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李德裕,字文饶,河北赵郡赞皇人,是唐朝时期著名政治家、改革家。
公元840年李德裕出任宰相,此时正值晚唐,国力衰微,外有藩镇割据,内有宦官专权,政治腐败,社会黑暗,帝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李德裕凭借杰出的政治才能改革积弊,整顿吏治,打击藩镇,北击回纥,一扫往昔颓势,使大唐国力重新振作,因其执政时期处于唐武宗会昌年间,史称会昌中兴。
而李德裕也因为突出才干被历朝历代所推崇,近代学者梁启超更是将他与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并列,称他是中国六大政治家之一。
出身名门,青年得志
公元787年,李德裕出生于当时的世家大族赵郡李氏,在李德裕之前,李氏一族已有九人在唐朝担任宰相。
他的父亲李吉甫是唐宪宗李纯时期的宰相,李德裕身为名门之后,自幼受家庭环境熏陶,资质不凡,胸怀大志,擅长经史,聪颖智慧的美名,朝中无人不知。
尤其是唐宪宗对他非常赞赏,常把他抱在膝上,当时的宰相武元衡召见李德裕,问他在家都看些什么书,以试探他的志向,但李德裕却缄默不言。
父亲李吉甫回家后得知,责备李德裕,但李德裕却答道:
“武公身为宰相,不问治国之道,却问我所读何书,这是成均、礼部该管的事。武公所问不当,我因而不答。”
武元衡得知后一面惊讶于李德裕小小年纪有如此城府,另一面为自己的言行感到羞愧。
李德裕长大后以门荫入仕,由于父亲李吉甫担任宰相,为避嫌而到藩镇任职,820年,唐穆宗继位,李德裕凭借父亲的名望被召入翰林院,任翰林学士。
可惜好景不长,李德裕在竞争宰相上败给另一位当红官僚牛增孺,当年九月被外放为浙西观察使。
到了地方后的李德裕并未自暴自弃,反而视为积攒政治资本的机会,他节省开支,革除陈规陋习,肃清盗贼,规划人们摒弃虚无缥缈的神仙祠庙,学习儒家礼教,浙西面貌焕然一新。
830年李德裕调任山南西道节度使,管理西川,当时西川屡被南诏入侵,民不聊生,李德裕用一个月时间摸透当地的山川、城邑、道路、关隘,大力整顿边防。
经过李德裕的两年铁腕治理下,西川边防军力大振,西拒吐蕃,南制南诏,境内安宁,民生恢复。
由于牛增孺党羽的排挤,李德裕在地方任职十二年不能回朝,虽然吃了很多苦,但也让李德裕对大唐的社会民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为其日后改革打下实践基础。
两度拜相,会昌辅政
从公元832年至835年,李德裕与牛增孺、李宗闵的党争日趋激烈,833年李德裕出任宰相。
834年至837年的四年间,李德裕再遭外放,先后任兴元节度使、镇海军节度使、苏常杭润观察、滁州刺史等职,还两次担任浙西观察使。
就这样,李德裕经历多次宦海沉浮和多地磨炼,性格更加沉稳坚毅,从锋芒毕露的青年才俊蜕变为深沉老辣的顶级官僚。
公元840年,唐武宗李炎继位,立刻将李德裕从淮南节度使的位置召回朝廷,拜为宰相,封其为门下侍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一年李德裕五十三岁,而武宗也成为李德裕今后岁月的伯乐。
841年武宗改年号为会昌,李德裕则在武宗的支持下开启晚唐轰轰烈烈的改革,史称会昌辅政。
击破回纥,平定泽潞
李德裕主政的大唐早已没有太宗玄宗时期的赫赫武功和强大实力。
朝廷上,宦官专权、嚣张跋扈,官僚腐败横行,贪赃枉法,在地方,藩镇割据日益严峻,外部游牧集团时常侵略边境。
842年,回纥乌介可汗要求唐朝送还已归附大唐的嗢没斯,并索要粮食、牛羊,被拒绝后又提出借取嗢没斯暂居的天德城。
面对回纥的无理要求,李德裕再次断然拒绝,乌介可汗便率军进犯大同、云州等地 ,李德裕决心反击,一是为改革创造稳定的环境,二是解决边境危机。
在唐武宗支持下,李德裕征调许州、蔡州、汴州、滑州等六镇兵马迎敌,并制定了奇袭乌介可汗,夺回太和公主(唐宪宗之女)的计划。
在李德裕的周密部署下,唐军夜袭回纥营帐,乌介可汗身受重伤,仓皇而逃,而后唐军又在杀胡山大破回纥,成功迎接太和公主回朝,李德裕因功进位司徒。
在解决外部边患后,李德裕又开始着手对付藩镇,843年,恰逢昭义节度使刘从谏病逝,其侄刘稹欲效仿河朔三镇,要求承袭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节度使一职内部继承已成惯例,所以大臣们均未提出异议,只有李德裕反对,并力主出兵征讨,他说道:
“泽潞镇深处国家内陆,与河朔三镇情况不同。刘从谏跋扈难制,多次胁迫朝廷,如不讨伐泽潞,朝廷何以号令四方?如授刘稹为节度使,各藩镇必效仿其所为,从此天子威令何在?”
最后在李德裕的坚持下,武宗同意征调各路节度使前去讨伐。
平定泽潞的战争从843年六月一直打到844年七月,战斗一度处于胶着状态,朝廷大臣多有退缩之意。
但李德裕沉着指挥,多方调度,对一些阻挠用兵及从中作梗的将军大臣及时撤换,依法严办。
844年八月,唐军围困潞州,断绝水道,城内弹尽粮绝之下,昭义军下属将领杀死刘稹,投降唐军以赎罪,至此泽潞终于被彻底平定。
从破回纥到平泽潞,这三年的筹谋调度,选用将帅,征调兵力,全部由李德裕独自决断,其他宰相并无参与,泽潞平定后,李德裕因功兼任太尉,进封卫国公。
抑制宦官,整顿吏治
李德裕主政之初的朝堂形势十分严峻,早在公元835年,宦官仇士良发动甘露之变,唐文宗李昂被软禁,宰相及朝廷大臣亲眷一千余人被杀。
宦官集团掌握朝政大权,出现“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的局面,猖狂的宦官更是迫胁天子,下视宰相,凌暴朝士如草芥。
李德裕想革新朝政,首先要做的就是将本属于宰相的权力拿回来,而唐武宗也不甘心受制于宦官,于是君臣二人达成默契。
唐武宗充分支持中书省发挥职能,许多军国大事与李德裕商议,变相削弱宦官势力,仇士良则煽动神策军声讨李德裕,但尚未行动,阴谋即被揭穿。
唐武宗将他提升为观军容使,名义上是升迁,但实际却架空其军权,仇士良见大势已去,提出致仕,以试探武宗,但武宗干脆借坡下驴,批准了他的退休请求。
回到家里的仇士良再无往昔威风,李德裕作为一名政治老手,可不会放弃落井下石的机会,不久仇士良就在自己的府邸不明不白地死去。
在武宗和李德裕君臣二人的努力下,宦官势力得到有效遏制,朝政大权重新回到皇帝和宰相手中。
同时仇士良的倒台也提升了李德裕的威望,从此政令统一出自宰相府,不过李德裕也清楚地知道权力没有制约将会演变为可怕的后果,所以他建议限制宰相任期,以很好地行使自己的参政大权。
在整顿吏治方面,李德裕采取两个措施,一是裁撤冗官,他认为:“省事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吏,能简冗官,诚治本也”。
于是大力精简机构,削减地方州县官吏,罢斥冗吏两千余人。同时缩减门荫特权入仕途径,官吏素质和行政效率有效提高。
二是打击腐败,通过严刑峻法从重从严惩治官员贪腐,对贪污满千钱的,即处以死刑,并严禁官员无节制的游宴,以整肃政风,打击山头主义和党争。
开拓财源,增加收入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土地兼并严重,朝廷收入萎缩,为了应对财政危机以及增加财税收入,李德裕下令禁止官吏经营质库业,仅仅使用俸禄就好,不准与民争利,敢有违反者,严肃处置。
此举一面改善官员形象,澄清吏治,另一面使民间收入大增,百姓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会昌年间,唐代户口比安史之乱期间增加了一倍多,人口首次出现恢复趋势。
同时李德裕面对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泛滥的佛寺,佛教从武则天开始逐渐兴盛,到了会昌年间,佛教势力非常强大,寺院规模甚至超过皇宫。
而且寺院不纳税,僧人不事生产,人们供奉大量香火钱养活寺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活动,造成田荒民饥等后果,并影响国家稳定。
841年起,李德裕驱逐大量僧尼,拆毁大小寺庙,财产没入官府,限制僧侣活动,同时勒令违反佛教戒律的僧侣还俗,不得私自剃度,限制僧侣蓄养奴婢的数量。
后期又对寺庙僧侣数量做出严格限制,长安和洛阳规定各留两寺,每寺留僧30人。
在这次大规模灭佛行动中,共拆除寺庙4.6万余所,僧尼26万余人还俗,没收寺院膏腴田亩千万顷以及奴婢15万人,沉重打击了寺院经济,增加了政府的纳税人口,扩大了国家的经济来源。
失宠宣宗,客死崖州
在武宗和李德裕的共同努力下,大唐国力有所起色,只可惜在846年,唐武宗病逝,会昌中兴维持六年戛然而止,宦官拥立皇太叔李忱为帝,是为唐宣宗。
武宗的逝去使李德裕失去强大的靠山,而新继位的宣宗尊崇儒术、信奉佛教,对李德裕素来厌恶。
而李德裕多年来大权独揽,宣宗认为自己的皇权受到威胁,为了树立权威,亲政次日便免去其宰相之职,将他外放为荆南节度使。
由于李德裕执政多年,位高权重,对于宣宗的雷霆手段,时人无不惊骇,可宣宗并不打算放过李德裕。
从846年九月至848年,李德裕先后被贬为东都留守、潮州司马、崖州司户参军,短短两年时间,李德裕从居庙堂之高的宰相被贬谪到海南一隅。
此时的李德裕已是风烛残年的老人,在如此漫长的颠簸路程,李德裕终于扛不住了,850年一月,李德裕在崖州(今海南海口)病逝,终年六十三岁。
直到唐懿宗时才恢复李德裕太子少保、卫国公的官爵,可惜李德裕再也看不到了。
小结
李德裕与唐武宗的君臣相知被誉为晚唐绝唱,历朝历代对其评价甚高,李商隐称其为万古良相,一代之高士。后世更将其与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等名相并列,称其为唐代中兴第一等人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