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凉山彝家》|内外兼修的民族志典范

原标题:《凉山彝家》|内外兼修的民族志典范

《凉山夷家》

凉山夷家

林耀华 著

定价:¥58.00

出版时间:20234

ISBN978-7-100-21547-3

1943 年,林耀华先生深入大小凉山进行社会考察,由此揭开了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对彝族社会的学术研究,林先生以人类学家的视角精辟地提出了“家支”“奴隶制”“冤家”等为特征的传统彝族社会结构与秩序,对后来的彝族社会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后,林先生又二上凉山、三上凉山,对凉山彝族的研究持续了半个多世纪。80 年后,这本《凉山彝家》已成为民族志研究的经典之作,我们依然能够从书中生动的书写和趣味盎然的田野经历中,领略当初的社会状况,反思变迁之中的凉山彝家。

——编辑推荐

之所以说《凉山彝家》是一本内外兼修的民族志,既基于《凉山彝家》的文本结构,也基于其文论。作为附录的“川边考察纪行”是《凉山彝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交代了《凉山彝家》考察团的冒险经历,也交代了民族志的研究方法,笔者建议读者先阅读“川边考察纪行”再回头阅读正文,因为我们可以跟随林耀华先生的视角再次阅历凉山。《凉山彝家》是人类学家眼里的标准民族志。民族志是人类学家基于田野调查完成的一种文本,一般被认为与作者个人的探险经历有关,民族志因此具有一定的英雄主义色彩。“川边考察纪行”记录了整个考察团的言行举止,雷波县城里恪尽职守的官员,性格气质各异的保头,敬职敬责的翻译,与死神擦肩而过的背子,渴望自由的汉娃等人物形象已成为《凉山彝家》的底色与品质,我们由此体验到一段活生生的异域风情,它既在林耀华先生的生活在内也在其外。通过这些人物所塑造出来的画面将文化的内与外、价值的内与外、族群的内与外、阶级的内与外、凉山的内与外乃至国家的内与外都通过文本的结构得以表达,我们从附录看到了故事与事件之“动”,从正文看到了文本与结构之“静”,《凉山彝家》由此成为一本内外兼修的经典民族志。

《凉山彝家》处处留有林耀华先生的反思,他既尊重自己的研究对象,也同情他们的遭遇,这是一种境界很高的人文关怀,而这种关怀一直都是林耀华先生所有作品的气质。林耀华先生将考察团里的人物的故事和视角融入《凉山彝家》的文本里,比如他就用在雷波县城雇来的翻译王举嵩先生的经历来呈现汉娃如何被解救的情况,生动呈现其中的人情世故与交往。此种将合作者情感与视角融入文本叙事的品质与风格充分体现了《凉山彝家》成书的集体属性,林耀华先生并不避讳将合作者乃至自己的情感融入写作,此叙事方式远远超出同时代的许多民族志作品而具有某种超前性,提前思考、探索和实践了半个世纪以后才风行学术界的所谓“实验民族志”,而《凉山彝家》恰恰就是因为尊重访谈对象和合作者的视角而凸显了民族志作品的集体属性,使其成为不断被不同时代阅读的经典。

林耀华先生于1975 年、1984 年先后两次再入凉山考察,与第一次一起称为“三上凉山”。1984 年,林先生带着自己的几位研究生再次回访了当年保他入凉山的里区打吉和里区老穆的后人,当林耀华先生拿出40 年前拍的老照片让村民们目睹早已过世的里区打吉的风采时,打吉的儿子激动地用彝语称呼林耀华先生“父亲”,此情此景感染了在场的所有人,林先生及其学生们都流出了激动的泪水。林先生在后来的学术自述中写道,“40 年前,我已曾多次见过汉族青年的眼泪,那是被掳进凉山的奴娃悲伤怨恨之泪。今天彝汉两家的眼泪流到一起,涌出的却是一片民族团结之情”(林耀华:《林耀华学述》,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87 页)。林先生一直以赤子之心热爱着凉山,挂念着凉山,他见证了彝汉隔阂与民族团结的不同历史,凉山由此成为他最牵挂的心灵家园。2002 12 月,林耀华先生的家人尊重林先生的遗愿,将先生毕生积攒下来的10 万巨款捐献给凉山大学,设立“林耀华教授彝族大学生奖学基金”,继续为凉山的教育和发展作出永不谢幕的贡献。笔者有幸以林先生再传弟子的身份参与该捐赠仪式,其间获得的温暖和幸福感至今驻留在笔者的日常生活之中,此刻,笔者愿意以写这篇导读的契机将这些温暖和幸福传递给读者们,希望大家能在民族大团结的集体情感中获得更多的幸福与安康。

(节选自本书附录中嘉日姆几撰写的导读)

作者简介

林耀华(1910 2000 ),中国现当代著名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民族教育家。1935 年在北平燕京大学获硕士学位,1940 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评议组成员、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代表作有《金翼》《凉山彝家》等。

内容简介

本书是我国著名民族学家、人类学家林耀华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我国早期人类学民族志的代表作,也是凉山彝族研究的经典作品。本书是作者1943 年对凉山彝族社会进行三个月实地考察后的田野考察报告,并于1947 年以《凉山夷家》之名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1961 年出版英译本。书中分专项描述了彝族社会的地理历史、亲属关系、经济状况、社会组织及信仰仪式等方面的情况,梳理了彝族的社会结构与诸文化现象,并采用比较视角做了分析论述。本书还增补了林耀华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对凉山彝家进行后续考察写的两篇文章《凉山彝族今昔》和《三上凉山》。书后附有导读文章和林耀华先生学术年表。自本书写作之始,林耀华先生对于凉山彝族的研究持续了半个多世纪,提出了以家支和奴隶制为核心的传统凉山彝族社会结构,并持续关注新中国成立后其社会发展和转型,见证了凉山彝族地区的社会变迁和喜人变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世界学术界所重视。

凉山彝家

第一章 区域

第二章 氏族

第三章 亲属

第四章 家族

第五章 婚姻

第六章 经济

第七章 阶级

第八章 冤家

第九章 巫术

附录一 亲属名词

附录二 㑩㑩考察纪行

索引

附录

凉山彝族今昔

三上凉山――探索凉山彝族现代化中的新课题及展望

林耀华先生学术年表林宗锦

《凉山彝家》:内外兼修的民族志典范嘉日姆几

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开通视频号啦!

关注更多精彩视频!

小红书

微信视频号

哔哩哔哩

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下设哲社、文史、政法和经管四个编辑室及威科项目组,主要承担文史哲及社会科学领域学术著作的编辑出版工作。出版物包括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中华当代学术辑要》、“大师文集”等为代表的多种学术译介和学术原创著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