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广同会馆和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旧址-广东省乐昌市老坪石街

原标题:广同会馆和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旧址-广东省乐昌市老坪石街

广同会馆和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旧址--广东省乐昌市老坪石街

李灶生(自己改名)

2023年4月23日

广同会馆位于老坪石街和平街,是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旧址。这里有大学校本部 、国书馆、研究院等机构。

1938年4月,国外侵略者进犯广东,广州随之沦陷,中山大学紧急西迁至云南。1940年4月,中山大学在时任校长许崇清的带领下,回迁到粤北乐昌坪石,直到1944年再次迁校。

中山大学在韶关办学4年期间,培养学子近2万人。这段“学术抗战”的历史尽管被清楚地记载于中大校史档案中,过去却因几无实物佐证,而渐渐被人遗忘。

当时国立中山大学刚好迁到坪石,共有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师范学院七个学院。其中农学院是在湖南栗源堡,其余学院都是分布在坪石。工学院是在三星坪村和新村,中间隔着武江。三星坪村的是机械系、电机系,新村的则是土木工程系、化工系、建筑系,共五个系。

当年,中大师生都是从三星坪武江码头上岸,来到坪石继续学业。坪石老街的广同会馆就是国立中山大学的校本部,各学院都分布在围绕坪石几十里的范围之内。

理学院设在坪石塘口村,法学院设在武阳司村,师范学院设在管埠,文学院设在清洞村,工学院设在三星坪村,医学院和研究所设在乐昌县城,农学院设在湖南省宜章县栗源镇……

老坪石街广同会馆坐落在紫气冉冉的坪石盆地腹部,乐昌市坪石镇老坪石街西侧,坐西北朝东南,面向悠悠北去的武江,东靠脉络雄浑的回龙山,环境清雅,景色绚丽。据《乐昌市不可移动文物·广同会馆》载:

重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砖、石、木结构。据资料载,会馆原由总部、门厅、大厅、正房、厢房、回廊、戏楼和天井等部分组成,硬山顶,‘镬耳’山墙,博古脊饰,瓜柱抬梁式梁架,雕刻精美,属于典型岭南‘广府’地区建筑,是一处都市中同乡或同业进行商贸活动,联谊交友的场所。

二十世纪80年代初,会馆失火,仅存门廊、山墙和石碑。二00四年十二月由乐昌市文化局登记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会馆重建,复原为门廊、门厅。面阔三间10·4米,通进深7·89米,通高8·7米,面积82平方米。历任会长为:梁继帮、梁洁生、周贵朝等。

现会馆青石砌多级台阶,2米高基础,红砂石镶2米高墙角,泥塑檐线,墀头砖雕各式藤蔓、神仙境界。青石铺门廊,阔气,两侧青石砌台基,侧精雕瓜瓞、藤蔓等;全青石须弥座础方形檐柱,顶饰财神塑像;两侧月梁精雕扇面等祥瑞图案,垫梁板雕赑屃,斜撑雕才子、财神;两侧木驼墩精雕各神话题材作品。全青石门,门墩精雕祥瑞图案,竹节边;额镶“广同会馆”(光道岁次丙午重建 罗文俊书,两侧雕财神、寿星)匾,配联:“坤殿鼎新坪石北,帝居高拱穗城东。”(上、下分别雕天官、力士)。

内存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重建广同会馆碑记》《裴氏置业碑记》等碑。曾出现“十里长街市井连,夜市千灯照碧云”盛况。会馆选址精妥,造型雄阔,装饰华美,仙气充沛,文韵饱满,为难得的艺术品。

广同会馆大门两边一副石板阳刻黑字行书对联“坤殿鼎新坪石北,帝居高拱穗城东。大门媚额石匾阳刻黑字:“广同会馆”。落款:道光岁次丙午重建,罗文俊书。那石刻行书对联精辟工整的诗意和潇洒俊逸的书法让人惊憾。

经考证,这副对联出自道光壬午(1822)探花罗文俊先生晚年休假在家中时的作品。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罗文俊先生还有晚于此作之后的作品面世。

修复前(2023拍摄的广同会馆。

广同会馆

广同会馆位于坪石老街原和平街62号,与回龙庙隔巷相邻。始建年代失考,大门门额“广同会馆”石刻牌匾题字显示重建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原为中间门厅、天井、两边厢房的多进建筑,硬山顶风火式山墙,气势恢宏。清咸丰年后闲置,抗日战争时期为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驻所,抗战胜利后馆址先后改作火力发电厂、公社碾米厂用途,1982年失火致后进建筑损毁,幸存一进头门前廊。2012年经乐昌市网民政府批准,由乐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乐昌市博物馆实施,在原址抬高地基部分重建复原。

会馆重建复原为一进头门前廊、门厅。面洞三间10.4米,通进深7.89米,通高8.7米,面积82平方米,山墙改为广府风格的镬耳墙。

2023年4月,广同会馆成为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之中山大学研究院纪念园。

国立中山大学

国立中山大学在孙中山先生信导下创办于1924年,原名国立广东大学,首任校长为邹鲁先生。抗战时期,中山大学辗转万里维系教育不堕。广州沧陷后西活罗定 云南澄江 1940年又于烽火中逆行粤北,1945年初再因战事分迁梅县、仁化和连县三地,抗战胜利复员广州。在坪石的5年时光,正是抗战最艰苦的时刻,数千师生为抗日救亡、中华崛起而奋斗。这里激荡着教育兴国、读书救国的壮怀,书写了华南乃至全国教育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

工学院

工学院位于三星坪和对岸的新村。中大迁至坪石,校舍不敷使用,各学院建筑多由建工系主任虞炳烈教授设计主持利用当地建材用最低成本迅速建造校舍1945年坪石沦陷, 建工系卫梓松教授因病不及撤离,坚决不受日军委任,服用过量安眠药以身殉国。化学家罗雄才和机械制图专家徐学解先生1952年参与了华南工学院成立的筹备工作·符罗飞刘英智、金振声、丁纪凌等多位先生将坪石的火种呵护至日后华南理工大学的建筑红楼。

理学院

理学院位于塘口村。 “中国核能之父”卢鹤绂 “中国图灵”胡世华、地层古生物学家杨遵仪,淡水藻类专家黎尚豪、“地洼学之父”陈国达等先生都曾在这里执教,日后成为中科院院士。数学天文系是我国高等院校设置的首个此类专业,培养出我国第一位女天文学家邹仪新迁到塘口后在短期内建成天文台进行教学和观测,岭南近代地理学开山大师吴尚时先生带学生进行野外考察,踏遍粤北山水培养出何大章、钟功甫、曾昭璇等大批地理名家。

农学院

农学院位于宜章栗源堡, 设农学系森林学系、农业化学系蚕染学系、农业经济学系和畜牧兽医学系, 并附设演习稻作试验场等机构。丁颖先生是我国现代稻作科学奠基人 在粤北曾被农民亲切的称为“谷种佬”。中国科学院赵善欢院士,我国近代土壤学先驱邓植仪先生著名植物学家蒋英先生、中国农史学科开拓者梁家勉等先生都曾奋斗在粤坚持农业教育、促进农业生产以支援抗战。他们也是日后华南农业大学的中坚师资力量。

研究院

研究院位于广同会馆。文科研究所注重学术讲演 陈寅恪先生曾冒着战火应邀前来讲学。 农科研究所注重室内研究和野外考察、 标本采集。师范研究所测重全国战时教育方案的研讨及实际抗战教育的实施。 医学研究所克服时艰进行病理学解剖的研究教学工作,为粤湘赣各省医院义务代验临床病理组织物促进了我国南方医疗事业的进步。研究院各所下设学部,附设研究室、实验室、陈列室等,抗战时期为各学术领域培养出众多优秀研究生。

师范学院

师范学院位于管牌, 并设附压中学。师范学院兼办社会教育,并肩负辅导广东中等教育的使命,筹办初中教员进修班,巡回辅导粤北各中学, 并创办《中等教育》 《中师季刊》等专业学术刊物。学院读书气氛浓厚,并因穆木天、彭慧许幸之、刘仑等左翼诗人、艺术家的教导、诗歌、戏剧、音乐、木刻等文艺活动尤为活跃。马思聪先生在此创作了《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他的音乐会、中师剧团的话剧演出都为粤北精神生活留下了精彩的一页。

法学院

法学院初设武阳司,后迁车田坝。武阳司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高校中传讲的早期阵地。王亚南是《资本论》翻译运月 《资本论》的基本观点主讲中国经济问题。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达先生执教于社会学系,长期工作于爱国统一战线的梅龚彬先生执教于经济学系,他们都注重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中国实际,深受学生欢迎。众多爱国民主党派先驱和领导人如雷荣珂、丘琳、陶大镛、章振乾、涂西畴等先生都曾在粤北的法学院执教和学习。

医学院

医学院为方便学生实习和服务社会 选址于乐昌县城借庙宇会馆和民房稍加修茸改建为院舍,并于1943年落成一座新的附属医院分设内科、外科、小儿科、产妇科等科室。1942年奥北霍乱流行医学院组织学生参乐昌工作队 购进大批伤寒霍乱预防针,免费为乐昌民众接种。1944年还为当地儿童检查身体免费种痘。我国病理学奠基人之一梁伯强先生、实验肿瘤学创始人之一杨简先生,在抗战艰苦时期仍坚持病理学解剖研究、教学工作。

文学院

文学院初设于乳源(现在乐昌)青洞村,后迁至坪石铁山岭,租用粤汉铁路局建筑进一步

扩充校舍,松林遍植、环境优美。学院设中国文学系、外国国语言文学系、哲学系和历史系,名师云集。 “百科全书式学者”朱谦之、岭南词宗詹安泰、民俗学之父钟敬文 美学家马采、哲学史家容肇祖等先生均曾在这里执教文学院学生方健鹏,笔名芜军,在这里创办了富有影响力的“诗站””.发表新诗宣传救亡。在中大文学院的推动下,坪石还诞生了中华文化学院。

坪石老街

坪石老街地处湘粤交界,依傍武江,临西京古道 白古便是南北通衢的要冲,也曾是繁荣一时的商埠。抗战时期,国立中山大学等高、 中等学府内迁,为这里重新注入生机。 老街有大学校本部 、国书馆、研究院等机构。 是战时学园的中枢,商铺林立,朝气蓬勃的学生与文质气派的先生熙来攘往。数十年已过,坪石旧貌逐渐埋没于现代建设的进程,保护和利用抗战时期办学旧址,供今人追溯那段可歌的历史,也期使坪石再次焕发时代的光彩。

国立中山大学迁到坪石办学的分布图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