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伊斯兰国家,我们的第一印象可能是这样的。
但是,作为一个穆斯林群体高达百分之九十九的高纯度伊斯兰国家,土耳其给人的第一印象却是这样的。出现这种反差,还要归功于现代土耳其国父——穆斯塔法 凯末尔。本期就和您一起了解凯末尔如何"装扮"新生土耳其。
凯末尔
土耳其作为一个国家,是在一战以后才正式出现的。此前六百年,突厥人中的一个支系在亚、欧、非三大洲的交界地带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即奥斯曼帝国。
这个帝国本来疆域辽阔、实力强盛,但是他并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地理优势,错失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与工业革命,终于在十九世纪的时候衰落了下去,并被傲慢的欧洲人送上了一个"西亚病夫"的蔑称。
听到这个称呼,是不是一激灵?的确,当时在亚洲东西两端的两个大帝国,几乎在同时遭受了同样的命运,奥斯曼帝国也在列强的掠夺之下,成为了一个半殖民地国家。在列强的影响和撺掇下,被土耳其人统治了数百年的民族也开始觉醒,奥斯曼帝国内部的民族独立运动此起彼伏。
穷,则图变。无法坐视帝国解体的有识之士们,开始准备自我改良。但是改革的结果,可以参照清末的历史。1878年,苏丹阿卜杜勒 哈米德二世彻底否定了之前的立宪运动,重新施行专制统治,此后三十年,是土耳其历史上最黑暗的"暴政"时期。而后来成为土耳其伟人的凯末尔就出生在这个时期。
1881年,哈米德二世恢复专政的第三年,穆斯塔法 凯末尔出生在马其顿省的一个下级官僚家庭。小时候的凯末尔每当看到有军队经过,都会驻足凝望。此时,他的心里无比渴望着成为他们中间的一员。
十二岁那年,凯末尔如愿以偿地进入军事学院学习。此后,凯末尔各个阶段的教育都是在不同的军校里度过的。1905年,他从哈拜参谋学院毕业,如愿进入军队,成为了一名上尉军官。
奥斯曼人民游行示威
在时代的洪流之下,哈米德二世的专制统治势必要遭到人民的反抗。在形形色色的反对声中,有一支力量格外引人注目。
1889年5月,几个军事医学院的学生在伊斯坦布尔成立了一个反对哈米德二世专制统治的团体,称"统一与进步委员会"。后来这帮成员遭到迫害,逃往欧洲各国,并在各国建立了新组织。
1894年,也就是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中国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的那一年,流亡在欧洲的统一与进步委员会各小组成员们,建立了"青年土耳其党"。他们要求推翻君主专制,施行君主立宪政体。此后,青年土耳其党在奥斯曼国内蓬勃发展。
1907年,当时正在马其顿军团服役的凯末尔也加入了该党,并参加了该党随后的革命活动。在青年土耳其党推翻哈米德二世、重新夺取政权等一系列行动中,凯末尔是立有战功的。但是,他的功绩并没有得到青年土耳其党上层领导的承认。
青年土耳其党
从1911年开始,青年土耳其党为了防备其他政治力量的壮大,在奥斯曼建立起军事独裁统治。这一系列行为又与凯末尔的主张相违背,凯末尔因此公开批评过青年土耳其党,他也因而被更加边缘化。
一战开始之前,他被排挤到保加利亚,做了土耳其驻保加利亚使馆的一名武官。但是,远离政治风暴,反而能够使凯末尔在相对平静的生活中研究军事策略,这种沉淀也恰恰让他在随后的世界巨变中一鸣惊人。
1914年,一战爆发。自顾不暇的奥斯曼本不应该参与这场战争,可是,青年土耳其党的领导人亲德,并且希望通过战争的胜利将英法势力从奥斯曼剔除出去,于是这些领导人们不顾国内强烈的反对声,将奥斯曼拖入一战的泥潭。
凯末尔本来也是反对参战的,但是,当奥斯曼参战已成事实的时候,凯末尔出于对国家的热爱,又积极地向青年土耳其党请战。
本来青年土耳其党的领导人因为之前的嫌隙,对凯末尔的请求是有所顾虑的,但是此时,英法军队已经开始炮轰达尼尔海峡了,德国也一直在催促奥斯曼方面增援。无奈之下,奥斯曼政府只能任命凯末尔为19师师长,开赴前线。
凯末尔的军事才能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带领奥斯曼获得了达尼尔海峡保卫战的胜利,保障了首都伊斯坦布尔的安全。这场胜利,是奥斯曼在一战中获得的唯一一次全面胜利。这就让这场胜利格外与众不同,而凯末尔的威名也迅速传遍了整个奥斯曼,他被人民誉为"伊斯坦布尔救星"、"海峡及首都保卫者"。一战,终结了奥斯曼,却成就了拯救土耳其的一代伟人。
一战之后,奥斯曼跟着德国成了战败国,面临着列强的瓜分。国内的素丹与青年土耳其党一味向列强妥协。边境之外,也是四面受敌。西边是受到英国指使的希腊人,东边是亚美尼亚人,南边是来自叙利亚的法国军队,东南边是被法国指使的库尔德人。
国家倒悬之际,凯末尔作为一战中的战斗英雄开始走上了领导土耳其人开展民族解放战争的舞台。经过不懈的努力,辅之以凯末尔个人强大的军事实力和高超的外交手段,土耳其人终于扭转了败局,垂死的"西亚病夫"竟又重新焕发了生机。
凯末尔
眼看胜利在望,奥斯曼未来的路应该怎么走?成为凯末尔开始思考的问题。思考的结果是:土耳其人应该走西方式的民主化道路。
在一个封建观念根深蒂固、宗教影响遍及全国每个角落的国家,搞西式的民主化,凯末尔无疑是有勇气的。但是,如果凯末尔没有这个勇气,没有后来的一系列行为,那么他可能就只是个民族英雄,却永远也成不了一代伟人。
为了建成一个"现代民主国家",凯末尔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废除素丹制度。
素丹是伊斯兰国家君主的称谓。在凯末尔人生观形成的青少年时代,一直都是伴随着哈米德二世的黑暗统治。自那时,他就对腐朽的君主专制深恶痛绝。后来,到过西欧的他接触过所谓的先进文明,更是产生了很大的优劣落差。
领导民族解放战争的时候,凯末尔遵循"攘外必先安内"的原则,对素丹采取和解政策。但是,当革命的果实已在眼前的时候,凯末尔就无法忍受素丹继续存在下去了。在凯末尔的推动下,1922年11月1日,大国民议会正式宣布废除素丹制。随后,仿照西方的政治组织形式,土耳其被改造成一个现代式的民主共和国。
1923年10月29日,大国民议会正式宣布建立土耳其共和国,以安卡拉为新首都,凯末尔成为新生的土耳其共和国的第一位总统。其实,在政治上,凯末尔效仿西方的远不止于此。
施行政党政治、不分性别地赋予全体公民以平等的选举权,都是凯末尔打破伊斯兰世界常规、学习西式民主政治的成果。
当然,凯末尔对伊斯兰世界的"突破",也不止于此。伊斯兰教的精神领袖称"哈里发",这个称号始于公元632年。自穆罕默德去世以后,他的继任者们就都叫"哈里发"。1547年,奥斯曼的铁骑踏破埃及的时候,顺手把哈里发的称号也给带了回去。
此后的几百年,奥斯曼素丹同时也是伊斯兰世界的哈里发,兼有世俗和宗教领袖的身份。废除素丹的时候,凯末尔及其追随者出于各种各样的顾虑,保留了素丹家族哈里发的称号。
但是,当政权相对稳固之后,凯末尔就对哈里发的存在越来越看不"顺眼"。在凯末尔的挂念里,宗教可以成为个人精神世界的支撑,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国家政权的"掣肘"。也就是说凯末尔本想要建立一个完全的世俗政权,但是土耳其国内的宗教分子、素丹狂热的支持者,依旧在利用哈里发干涉政治活动,甚至准备颠覆新生的共和政权,这无疑加速了凯末尔对哈里发制度的不满,终于使凯末尔下定决心,准备一鼓作气,完全实现政教分离的目的。
奥斯曼王室
1924年3月2号,凯末尔以"闪击战术"打了保守派一个措手不及,使议会通过了取缔哈里发制度的法令,将奥斯曼王室所有成员全部驱逐出境。凯末尔废除奥斯曼素丹是他们的"家事",但是废除哈里发,其实是事关伊斯兰世界的问题。凯末尔有当机立断的果决,是值得称赞的。
从人类历史的规律来看,一般在鼎革之际,是最容易彻底给社会"刮骨疗毒"的。如果那个时候忍不了疼,那么以后再想揭开伤口,就更难了,因为后继者往往没有那个权威,也没有那把"手术刀"。差不多在凯末尔进行改革的同时,伊朗、沙特、阿富汗和阿曼努拉这几个国家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但是,从当时的成果以及后世的影响、流变来看,只有凯末尔的改革是真正"刮骨疗毒"般地彻底。废除了哈里发,凯末尔的政教分离之路,也就几乎没有什么阻碍了。
凯末尔
凯末尔是西式民主政治、西方式现代文明的一个很好的学生,在中东那地方,可以说是最好的学生了。从政治制度到社会生活,凯末尔按照西方的模式把土耳其从内到外、完完全全地重新装饰了一遍。虽然此后的几十年里,土耳其在某些细小的方面有所反复,但是基本上还是按照凯末尔的路子在走。至于这条路到底是好是坏,那也只有千秋功过,任人评说了!
参考文献:
韦零:《凯末尔改革的余音》,《民主与科学》,2013年第6期
刘伟,闫伟:《土耳其凯末尔改革成功原因管窥》,《西部学刊》,2019年第5期
哈全安:《中东国家史(610-2000年) 土耳其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肖宪等著,钱乘旦主编:《沉疴猛药 土耳其的凯末尔改革》,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