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秦始皇陵考古最新发现,项羽又新添一条历史罪责

在以前的文章里我提到过:项羽的特质几乎符合了所有女性的审美,但却不符合历史的审美。事实证明确实如此。这不,陕西秦始皇陵的考古发现又让项羽多了一项历史罪责。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1月12日发布了秦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成果,共清理陶俑220余件,陶马16匹;战车4乘、鼓2处、鼓槌1处、漆盾1处、笼箙3处;兵器柲多处、弓弩箭箙多处;发现车马器、兵器、生产工具等,共计近千余件(组)。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员申茂盛表示,此次考古发掘显示,俑坑甬道被人挖开过,推测有人利用甬道进入俑坑。考古人员推测,能够利用甬道进入俑坑进行破坏的人,一定是参与了俑坑修建的人,联想投降项羽的秦兵,这些人在接受了项羽的指令来破坏的话,一定是轻车熟路,所以,甬道迹象可为项羽破坏秦始皇陵园和兵马俑坑提供一个非常有力的佐证。

考古现场

从历史的角度来讲,项羽就是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莽夫,韩信对他的评价也可谓“历史评价”——匹夫之勇。

除了上述破坏秦始皇陵,项羽至少还有一项无法被历史原谅的“历史罪责”:烧阿房宫。

我想,对阿房宫的了解,我们多数人都来源于杜牧名篇《阿房宫赋》: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作为文学作品,虽显夸张,但是“三百余里”“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确实令人震撼。

即便严谨如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阿房宫前殿的描述也是:

“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

其规模也可见一斑!

这样一座最能凸显中华民族两千多年前基建能力的超级工程可惜就被项羽这个超级莽夫“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如果现在尚存,那必将让华夏子孙多一份民族自豪感。

项羽这把火不仅烧了阿房宫,还将阿房宫内的无数书籍化为灰烬。据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研究,刘邦入咸阳后,萧何做了两件他作为“后勤主管”的份内要事:第一,收集秦国户籍资料(以便刘邦得天下后使用);第二,派专人守护阿房宫中秦始皇收集的大量书籍、文献。因此,南怀瑾认为,秦始皇并没有“焚书”,他只是将一些他认为不宜流传的书籍收藏在了阿房宫,真正焚书的是项羽。

宫殿被项羽烧了,书也被焚了,站在历史和文化的角度,项羽罪莫大焉。

阿房宫(局部,唐•王维)

我们回头再来说说中国历史上最有价值,也是最神秘的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始建于秦王嬴政元年(前247年),止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历时39年,同时施工人员高达七八十万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面积达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78个北京故宫!(近年有专家推测实际达到了100余平方公里,这颇为可信)。史料记载,秦始皇陵中还建有各式宫殿(依首都咸阳而建),陈列着许多奇异珍宝。秦始皇陵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已探明的有400多个,其中包括“世界第八大奇迹”中的兵马俑坑(1974年被发掘)。其设计者为秦始皇后来大名鼎鼎的丞相李斯,主要监工为秦末名将章邯。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以前我们只知道项羽将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筑损毁殆尽,通过这次考古,原来项羽对地下古墓也进行了破坏。

被项羽毁坏的秦始皇陵地面建筑复原图

惟愿项羽的损毁有限,那就是历史的侥幸和幸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