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上邽之战:从诸葛亮与司马懿唯一的正面交锋,看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这是《三国志》作者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因为受到陈寿的影响,诸葛亮被后人认为文治大于武功,在治国理政方面绰绰有余,行军打仗却明显不足。

这种观点是否准确呢?笔者认为,有失公允。重温三国历史,诸葛亮的才能不仅表现在休整内务,更在三国战争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上邽之战是诸葛亮与司马懿唯一的正面交锋,蜀军故意制造背腹受敌的困境,差点活捉司马懿,成为冷兵器时代的经典战役。

这场战役的来龙去脉是怎么回事?我们不妨逐一分析。

战前准备,稳扎稳打

公元231年春天,又到了诸葛亮北伐的季节。此次北伐已经是蜀汉四次对曹魏用兵。诸葛亮向来用兵谨慎,不敢涉险,所以此次蜀军依然是走陇右路线,从汉中出发,途径沮县、武兴、下辫,抵达祁山堡安营扎寨。

祁山堡是出祁山继续北上的唯一通道,面积相当于一个乡镇,但它的战略意义十分深远,坐落在西汉水北岸,一直都是魏军的战略要塞,由魏将贾嗣和魏平把守。

与以往略有不同,诸葛亮没有直扑祁山,而是分出少量兵力对祁山采取围而不攻的策略,其余主力由诸葛亮亲自统领,直奔上邽县。诸葛亮的想法十分美好,围住祈山堡相当于占据西汉水的漕运,可以保证蜀汉的粮草运输通畅。此外,这是一种围点打援的战术,祈山堡被围,司马懿必然会派大军前来解围,蜀汉的主力再回救,连同曹魏的援军一起吃掉。

此时,司马懿非常犯难。“坚守营垒,拒不出战”是司马懿的看家本领,换作一般的城池,司马懿肯定不会轻易出兵,但是祈山堡有所不同,它是魏蜀的战略要地。如果蜀军轻松拿下祈山堡,必然会加强防御,以此为据点继续往北推进战线。

司马懿和大将张郃讨论半天,最终决定由大将郭淮镇守上邽,由后将军费曜和护军戴凌共领四千精兵协助,司马懿跟张郃带领魏军主力支援祈山堡。

诸葛亮的行军路线是由祈山堡出发,走铁堂狭道直奔上邽县。

司马懿的行军路线避开诸葛亮的路线,从上邽出发,绕道到隃麋,再经木门道,抵达祁山。

双方的阵势如同田忌赛马一般,魏军的主力对战蜀军的偏师,蜀军的主力对战魏军的偏师。虽然诸葛亮没有达到引诱司马懿在上邽决战的目的,但他也预料到司马懿必然会来解救祁山。

所以,他把大将王平留在祈山堡,只要司马懿的大军赶到,立刻加紧攻打祈山堡,以此吸引司马懿的注意力。

由于诸葛亮行动在前,又是走得捷径。当司马懿走到半路时,诸葛亮已经与上邽守将郭淮交手并取得成功。得知此事后,司马懿有些犹豫。摆在他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是继续南下解救祈山堡,二是回师找诸葛亮决战。

思考再三,司马懿决定放弃祈山堡,调头回上邽与蜀军主力决战。假如继续前进,祈山堡失守的话,司马懿会陷入南北夹击的窘境。保险起见,他选择第二条路。

游击上邽,制造迷雾

虽然上邽丢失,但周围的营寨依然在魏军的掌控之中。司马懿回到上邽,修建防御工事,作好诸葛亮主动进攻的准备。按理说,魏军属于师劳兵疲,诸葛亮是以逸待劳,应该趁司马懿的魏军没有站稳脚跟,火速进攻才对,但是诸葛亮一反常态,下令蜀军撤退驻扎在上邽以东。

双方对峙很长时间,他们之所以没有急于交火,是因为心里都没底,毕竟都是一流高手,谁也猜不透对方的底牌。诸葛亮见司马懿没有动静,便下令撤军。司马懿见诸葛亮撤军,也下令魏军尾随其后,但不要轻易进攻。诸葛亮走走停停,司马懿也跟着走走停停。

一直达到卤城后,双方依然保持对峙观望的局面。诸葛亮见司马懿就是不上钩,启动第二套战术方案,他给王平下令撤去对祈山堡的包围,带领偏师到卤城集合,诸葛亮的主力驻扎在卤城北山,王平的偏师驻扎在北山。

诸葛亮的战术非常凶险,撤去包围祁山堡后,相当于把祁山的魏军放出来,他们与司马懿的主力就会对诸葛亮和王平形成前后夹击。更严重的是蜀军的西汉水漕运粮道算是彻底断绝。

蜀军自绝后路的战术,司马懿再次看不懂了。

自绝后路,诱敌决战

面对蜀军的“低级错误”,司马懿迟迟不敢轻举妄动,但是魏军将士着急了。主将张郃首个跳出来说,诸葛亮跟我们在上邽和卤城来回兜圈,如此戏弄魏军,必须主动跟蜀军决战,增长魏军的气势,何况我军的粮草已经支撑不久。

经张郃一番怂恿,魏军内部立刻躁动起来,连刚刚脱险的祁山守将魏平和贾嗣都嘲笑司马懿“畏蜀如虎”。司马懿扛不住众将士的请战情绪,只好下令主动进攻蜀军。张郃进攻南山的王平,司马懿进攻北山的诸葛亮。

双方交手后,司马懿立刻察觉到战况不对。张郃进攻偏师王平,结果久攻不下。自己与诸葛亮的主力对决中,却连战连捷。司马懿开始犯嘀咕,难道诸葛亮把南山与北山的兵力对换了?

但转念一想,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岂不是更好。留下张郃与王平的“主力”玩命,我先把诸葛亮生擒再说。司马懿抑制不住内心的狂喜,对诸葛亮穷追猛打。

直到追击到山谷地带时,诸葛亮立刻停止撤退,让士卒摆好阵势,统统换上蒲元刀,准备迎战司马懿的魏军。原来,魏国有大量的骑兵,平原作战是他们的优势,蜀军多为步兵,更加适合山地作战。

司马懿一看中计,没来得及下令撤退,吴班和高翔率领两拨蜀军从山上冲下来,把魏军团团围住。张郃一看司马懿中计,放弃攻打南山的王平,命令贾嗣和魏平继续守卫祁山堡。

司马懿差点被活捉,拼死突围勉强捡回一条命。与张郃合兵一处后,从卤城沿木门道回到上邽。

上邽卤城大捷后,蜀军有很大的把握一举把战线推到卤城上邽以北。但是天降大雨,负责粮草的李严延误期限,害怕诸葛亮的责罚,假传圣旨要诸葛亮班师回朝。虽然魏延极力劝谏,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诸葛亮愚忠的一面战胜“光复汉室”的理想。

虽然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以失败告终,但是上邽之战依然称得上一场经典战役。读历史,就应该抱着“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心态,诸葛亮与司马懿唯一一次交锋,差点活捉司马懿,足以说明他的军事才能绝非浪得虚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