∣地图蒲江之一九八二年蒲江县城图

原标题:蒲江文博∣地图蒲江之一九八二年蒲江县城图

一九八二年蒲江县城图

此图,据1982年《四川蒲江县鹤山镇志》中“蒲江县城现状图”编制。该图,由蒲江县人民政府于19826月绘制。该志编写领导小组成员名单中,绘图负责人员王泽铅,此手工地图或为他的作品。

1982年,蒲江县城为鹤山镇辖地,分布四个居民区和两个菜蔬大队。

第一居民区,北起五显坡,南至大北街粮食局,东至城东路气象站,西全农资公司,辖街道:鹤山路、大北街上段、城北路、文庙街、复兴街、河东路、城东路、驭虹街、春江巷;设北街居民委员会,辖六个居民组:北街上段居民组、文庙街居民组、复兴街居民组、鹤山路居民组、城东路居民组、城北路居民组。

第二居民区,东起蒲江河边顺城街,南至政府街下段、小南巷巷口,西至大北街,北至粮食局,辖街道:大北街下段、小北街、东街、政府街下段、顺城街下段;设东街居民委员,会,辖三个居民组:东街居民组、北街下段居民组、小北街居民组。

第三居民区,东起政府街中段、小南巷巷口,北至广场东口,西至彭榜山,南至辛街老女桥,所辖街道:政府街中段、建设路下段、广场东口、南街、顺城街上段、辛街、城南路、彭榜山路、南坛路、安巷子、小南巷、学道巷;设南街居民委员会,辖四个居民组:南街上段居民组、南街下段居民组、辛街居民组、城南路居民组。

第四居民区,东起广场东口,南至胜利桥,西至河西路,北至北门坡烈士陵园,所辖街道:西街、新西街、老西街、河西路、城西路、建设路上段、政府街上段、北门坡路、广场西口、桂花巷、文化新村;设西街居民委员会,辖六个居民组:西街居民组、桂花巷居民组、新西街居民组、文化新村居民组、城西路居民组、建设路居民组。

城东菜蔬大队,东至马槽滩,南至夏菜园子,西至后山长地𡎚,北至五显坡,有耕地一百七十五亩,分为三个生产队。

城南菜蔬大队,东至南门外顺城街,南至菱角塘,西至安大林,北至河西路,有耕地七百七十七亩,另有土地近百亩,在北门外清水溪、南门外谭河坝、西门外西门沟,分为七个生产队。

民国13年(1924)县城置为城厢乡团,民国24年(1935)分置为东北、西南两联保,民国29年(1940)改为东北、西南两镇。1950年改为东北、西南两乡。195310月,东北、西南两乡各划出两个村置城关镇。19592月,因蒲、邛合县改名蒲江镇。198131日,以镇处白鹤山麓,且有“鹤山书院”遗址,更名为鹤山镇,镇政府驻地在韩公祠,位于广场西口、人民广场、政府街、广场东口之间。县城所在之鹤山镇,东抵马槽滩,西达安大林,南及菱角塘,北至长地𡎚,面积1.28平方公里。据第三次人口普查,时至198271日人口计有2570户、10973人。

其时,出县城四个方向,有四条大道:城东路至成都;顺城路至霖雨;北门坡路至大塘;鹤山路至西来。

县城之东,蒲江河上横跨驭虹桥与蒲江大桥,为蒲江往新津到成都的必经桥梁。驭虹桥,为清代九孔石拱桥,兴建于1801年至1803年。蒲江大桥建成之前,为县城至成都的唯一桥梁。蒲江大桥,系新型悬链线空腹式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由蒲江交通局工程师张宝文领衔设计。197911月至198110月兴建,正桥43墩、每孔跨径25米,桥长125.2米、宽10.5米、墩高8.5米,设计荷载汽-20、拖-60。引桥为长13.5米、宽9米的1孔钢筋混凝土矩型板桥,两端引道长347米,有大小涵洞6座。大桥的中间为汽车道,两傍各有1米宽的人行道,两侧栏杆镶嵌富有民族特色花窗,竖立水泥柱枝形路灯。

县城之西,西河上横跨响仁桥和胜利桥,为蒲江往霖雨到丹棱的必经桥梁。响仁桥,一名大南桥,又称迎薰桥,俗名老南桥,为两墩三孔石桥,嘉庆十二年(1807)修建。1978年冬,此桥改建为工字梁水泥板面的便桥,长30米、宽2米,只通行人及非机动车辆。胜利桥建成之前,为县城出南门的唯一津梁。胜利桥,一名新南桥,19718月建成通车。该桥,长60.8米、宽6米,为2墩、3孔石拱桥,混凝土桥面,设计荷载为汽-13、拖-60

新中国以来,时至1982年,县城新辟、扩建街道19条。新北街,一名大北街,1953年拆除旧文庙奎阁、大成殿前石阶,连接大、小北街,1964年将小北街拓宽,形成从北门直通政府街的新北街;北门坡路,19541981年从北门沿蒲塘公路新建、扩建;鹤山路,19561981年从北门至五显坡开辟、改建;彭山路、彭山二路、彭山三路,19581981年从城南路扩展至彭山新建;城东路、城东二路、城东三路,1980年起在驭虹桥东侧蒲新路段上扩建;城北路,1963年拆除北门至驭虹桥桥头的一段城墙新辟;城西路,1969年冬拆除北门至西门的城墙修建;城南路,1971年胜利桥建成沿该桥至老女桥段开辟;西街,1972年从广场西口往西门沟方向新辟,旧时西街改称老西街;新西街,1973年从广场向西新辟折而南街与西街街合;河东路,1974年在东门较场坝经马道子至苏家𡎚新辟;河西路,1979年在西门外新辟;建设路,1980年在城西南郊新辟;南坛路,1981年从老南桥到新南桥新辟;育才路,1982年从蒲江大桥桥到鹤山路新辟。

旧时,县城有正街、东街、南街、西街、北街、文庙街、辛街、复兴街、顺城街、鼓匠街。蒲江县人民政府成立,县署正街改称政府街,为县政府驻地。1963年拆除东街、政府街相连传拐处城墙,延伸后政府街长205米、宽12.5米。1972年从东门城门洞向东延伸街道,到驭虹桥头与春江巷、城北路相接,延伸后东街长355米、宽9.5米。

旧时,县城有火神巷、禹王巷、学宫巷、城隍巷、东城门水巷子、正街水巷子、南街水巷子、北街水巷子、安巷子、桂花巷。建国后,学宫巷扩建改称小北街。1954年,拆除驭虹桥桥头城墙从桥头经廖公馆到文庙街开辟春江巷。1955年,从文化馆经大成殿后通大北街新辟文化巷。人民广场建成,新辟广场东口、西口。1981年,火神巷更名为小南巷,禹王巷改称学道巷,安巷子改名安家巷。

该图,县城蒲江河对岸,驭虹桥至西河入江之间,绘有王二𡎚、谭河坝两个小地名。

新建文化新村。该地,旧为城隍庙、文昌宫、龙王庙,建国后修建文化系统职工宿舍和广播局,1977年命名为文化新村,有小巷二条,一条南通广场、北到城西路,一条南通广场、北到大北街。

扩建人民广场。民国二十五年(1936),驻军第21144唐明昭旅在文庙、武庙侧连接城隍庙之荒地辟一公园名“鹤山公园”,俗称“公园坝”。建国初,人民政府将公园坝扩建为“人民广场”,为集会、娱乐、运动场所。1974年,在广场东侧建灯光球场,长58米、宽18米,周围设看台,内设篮、排球场,上有灯光照明,总面积2400平方米,可容观众2000余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汽车部队二十七团,代号56104部队,197151日在丹棱组建,19775月移驻县城北门坡后山。1979216日,该部奉命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19795月返蒲。

蒲江县烈士陵园,位于县城北门坡山顶,1964年迁葬中国人民解放军剿匪牺牲44位烈士遗体,修建墓园于此。陵园用地9900平方米,园内建有烈士纪念亭1座。每逢清明节日,干部、职工,各中、小学学生到此敬献花圈,缅怀先烈。1982年修建公墓骨灰堂楼房1幢,计358平方米,为公众存放骨灰盒。

这幅蒲江县城图中,还分布三所学校:蒲江中学、鹤山镇中学、鹤山镇小学,一个医院:县医院,三个工厂:松香厂、农机厂、氮肥厂。

蒲江中学,前身为始建于1941年的蒲江县立初级中学,位于县城北一里处的鹤山书院旧址。1950年改名四川省蒲江初级中学。1952年,蒲江县人民政府成立以县长王敏为主任委员的建校委员会。1953年至1954年,在北门外山坡上,新修教学大楼和教师宿舍楼各1幢、礼堂1座、学生宿舍4座,学校由鹤山书院迁入新校舍。1960年更名为四川省蒲江中学。1982年,列为四川省重点中学。是年,全校高中8个班、340人,初中9个班、467人,教职员工84人。

鹤山镇中学,1978年秋城关镇北街小学校址新办城关镇中学。1981年更名为鹤山镇中学。1982年,全校高中6个班、286人,初中12个班、605人,教职员工57人。

鹤山镇小学,前身系1950年的东北乡、西南乡两所中心小学。1952年两校合并,改称城关完全小学,北街校址设高、中年级部,南街校址设低年级部。1969年秋,该校分设为南街、北街两所小学。1970年秋,两校合并为城关小学。1974年秋,该校又分设为南街小学和北街小学。1978年秋,因北街小学校址开办城关镇中学,北街小学并入南街小学,改名城关镇小学。1981年,更名为鹤山镇小学。1982年,全校有25个班,学生1436人,教职员工72人,是年列为四川省重点小学。

蒲江县人民医院,前身为始建于民国33年(1944)的蒲江县卫生院。1956年,改称蒲江县人民医院。1968年,一度与县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血防站合并。1979年,在河西路新修县医院住院部。其时,该院计设门诊、住院、后勤部3个系统,置西医内、外、儿、妇、口腔、五官、皮肤、心电、A超、B超、放射、检验、麻醉、手术和中医妇、内、肛肠、针灸等科室,为全县医疗技术中心。建院以来,多次被省、地市、县评为爱国卫生、计划生育、精神文明和绿化等先进单位。

蒲江县松香厂,位于县城西南彭榜山。19646月蒲江县木材公司松香厂建立,当年生产松香4220公斤,松节油83公斤。19654月,安装全省第一台“酉阳式松香蒸馏锅”,松香和松节油产量、质量达到和超过部颁标准。19662月,全省松香生产经验交流现场会在该厂召开,现场作滴水法和蒸汽法两种工艺操作表演。1968年,改名蒲江县松香厂。197510月,生产“蒲江牌”油漆,销售绵阳、广元、重庆。197710月,开始生产肥皂,建立1座年产500800吨的肥皂车间。19789月,生产出第一批质量达到部颁标准的53型“长征”牌肥皂。1979年底,建立以松节油为原料、年产100吨松油醇的车间。198010月,松香厂肥皂车间扩建为年产3000吨肥皂能力的肥皂厂。1981年,年产肥皂3000吨、松油醇150吨、松香500吨。1982年,厂址面积60亩,职工151人。

蒲江农业机械厂,位于县城东门外城东路。19661018日,蒲江农机厂建立,8台机床设备,生产3号、4号米机的瓦筛、米刀、镶条和760型打谷机及其配件。从1975年起对拖拉机、柴油机等农机具始具有整机修理能力。1981年,年产一万二千千伏安变压器、S195油泵芯套2万支。1982年,占地面积25亩,职工210人。

蒲江氮肥厂,位于鹤山路距县城1公里清水溪处。19787月开始基建,19812月竣工,共投资580余万元。生产所需电力,从眉山东馆变电站直接接线,通过县境35千伏线路到厂;所需天然气,从距厂10公里外的大兴天然气井敷设管道取用;用水则就近取于距厂390米的蒲江河畔水井。全厂有各种设备192台,1981年生产合成氨3101.3吨,碳酸氢铵7993.8吨,氨水6885.9吨。1982年,占地面积55.4亩,职工304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蒲江县城已发生巨大变化。时至1982年,值改革开放之机,中华大地处处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景象。蒲江,社会文化、教育医疗、城镇建设、工业交通迅速发展,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团结一致向前看,一座现代城市呈现雏形。胡德荣的《菩萨蛮·鹤山镇巡礼》,咏曰:“鹤山城镇风光好,熙来攘往春来早。建设展宏图,行行创业多。层峦拱镇列,景色清幽绝,竹畅舞姿娴,江横鸣管酣。”

80 年代蒲江县城鸟瞰图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