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本报大型系列报道《纪念》在辽沈大地收获万千感动,引发强烈共鸣

原标题:本报大型系列报道《纪念》在辽沈大地收获万千感动,引发强烈共鸣

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从2023年2月1日起,辽宁日报推出大型系列报道《纪念》特刊,还原60年间雷锋事迹传播和雷锋精神弘扬的重要历史事件,采访亲历者和代表性人物,反映雷锋在辽宁大地留下的印迹、60年学雷锋活动的兴起壮大,发现老故事中的时代价值,用好故事来激发年轻人学雷锋、弘扬和传承雷锋精神的热情,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鞍山雷锋(红色)文化收藏馆馆长孙凯将《纪念》特刊带进鞍山市新陶小学。(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用“亲历”“回顾” “传承”回溯60年

60年,“雷锋”这个名字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心中。辽宁是雷锋精神发祥地、全国学雷锋活动策源地,传承和传播雷锋精神,一直是辽宁媒体人的高度自觉。每年的学雷锋纪念日,辽宁日报都会推出一期以学雷锋为主题的重大新闻策划。在今年这个特别的年份,辽宁日报更是推出了分量更重、内容更丰富的特刊《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系列报道》。

凡事预则立。《纪念》特刊超前策划,提前半年启动,先后进行了5个月的调研与采访,采访了来自北京、上海、辽宁、江苏、江西等多个省市的56位雷锋故事亲历者、雷锋精神研究专家、雷锋精神传人,陆续完成24期报道,共计28个专版的稿件,讲述大大小小有关雷锋的故事百余个。

纵观《纪念》特刊,第一个特点是聚焦在“60”这个在中国文化中别具深意的数字上,以时间作为脉络来回溯历史,以纪念作为主题来采写故事,“亲历”“回顾”“传承”三个关键词贯穿了每一篇报道。

亲历者中,有雷锋当年的老连长虞仁昌,战友乔安山、庞春学、赵明才、冷宽,雷锋当年辅导过的学生孙桂琴,全国劳动模范邓凤兰等;回顾者中,有雷锋杂志社总编辑陶克讲述毛泽东主席为雷锋同志题词的经过,有抚顺市雷锋纪念馆的老馆长张淑芬讲述雷锋纪念馆建设过程,等等;传承者中,有全国数一数二的雷锋藏品收藏者禇士奇,有一生学雷锋、一生画雷锋的鲁迅美术学院教授陆国斌,有带着雷锋精神走出国门赴西非维和的雷锋生前所在部队干部周道海,等等。

辽宁省博物馆与辽宁日报联合推出“永恒的雷锋”展。

用细节传递老故事中的新感动

《纪念》特刊的“纪念”之意无处不在。首先是对雷锋的真挚感情,这种感情,透过记者细腻的笔触,让亲历者的深情讲述更加生动立体。其次是用了大量细节,来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60年,雷锋的名字、雷锋的故事家喻户晓,《纪念》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从广为人知的老故事中发现了那些为人们所忽略的细节,用细节传递老故事中的新感动。

比如,《近十万抚顺市民洒泪送雷锋》一文中讲到,雷锋牺牲后,抚顺市为雷锋举办隆重的公祭大会,市委书记沈越献出了为老母亲准备的寿材;曾经受到雷锋照顾的大娘从外地赶来,只为了送上几个自己新蒸好的馒头。

在《共青团抚顺市委率先发出学雷锋号召》一文中讲到,筹备雷锋事迹巡回展时,复制雷锋日记的时候日记本不够用了,百货公司团委的8个青年慷慨地捐出了自己的笔记本;书法家乔梦云在展板上书写“前言”时,生怕写错了字弄脏展板,就用被子做垫子,跪在地上写。

老馆长张淑芬讲述抚顺市雷锋纪念馆建设始末时提到,“当时每一个路过纪念馆建设工地的人,都会默默帮忙搬几块砖,住在附近的大娘会带着新蒸好的馒头去给工人们加餐,工地现场还时常有响亮的口号声传来。”

正如《纪念》特刊首期《2023,重新发现雷锋》一文所写,“雷锋精神之所以不朽,或许就在于此,无论我们隔多久、再读多少次他的故事,还是会从里面读出新的感动。”“重读一遍雷锋的故事,我们仿佛又看到一个全新的雷锋站在面前!”

《中国新闻出版报》先后两次对特刊给予推介。

反映雷锋精神折射出的时代光芒

《纪念》特刊的另一有益探索在于,充分利用了新的传播形态,站在新时代的视角,以年轻人的眼光来感悟雷锋精神,体现雷锋的当代价值。报道用了“图表+大数据”的形式来概括描绘雷锋的成长足迹,让新一代年轻人清晰明了雷锋的一生。报道还采用了时空对话的形式,设立“传承者说”专栏,让新时代的雷锋传人、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爱心团队负责人来讲述自己学雷锋的体会和做法,反映雷锋传承的时代律动,生动地表现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的璀璨光芒。

特刊推出后,在社会上和网络上产生强烈反响。《中国新闻出版报》在2月28日和3月5日先后两次对特刊给予推介。辽宁省博物馆与辽宁日报联合推出“永恒的雷锋”展,引用大量特刊报道内容。报道组根据《纪念》特刊制作的“‘纪念’微思课堂”走进大中小学课堂,广受好评,成为省教育厅“开学第一课”全省大型直播活动的一部分。

丹东抗美援朝博物馆副馆长特意给记者打来电话,说从这些报道里他再次感受到雷锋精神的伟大,这也给他们今后的宣传带来了灵感。抚顺市雷锋派出所一位民警给记者留言说:看了报道之后很感动,也更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很多受访者也打来电话表达看过报道之后的激动心情。雷锋辅导过的学生孙桂琴看了《纪念》特刊之后说:“你们的报道总是在不经意间把我的思绪带回到了雷锋叔叔生前的日子里,十分令人感动。看到了许多链接,都是转发你们的特刊,为你们点赞!”著名学者彭定安先生写信鼓励:“暮年岁月,往事历历。风雨载途,唯一二事仍平生慰藉,雷锋报道乃其一。承你们厚爱,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出此郑重而生动的安排,从新闻工作角度讲,这种纪念历史事件的系统报道的安排,应是很成功之举。”

鞍山雷锋(红色)文化收藏馆馆长孙凯说,《纪念》特刊的版面设计非常棒,他从第一期开始,逐一收藏。第一期全景式地展示了雷锋在辽宁的1370天,图文并茂,非常珍贵。其中每期编发的人物专访并配图,非常有视觉冲击力。每期编发“雷锋的宝贝”,生动描述了雷锋故事。自2月19日起至3月中旬,孙凯将《纪念》特刊做成展板,带着它们走进学校、街道社区、各类博物馆进行展示和宣讲,宣传效果显著。

辽宁日报《纪念》微思课堂巡讲团队走进全省大中小学——

让学雷锋活动在青少年中蔚然成风

沈阳市苏家屯区民主街小学的师生阅读辽宁日报《纪念》特刊。

早春三月,阳光和煦,春天如约抵达辽沈大地。

我们写雷锋,也要讲雷锋、做雷锋。从3月2日起,辽宁日报《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题词60周年大型系列报道——纪念》微思课堂巡讲团队走进全省大中小学,走进莘莘学子中间,开展学雷锋宣讲活动。

活动的第一站,是在2023年辽宁省大中小学“弘扬雷锋精神 凝聚奋斗力量”春季开学思政第一课暨全省教育系统学雷锋活动启动仪式的直播活动上,接下来,宣讲团队先后走进了沈阳市铁西区文化广场、抚顺市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沈阳市苏家屯区民主街小学、沈阳建筑大学、大连庄河市海华教育集团、鞍山市高新华育中学、营口市雷锋中学等地。活动现场,我们感受到了莘莘学子炙热的目光,也看到他们眼角滑落的感动的泪水。

年轻人心中的雷锋

雷锋的故事耳熟能详,他的名字伴随着一代代人成长。那么,今天10后的小学生、中学生,00后的大学生在感知雷锋的时候有“代沟”吗?他们心中的雷锋是啥样的?

沈阳市苏家屯区民主街小学的学生在看完雷锋生前照片后得出一个结论“雷锋叔叔笑起来真好看”。

而沈阳建筑大学学子眼中的雷锋是坚定的、勤恳的。外国语学院的谢欣淼听完报告后感慨很多。她说:“雷锋一生从事过四个职业,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他都能勤勤恳恳地工作,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不平凡的一生。新时代的大学生与雷锋之间没有‘代沟’,雷锋的螺丝钉精神是指引我们出色完成学业的灯塔。他曾经说过‘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愿永远做一颗螺丝钉。’这样坚定的精神教导我们要把每一件小事都完成好。”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学生李浩然眼中的雷锋是平凡而伟大的。他说:“从小听着《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长大。雷锋离开60多年了,但我们这些年轻人仍会被他朴实无华的平凡善举所感动。雷锋没有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但这些琐碎的小事才更彰显雷锋的伟大,雷锋精神的种子已经在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内心深深扎根、发芽。”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这是著名的“雷锋七问”,也是雷锋精神走进新时代所要回答的“时代之问”。当代年轻人面对这些提问,该如何作答?

“考研、考博继续深造,还是走进职场?”“选择去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拼搏,还是留在家乡,为辽宁全方位振兴出力?”……3月9日下午,辽宁日报《纪念》微思课堂巡讲走进沈阳建筑大学,微思课堂主讲人、辽宁日报记者高爽现场抛出的一连串问题,引发在场大学生的深入思考与探讨。

通过对“雷锋的微笑”“雷锋的选择”“雷锋怎么克服不足”“雷锋怎么看待荣誉”等这些与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问题的探讨,他们意识到——当代大学生,只有把时代的需要作为自己的梦想,把个人的人生规划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连在一起时,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3月3日,抚顺市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韩依彤激动地讲述了她的选择。通过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支教活动,她成为雷锋精神的践行者。她说:“我选择到清原满族自治县参加支教,教那里的孩子们文化知识,我不图回报,只想让那里的孩子快乐成长。”

创新方式学雷锋

雷锋精神被赋予时代内涵,要使其绵远流长,只有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才能让学雷锋活动在青少年中蔚然成风。

共青团苏家屯区委副书记陈相儒说:“时代在变化,学校举办的学雷锋活动要适应新时代孩子的想法,方式和方法都要创新。除了主题班课、校园广播、校刊校报、宣传栏等传统方式,还要多探索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比如情景剧展演、雷锋故事小剧场、雷锋话剧等形式鲜活的活动,激发青少年学习雷锋的积极性,用孩子们能接受的方式引导他们学雷锋。”

苏家屯区民主街小学校长杨亚威说,校园是引导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重要阵地,也是雷锋精神教育的重要载体。未来学校要将学雷锋活动多融入社会实践,带着学生们走入社区,走进敬老院等,让孩子们亲身感受雷锋精神。通过各类学雷锋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们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小践行雷锋精神。

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

东北大学四位专家学者、行政干部与本报记者就新时代学雷锋应该“学什么、谁来学、怎么学”进行了探讨。本报记者 杨靖岫 摄

2月28日,开学不久,《纪念》特刊报道团队走进东北大学。在东北大学浑南校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会议室中,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鹏颖、副教授曾薇、综合办主任高青、综合办副主任崔盼盼四位专家学者、行政干部与本报记者就新时代学雷锋应该“学什么、谁来学、怎么学”进行了探讨。

田鹏颖: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抚顺市雷锋纪念馆时指出:“雷锋精神是永恒的。”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雷锋精神深层本质的理论概括,是对雷锋精神演进规律的哲学把握,是对雷锋精神应时代需要的政治自觉,是对雷锋精神传承弘扬的历史期待。

高青:“雷锋精神是上世纪60年代的产物,雷锋精神已经过时。”曾几何时,社会上也曾出现过“雷锋三月来、四月走”“雷锋叔叔没户口”的现象,这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雷锋精神之所以永恒,是我们在奔腾不息的精神生产实践中、在学雷锋日常生活实践中坚定主张、不断追寻、努力传承、普遍践行、守正创新的结果。只有在制度的保障、榜样的引领下,雷锋精神才能得到传承,才能永恒。

田鹏颖:习近平总书记将弘扬雷锋精神置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力量”的重要高度,深刻阐释了雷锋精神在当代永不褪色的重要价值以及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的极端重要性。雷锋精神之所以永不褪色,一方面是其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髓因坚守而历久弥坚,另一方面是其内在丰富的精神蕴含在不断地外现、发展、创新而穿越历史时空。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为人民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奋斗供给着浓烈的时代热情与精神动力,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注入精神能量,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丰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精神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更好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做新时代‘雷锋式’党员干部,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这句话说到了大家的心坎里,雷锋精神之所以永恒,更需要榜样的引领。中国共产党党员应该站在学习雷锋的最前沿,成为雷锋精神真正的传承者,这一点意义重大。人是环境的产物,学雷锋活动只有在社会先进分子中蔚然成风,才会带动全社会学雷锋。

曾薇:过去很多人认为学雷锋,学的是“雷锋叔叔”,是学生的事,有些党员干部把自己排除在践行雷锋精神的行列之外。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学习,我们发现过去的认识误区,过去一直强调学雷锋从娃娃抓起,但一琢磨,娃娃要跟父母学,父母要跟党员干部学,如果党员干部不学雷锋,而是将学雷锋的历史责任和义务交给孩子们,是对历史极不负责的表现。未来,我们在思政课堂上引导学生学雷锋,首先我们要争当雷锋。

崔盼盼:只有党员干部学雷锋,学雷锋活动才能在社会上蔚然成风。党员干部是国家政策的执行者,是带动社会发展的攻坚力量,也是社会风气的领跑者,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引人注目,是家人、朋友效仿的典范。只有党员干部走在学雷锋活动的前列,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雷锋精神才会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田鹏颖:党员干部学雷锋,要实现从学雷锋的“要求者”向“践行者”转变,确实需要切实可行的途径和办法。我认为党员干部要全方位学雷锋,把雷锋精神转变为自己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方式、交往方式,要让雷锋精神从“形而上”走到“形而下”,让雷锋精神在广大领导干部当中成为“既顶天又立地”的存在,只有这样,领导干部才能真正成为雷锋精神的带头践行者,才能在雷锋精神的传承中发挥真的表率作用。

工人阶级应该为全社会学雷锋树新风作出榜样

刘宇志把先进的电焊技术传授给新员工的同时也把善于钻研的钉子精神传递。

2014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郭明义爱心团队回信时曾指出,“我国工人阶级应该为全社会学雷锋、树新风作出榜样,让学习雷锋精神在祖国大地蔚然成风。”活跃在一线的劳动模范,将雷锋不怕苦、不怕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螺丝钉精神转化成为具体行动,以点滴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展现产业工人精气神,也诠释了新时代的雷锋精神。《纪念》报道团队与多位劳模对话,听听他们岗位学雷锋的感悟。

像螺丝钉一样铆在岗位上

边江: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化分公司 全国劳动模范

作为一名石油战线的基层员工,在我30余年的职业生涯中,立足岗位学雷锋一直是我至高无上的追求。雷锋对待本职工作一丝不苟,尽职尽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践行雷锋精神就是要像一颗螺丝钉一样,死死地铆在岗位上,永不松懈。还要敢于钻研,敢于深入,将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不懈奋斗的雷锋精神转化为岗位实干、建功立业的磅礴力量。也只有这样做,才是真正的“学雷锋”!

立足本职干出一流业绩

李大伟:营口锻压机床有限责任公司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

雷锋精神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做人法则。作为一名产业工人,我一直坚信要在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雷锋精神为我指引了前进的方向,那就是要立足本职、爱岗敬业,不断追求一流的技术水平,干出一流的工作业绩,创造一流的工作效率;还要有勇于攀登、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互帮互学、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用真情凝聚人心,用实干激励人心,用先进思想鼓舞人心,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比别人多了一份攻坚克难的执着

刘宇志:中国石油天然气第八建设有限公司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首批“辽宁工匠”

我从21岁技校毕业开始就选定了以电焊工作为职业,一做就是几十年。我觉得既然选择了这个工作,就要热爱它、干好它。我就是凭着这股劲儿,攻克了一个个难关。我想我比别人多的就是一份攻坚克难的执着。我觉得雷锋当年也是因为有着这份执着精神,才在平凡的岗位上完成了不平凡的事业。60年来,工人队伍里涌现了很多的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他们都是和我一样,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时刻以雷锋为榜样,靠着螺丝钉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耕耘作出巨大贡献,也燃烧了奉献之火。所以说,雷锋精神具有永恒生命力,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的螺丝钉精神始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是必须传承下去的财富。

要将学雷锋融入日常化作经常

大连海事大学教师曲建武与学生们一起交流。

雷锋是一座丰碑,他的精神让一代代人仰望追随。在雷锋精神的感召和指引下,有一群人以学习雷锋为自己的精神信仰,无私的奉献和付出让其收获“道德模范”这一殊荣。他们身上,闪现着雷锋精神的道德光芒,激励着更多的人见贤思齐,让雷锋精神在一代代人的赓续传承中开枝散叶、发扬光大。他们早已将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他们是雷锋精神的持续践行者。《纪念》报道团队记者与多位道德模范对话,听听他们对传承雷锋精神如何说,如何做。

让青年锚定人生的价值坐标

曲建武: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时代楷模”、全国优秀教师

雷锋是一个时代的楷模,他的精神是永恒的。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学习雷锋的“钉子精神”,把有限的时间用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上。

在高校将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意义深远。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挖掘雷锋精神的内涵,要理解雷锋精神对一个人的成长,特别是青年学生成长的意义。一个青年学生未来能否成为国之栋梁,主要看他们是否有思想力。雷锋精神是永远的“精神食粮”,用雷锋精神滋养的青年学子才能对祖国更有情感,学习更有动力,更有责任和担当。

大学要成为将学雷锋活动化作经常的载体,保证学雷锋活动能够经常开展。学校应该是青年学生学雷锋活动的主阵地,要把学雷锋活动融入教师日常的教学环境中,以此保证学雷锋活动的日常化、经常化。新时代学习传承雷锋精神,有助于青年学子锚定人生的价值坐标,厚植家国情怀,奉献祖国。

从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做起

陆国斌:鲁迅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教授 第八届辽宁省道德模范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

学雷锋活动应该是一件常年做的事情,从懂事时起,雷锋对我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我每月、每天都在做,推动学雷锋活动不断与时俱进。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要从生活中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做起。老师讲好每一节课,多关心、关怀学生,在讲台上时刻约束言行举止,注重师德传承,这学习的是雷锋甘当螺丝钉的敬业态度。学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热诚关心同学,把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融入日常生活,这学习的是雷锋“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的奉献精神。

将学雷锋融入日常,化作经常的具体做法很多,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对于我来说,就是用自己的艺术能力为国家、社会、家乡多作贡献,用画笔传承雷锋精神,在身边营造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

学雷锋与志愿服务相结合

魏国升:中共朝阳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副书记 第一届辽宁省道德模范

在我看来,将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将学雷锋与志愿服务相结合,为学雷锋赋予鲜活的载体。进一步讲,就是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志愿精神与雷锋精神深度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拓展了雷锋精神的价值理念,成为彰显新时代雷锋精神的主要载体;志愿精神集中体现了雷锋精神的价值内涵,学雷锋志愿服务成为大力弘扬雷锋精神的重要途径。

“融入日常、化作经常”就是要让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常态化——定期定点开展活动,能够使学雷锋活动成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制度化——不断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制度,完善志愿服务体制机制,就能使学雷锋活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进一步增强。

学习凡人善举,传递爱与善良

唐革军:第五届辽宁省道德模范

雷锋的每件事迹都谈不上惊天动地,但一件件汇集,一代代传承铸就了雷锋精神的丰碑。

学习雷锋要融入日常,普通老百姓很难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儿,纵观雷锋的一生,他做的事情都是很日常化的,比如雨中送大娘,帮战友缝补衣物、理发等,这些都是人人可学,人人可做的。新时代学习雷锋,要学习那些令人感动的凡人善举,传递人与人之间的守望相助、爱与善良。

学习雷锋活动要化作经常,不能凭一股脑儿地热情,学雷锋就要持之以恒,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我用微弱的力量影响了一群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志愿者队伍,投身志愿服务中去,持续发扬志愿精神,形成爱的流动,温暖了我生活的城市。

“雷锋叔叔”烙在我们的童年记忆里

雷锋是我的偶像,小时候,我们都亲切地叫他“雷锋叔叔”,他那高尚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那不可磨灭的美好形象,影响了几代人。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应该赋予雷锋精神新的内涵。

——小飞侠

我上小学的时候,三月份那是“学雷锋月”,学校组织下农村义务劳动学雷锋,那就是我的童年,一个学习雷锋的时代,一颗学习雷锋的童心。如今我长大了,但雷锋的名字始终刻印在我心里。我将会永远追随雷锋的脚步,奋勇前行!

——璐璐

人只有生活在充满关爱和互爱的社会中,才能对生活对未来满怀积极和希望。雷锋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不变的信念。只有大家都行动起来,生活才会变得更加温暖、幸福。愿雷锋精神世世代代在人们的心中永驻!

——万花筒

许多年过去了,但雷锋这个名字,依然如雷贯耳,他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人。他的精神,因传承继续活着,因为我们需要。正义、良知、善良、友爱,我们坚守着这些正能量,因为我们需要。很多人都在用自己普通人的行为,力证大爱和良心,因为我们需要。雷锋从未走远,他就在我们身边,还是因为我们需要!

——丁香花开

时代在变,我们对雷锋精神的认识也在变化中,但雷锋精神是永恒的。雷锋精神传递的是爱心,一个微笑让座,一次弯腰捡起地上的垃圾,都可以看做是雷锋精神的爱心体现。雷锋精神不需要轰轰烈烈,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也是真谛。

——胡桃夹子

60年来,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雷锋的事迹深入人心,他早已成为全社会的道德标识。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薪火相传,永不过时。

——古色古香

从小,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雷锋的无私奉献。他自己穿着补了又补的袜子,但在别人遇到困难时却慷慨解囊;他出差1000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许多年过去了,这些耳熟能详的平凡故事,依然激励我一步步成长,也是我坚持奉献的力量源泉。

——平凡老张

雷锋的无私“大爱”感染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他甘愿做螺丝钉,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他将“大爱”播撒到人们的心田,如今已经扎根、开花、结果。

——流水叮当

来源: 辽宁日报·北国客户端

记者:张晓丽 张颖 赵雪

编辑:李晓玉 检校:冯赤 史凤斌

责编:王晓领 审核: 李德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辽宁省计划选调500名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
  • 周知!这些都属于霸王条款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