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5·18丨王进先:探秘史前生命魅力 感受博物馆的力量

(来源:青海省博物馆)

原标题:5·18丨王进先:探秘史前生命魅力 感受博物馆的力量

全国有这么多博物馆,青海是怎样发挥自身特色,展示历史文化的?

青海省博物馆构建了以“青海历史文物展”为核心的“1+3”展览体系。

青海省博物馆构建了以“青海历史文物展”为核心的“1+3”展览体系,以青海历史发展为主线,通过以物叙史,物史结合,全方位展示底蕴深厚的青海历史。

我们在每个部分单列各历史时期丝绸之路青海道,诠释“路之冲”的青海在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中对促进中西方物质文化交流、中原与边疆之间的联系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纽带作用,再现了古代青海境内的羌中道、吐谷浑道、唐蕃古道、青唐道、茶马古道的交通功能与历史风采, 重点突出青海在“一带一路”中“过去有地位,现在有成就,未来有前景”的重要地位。

青海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都有哪些?

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舞蹈纹彩陶盆和彩陶靴。

2021年11月29日,青海省博物馆“青海历史文物展”“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青海考古成果展”“百年青海革命文物目录展”主题展览开展。从宗日遗址到2018血渭一号墓,从描绘连臂踏歌场景的青海舞蹈纹彩陶盆到再现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金器,2405件(套)文物讲述青海故事。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舞蹈纹彩陶盆和彩陶靴。

1995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发掘了宗日遗址。宗日遗址是迄今为止在黄河上游地区发掘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的一处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距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是青海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鞋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进步,鞋究竟源于何时?最古老的鞋子又是怎样的?1989年,青海省海东市乐都柳湾墓地出土的一只彩陶靴容器,将所能确凿考证的鞋的历史推衍至三千年前。青海省博物馆镇馆之宝彩陶靴,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最成熟的靴子造型文物。靴型彩陶器虽是一件陶艺品,但它更真实地体现了远古时代皮靴的全貌和特征。

青海省博物馆如何发挥自身职能,助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策划推出了“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

在“1+3”展览体系中结合丰富多彩、民族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策划推出了“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

青海省博物馆顺应文旅融合战略,助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以河湟神韵、民族风情、文化生态保护区为框架,辅以青海古建风情、地区代表性自然风景等,力求达到“看非遗 游青海”的展览效果,让文化旅游“靓”起来、文旅品牌“响”起来、文创资源“活”起来,增强青海非遗的生命力和传承活力。

假如文物“会说话”,青海省博物馆会利用怎样的现代科技手段丰富内容,让文物开口“讲话”?

“数字技术服务于文旅融合,青海省博物馆让原本‘沉睡’的文物‘活’起来。”

青海省博物馆5G数字体验区依托《丝路山水图》,以山、水、路为视角,让馆藏文物还原至历史故事,让观众置身历史场景,看到文物本来的用途与面貌,呈现青海民族交流融合的历史。同时,通过动画复原展示青海先民在河湟地区生活场景,让观众一览青海曾经的贸易盛况。

青海省博物馆还利用三维建模、AR(增强现实)技术、动画场景还原等形式,打造沉浸式5G全息体验区和“历史传送门”体验区,通过动画复原展示青海先民在河湟地区生活场景,将历史文物“复活”在日常生活中。

“历史传送门”沉浸式体验通过373件(套)文物精品,展示青海因重要的地理位置而蕴含的文化特征,运用场景漫游与自动浏览丰富观展体验,让观众感受那些原本“去不了”的地方,体验那些本来“看不到”的展览。通过高科技看青海古路之变迁,展现数字化保护成果,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历史,理解文化内涵。

昔日稍显“高冷”的博物馆,如何成为一所“大学校”,如何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新技术、新手段、新创意运用,吸引着人们重新认识中华文明的灿烂。

科技、新潮、时尚……如今的博物馆,早已摆脱传统的印象。新技术、新手段、新创意运用,吸引着人们重新认识中华文明的灿烂。

在青海省博物馆“1+3”主题展览中,“百年青海革命文物目录展”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社会正能量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自开展以来,接待省内各级党组织,丰富党史学习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未来,青海省博物馆将发挥文物资源禀赋,形成“博物馆游”,以“沿黄游”“红色游”“生态游”,特别是集结全青海“非遗”“古民居”“古村落”“古遗址”“古建筑”等积极实施研学活动,使博物馆成为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校”。

持续做好文物的收藏、保护、研究、阐释,深入挖掘文物价值,注重发挥博物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红色文化基因的重要功能。不断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增加陈列展览数量,让文物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让观众和博物馆“连接”起来,让他们成为博物馆的常客。同时充分借助科技力量,在5G、VR、AI、视频直播、云展览等领域加大探索,让文物“活”起来。

转载自新华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