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有声版 · 扶老携幼

Bring along with the old and the young

· 扶老携幼 ·

搀扶着老人,带领着小孩,形容民众成群结队而行。也作携老扶弱、携老扶幼、携老挈幼、携幼扶老。

· 出 处 ·

《史记·周本纪》:“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

· 引 例 ·

归有光《赠张别驾序》:“近郊之人,扶老携幼,望门而呼,城上莫有应者,独坐视其宛转于锋刃之下。”

· 札 记 ·

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熏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乐之,颂其德。

古公亶父重修后稷、公刘的大业,积累德行,普施仁义,国人都爱戴他。戎狄的薰育族来侵扰,想要夺取财物,古公亶父就主动给他们。后来又来侵扰,想要夺取土地和人口。人民都很愤怒,想奋起反击。古公说:“民众拥立君主,是想让他给大家谋利益。现在戎狄前来侵犯,目的是为了夺取我的土地和民众。民众跟着我或跟着他们,有什么区别呢?民众为了我的缘故去打仗,我牺牲了他们却做他们的君主,我实在不忍心这样干。”于是带领族众离开豳地,渡过漆水、沮水,翻越梁山,到岐山脚下居住。豳邑全城上下的人扶老携幼,都跟着古公来到岐下。邻国的人听说古公这么仁爱,也有很多来归顺他。于是古公就废除戎狄的风俗,营造城郭,建筑房舍,把民众分成邑落定居下来。又设立各种官职,办理各种事务。民众都谱歌作乐,歌颂他的功德。

战国时孟尝君为了齐国的生存和自身政治地位的巩固,大力招揽人才,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但也因此遭到心胸狭隘的齐王的忌惮。齐王以“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的理由解除了孟尝君的相权。孟尝君只能带着家人和门客迁居到自己的封地——薛。但由于他一直在齐国都城临淄培植自己的势力,对于薛地人民的情感是疏离的。所以当他前往薛地时,多少也有着“近乡情更怯”的顾虑。但没想到,孟尝君回到薛地时,“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这让孟尝君感到极大的震撼。

在此之前,还有一个故事,即冯谖“焚券市义”。孟尝君让冯谖去薛地收租,冯谖非但没有收回来一分一毫,反而大摆宴席,假托孟尝君的名义将无力偿债的百姓手中的契券文书全烧了,百姓不胜感激。但冯谖回来后,孟尝君大为恼火,冯谖解释说:“焚毁债券是替您施行的仁义。”孟尝君当时并没有理解,直到这次从齐国回到薛地,才明白冯谖的良苦用心。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自古以来,先贤圣哲就倡导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如孟子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唐太宗时刻惦念“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其治国方略大都围绕民生,得到后世赞誉。“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才会安宁。

*选自《枣庄成语典故》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主编:张思春

开本:16开

字数:210千字

定价:88.00元

出版社:山东友谊出版社

山东友谊出版社

微信:sdyychubanshe

关注精彩信息

获取更多资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