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沙俄、苏俄、苏联、俄罗斯,有什么区别?这个和中国接壤却没有建交的国家,为何将四爪龙画在国旗上?

原标题:沙俄、苏俄、苏联、俄罗斯,有什么区别?这个和中国接壤却没有建交的国家,为何将四爪龙画在国旗上?

1547年,伊凡四世(伊凡雷帝)改大公称号为沙皇。1721年,彼得一世(彼得大帝)改国号为俄罗斯帝国。

【沙俄】

俄罗斯帝国又称沙皇俄国或沙俄。俄国是斯拉夫人建立的国家。斯拉夫人分为东 斯拉夫、西 斯拉夫、南 斯拉夫三支。8至9世纪,许多东斯拉夫人的部落联盟已发展为公国。

9世纪末,罗斯人(东斯拉夫人的一支,因居住在第聂伯河支流罗斯河附近而得名)的几个小公国以基辅为中心,形成一个统一的封建制的大公国,史称基辅罗斯。12世纪,基辅罗斯解体,分裂成10多个彼此混战的独立小国。13世纪,基辅罗斯臣服于蒙古金帐汗国,后来又逐渐被日益强大的莫斯科公国所取代。

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时,摆脱了蒙古金帐汗国的统治,基本上完成了俄罗斯的统一。之后,他的儿子瓦西里三世最终完成了俄罗斯的统一。瓦西里建立了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俄罗斯封建国家。

沙俄,指的是沙皇统治时期的俄国。莫斯科大公伊四世在位时,希望自己能像古代罗马皇帝凯撒("沙"是凯撒的俄文音译)那样行使权力,不满大公这一称号,于是在1547年1月16日加冕改称沙皇。莫斯科公国由此成为沙皇俄国,简称沙俄。

俄罗斯帝国曾占据阿拉斯加,1867年, 720万美元卖给了美国。

沙皇统治时期,是俄国历史上最腐朽、最黑暗的时期。统治者们在对内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同时,对外又积极扩张领土。经过几个世纪的强取豪夺,到20世纪初,沙俄已成为一个拥有2200万平方千米土地、地跨欧亚的殖民大帝国。1917年3月10日(俄历2月25日),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沙皇统治至此结束。

【苏俄】

苏俄,是苏维埃俄国的简称。二月革命后,建立了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不过实权仍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掌握。1917年11月(俄历10月),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发动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史称十月革命。

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1918年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

【苏联】

苏联,即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十月革命后,俄国领土上的各民族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共和国。

为了把苏维埃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建设社会主义和巩固国防,1922年12月,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根据列宁的提议,苏维埃各族人民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当时加入联盟的共和国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发展到15个加盟共和国。苏联于1991年底解体。

【俄罗斯】

1991年,苏联解体为15国,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国际地位和大部分领土。

俄罗斯面积约1709.82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一位。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欧洲部分约400万平方千米,亚洲部分约1300万平方千米,东西最长约9000千米,南北最宽约4000千米。

俄罗斯人口1.46亿,不仅地广人稀,而且男少女多,男女比例长期维持在46.2%:53.8%左右。

俄罗斯首都莫斯科,面积约2560平方千米,比起北京1.68万平方千米,还是小了点。但莫斯科常住人口约1230万,占到俄罗斯总人口1.46亿的约8.42%。莫斯科在俄罗斯的人口和经济分量,大概相当于我们北上广深的总和。

不丹位于青藏高原的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南坡,它最早是吐蕃王朝的属地,一直到9世纪才慢慢获得独立地位,但藏汉文化的影响,依旧很深。

不丹简介

不丹王国(The Kingdom of Bhutan)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南坡,介于(东亚)中国与(南亚)印度之间,与尼泊尔国家一样,都是邻国稀少、外交关系“简单”的南亚内陆国。

不丹的总面积约3.8万平方千米,人口约73.5万。其中,不丹族约占总人口的50%,尼泊尔族(多信奉印度教)约占35%。

不丹首都廷布(Thimphu),“宗卡”(不丹族语言)为官方语言,藏传佛教(噶举派)为国教。

“不丹”, 在藏语中被称作“主域”,意为“雷龙(四脚神龙被视作雷神)之地”,这一点跟不丹当地多对流天气、雷电繁多有关

不丹居民在藏语中通常被称作“主巴”,即以西藏的(藏传佛教)主巴噶举派来命名。

不丹是以佛教立国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也是世界上有名的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但在某些机构评定中,它又是“世界上最幸福国度”。

此外,不丹与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都无正式外交关系(建交),也是中国的相邻诸国中唯一未建交的国家。这种罕见情况,让这个山地王国愈加神秘。

不丹图腾

为什么远在喜马拉雅山脉之南的不丹人,会把龙当作自己的图腾呢?这就与不丹的地理环境以及天文条件有关。

不丹地势高低悬殊,具体而言则是北部高南部低,从北部喜马拉雅山脉到南部的杜瓦尔平原,海拔高度从六、七千米,一直降低到不到一百米。

譬如不丹海拔最高点库拉康日山,高达7554米,而东南地区的马纳斯河一带,海拔高度只有97米。

正因这样的山谷地形,不丹一年之中多雷电天气。科学知识告诉我们有一种地形雨,即潮湿的气团前进时,遇到高山阻挡,气流被迫缓慢上升,引起绝热降温,发生凝结,形成降雨。

而降水的山坡,就是迎风的一面。不丹这里,来自印度洋面的暖湿气流,就在此处遭遇喜马拉雅山脉的阻挡,而形成雷雨。

当然这是科学认识,在那个时代,不丹人很自然地把山上传来的雷电霹雳这些声响动静与龙联系起来。

不丹国旗是一种龙旗,由金黄色和桔红色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组成,中间一条白色的飞龙,四个爪子各抓一颗白而亮的宝珠。

不丹国旗

金黄色象征国王的权力和作用;桔红色是僧侣长袍的颜色,象征佛教的精神力量;龙象征国家权力,又指这个国家的名字,因为不丹可译为“神龙之国”。龙爪上握有白珠,象征威力和圣洁。

而将雷和龙联系起来,正是中国文明的传统文化。早在甲骨文时代,造字者便已经确认了两者的联系。

龙的甲骨文字字形,其实就是雷与电两个字的变形,一方面保留了闪电的弯曲状,另一方面又将表示雷声的符号“口”状移至弯曲处的终端,表示龙的口部。龙字中的口开口朝下,表示雨从龙口中倾泻而下。

这种文化,同样为不丹人所接受。雷为龙之啸声,电为龙之身形,雨为龙吐之水。

15世纪之际,不丹的首领就设计出一条神符四爪神龙,当作自己的家族图腾。这条神龙,便成为了不丹的雷电之神,以及政权象征。

那么为什么不丹的龙,是四爪,而不是五爪呢?

其实最早的中国龙是三爪龙,隋唐时代与中国频繁交往的日本,把三爪龙引进到了东瀛。但随后中国龙演变出四爪、五爪,最终设定只有代表皇帝权威的龙才能拥有五爪。

准确地讲, 五爪龙的出现是元朝。所以与元朝直接交往的不丹人,应该是被授予了四爪龙的使用权(包括朝鲜也是如此)。而五爪龙,是只有天朝大国的皇帝才有权使用的。

不丹的圆形国徽以两条风格独特的金龙为主体。两条相向的巨龙前爪托着一束光明之火,巨龙周围雷电霹雳。巨龙环抱由红色霹雳组成的十字图案。

不丹国徽

中属历史

不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政治生命与中印两国密不可分。在近代(18世纪后期)以前,不丹国家与中国(西藏)的关系更加紧密;在18、19世纪以后,英军侵占全印度(南亚地区),不丹也不可避免被英殖民者纳入其势力范围。

公元7世纪(唐朝初期),不丹隶属(中国的地方政权部落)吐蕃王朝,并于8世纪中叶(唐朝中期)正式接受藏传佛教的教义。公元9世纪(唐朝后期),吐蕃王朝覆灭,不丹成为独立的部落,但仍属于中国的藏文化圈(随着藏人的大量涌入,藏式行政体制被引进,藏传佛教地位不断巩固)。

公元12世纪(宋元时期)后,藏传佛教主巴( “主巴”一词为藏语音译,又译作“竹巴”“竺巴”。其中“主”是藏文中表示“龙”的词汇,又有雷鸣之声的意思,而“巴”字概为藏语助词)噶举(“噶举”一词,藏语为“佛语传承者”之意)派逐渐成为执掌世俗权力的教派。

公元1247年(13世纪中叶,元定宗丁未,宋淳祐七年),为了藏区的现世(和平)及未来(发展),萨迦(藏族,称号“班智达”——意为博学多智学者)和阔端(蒙古族,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孙、元太宗窝阔台次子)在凉州(今甘肃武威)举行“凉州会谈”。

凉州会谈的成功及其《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的发表,标志着乌斯藏(含西藏、青海、川西等地方,且包括克什米尔拉达克、锡金及不丹等地)正式纳入中国(当时系1206年蒙古孛儿只斤·铁木真建立的蒙古帝国,1271年铁木真之孙、拖雷四子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并于1279年灭南宋,统一中国)版图。

元明时期,统治不丹的帕木竹巴家族多次受到中国中央政府的册封,诸如元代大司徒、明代的灌顶国师及阐化王(五世第悉札巴坚赞为阐化王,自此成为定制)等。

公元17世纪(明清之际),西藏佛教高僧阿旺·纳姆加尔依照西藏“政教合一”的体制,在不丹建立了神权国家,标志着不丹作为一个国家政治实体的正式出现。

18世纪前期(1730-1731年),清政府出兵帮助不丹平定内乱。不丹国内恢复和平后,不丹请求归顺大清(清朝皇帝雍正批准了不丹的请归),并进献贡物。

1736年,不丹第十任国王米旁旺布接受中国(清)中央政府的册封,接受“额尔德尼(蒙古语“珍宝”之意)第巴(国王)”名号,这意味着不丹被正式纳入清王朝的朝贡体系之中。

如今,不丹国旗图案为四足三爪(脚趾)龙( 明清以前,多为三爪龙,且龙爪数量不一。到了清代,五爪龙成为皇帝独享,其他场合及藩属国则多使用三爪或四爪龙形图案),这显示出了中国文化的久远影响。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图-不丹风景

二战结束之后,印度取代了英国在不丹的宗主国身份,于1949年与不丹再次签订了《永久和平友好条约》。规定不丹对外关系受印度“指导”,而指导的结果就是不丹成为中国邻国里唯一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不丹与联合国五常都不建交,在世界上的存在感非常低。

图-不丹风景

印属历史

公元18世纪中期(清乾隆时期),英国人在印度孟加拉地区建立殖民统治,开始了在南亚次大陆上的扩张。不丹的战略地位(经济上可与中国西藏的通商;政治上可以抵御中俄的压力,也是向东亚、中亚乃至北亚进军的桥头堡)很快吸引了英殖民者的注意。

公元18世纪后期(清乾隆后期)起,不丹遭受了不少于两次的英军入侵。1772年,英军的侵不(丹)战争,占领了不丹的部分领土,并成功开辟了前往中国西藏的贸易道路,最后在西藏班禅的干涉下结束。

1864年,不丹( 一方面英殖民者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然完全控制南亚次大陆;另一方面,中国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败局,无力保护藩属国)被迫与英属印度签订了不平等的《辛楚拉条约》。

1907年建立不丹王国。1910年,英不签订《普纳卡条约》(《辛楚拉条约》修订版),其中明确规定不丹需要在对外关系中接受英属印度政府的“指导”。 从此,不丹成为了英属印度的势力范围(脱离清王朝,脱离青藏高原体系),成为英国(印度)被保护国。

二战后,英国人宣布撤出印度。 1947年,印度独立,印度尼赫鲁(总理)政府通过支付补贴(制度源自英属印度,补贴金额最高时约占不丹总收入的90%)和归还土地(德旺吉里地区,不丹商业中转站和军事要塞)等举措安抚了不丹政府,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印度对不丹的控制

1975年,印度吞并锡金(国)后,相对体量更大的尼泊尔,不丹成为印度北进(喜马拉雅山及青藏高原)东出(印度东北及中南半岛)的关键地带,特别是不丹紧挨被称为 “印度软肋”的西里古里走廊,具有很强的军事价值(主要是对华藏南地区的军政部署问题)

1949年8月,不丹同印度签订在殖民时代两部不平等条约基础上起草的《永久和平与友好条约》。其中第二条为“(不丹)同意以印度关于其对外关系的意见为指导”,第六条则规定“(不丹)只有在印度的协助和同意下,不丹才能从印度或通过印度进口武器弹药。”

1961年以来,不丹政府(国王)多次公开表示要保持国家的主权和独立。1969年和1971年,不丹分别加入万国邮政联盟和联合国。1973年和1985年,不丹又分别成为了不结盟运动和南亚区域合作联盟成员。如今,不丹已与50个左右的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更多资料资源,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