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江苏灌云人张弓:与朱自清偶遇的历史真相

原标题:江苏灌云人张弓:与朱自清偶遇的历史真相

解析《朱自清纪念馆在其故里连云港揭牌》中的“张弓记述”

——兼批“朱自清生于今天之海州区”说(2)

江苏 苗蔚林

《朱自清纪念馆在其故里连云港揭牌》一文(以下简称“帖文”)中,提及有关语言学家张弓(1899—1983)在1941年与朱自清偶有交集的一个记述。帖文引用的时候,将事情经过做了改动,把张弓记述的偶遇朱自清,改成了朱自清偶遇张弓。偶遇情景描述也没有忠于原著,而是根据证明“朱自清出生在今天之海州区”需要做了违背史实的修改。

一、帖文与张弓先生原著的差异分析

帖文段落图片:

我们再来看看张弓先生的原始记述:

“穷愁中得见民族英雄朱自清教授,受到很大教育。我是在一次北平文学史研究会上认识了散文作家、个人民主主义者朱自清的。会间,他告诉我他世以盐商为业,并说他原籍是扬州,实际生长在连云港板浦,他为人平易和蔼,与我畅叙乡情。我当时看他病弱,问他身体情况,他说身患胃溃疡重病。”(张弓:《自传》,载《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第三辑)》)

【分析】帖文引用中有哪些问题?

1. 相遇的会议被改成了“全国汉语学术会议”。说明帖文作者并未阅读过原著,可能只是道听途说,以张弓的“修辞学家”学术身份猜测是一次汉语学术会议。

2.张弓的原著,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海州”字样。因为张弓是灌云县人。打个比方:去灌云县某乡镇,找一个土生土长的当地老人,问问他是海州人,还是灌云人,他能说自己是海州人么?难道能因为历史上的灌云曾经属于海州直隶州,就说那个老人是海州人?如果这个逻辑成立,那今天的新沂、沭阳、涟水及连云港市所有县区都是海州人。

3.板浦,2009年之前一直属于灌云县,所以张弓才会和他所说的“生长在连云港板浦”的“灌云人”朱自清攀上老乡。一件发生在灌云人身上的事情,帖文硬生生地三次加入“海州”字样,使之成为“今天海州区的老乡故事”。这样编,有几个意思?

4.张弓,一个土生土长的灌云人。帖文却用了一个很新奇说法“海州南出生”。想请研究连云港地区文史的专家们回答一下:“海州南”是何地?帖文为何避讳说“灌云”?

笔者在《“朱自清纪念馆在其故里连云港揭牌”一文之勘误(1)》中对“海州”的内涵做了一些解释,其实,帖文作者在引用“张弓记述”的时候,仍然是偷换概念:用“晚清海州之南”的字面,表达“今天之海州”的意思。

众所周知,灌云县,清末民初曾被称为“海州东南乡”(“海灌分治”,可查有关文献,本文不再展开),这可能是帖文所说“海州南”的来源。但这个“海州”是海州直隶州,此处的“海州南”应是海州直隶州东南部,绝不是指今天之海州区的东南。但是,不论帖文作者想说的是哪个“海州南”,其目的都是想让朱自清和今天的海州区扯上关系:张弓,就是生在海州的南面,这样,与朱自清叙旧乡情,那就是海州感情,以来证实朱自清是出生于今天之海州。之所以帖文中不惜改动“张弓记述”的原文、且只字不提“张弓出生于灌云”的史实,不过是为了圆“朱自清出生于今天之海州区”的谎言罢了。

4.帖文中还说:“朱自清听其语音和父辈的语音相似,一问知其是海州人,便兴奋地说:‘我也是海州人,咱们是老乡啊!’”张弓先生的原著记述中根本没有这样的文字。纯属捏造!帖文作者或者可以辩称:我也没有直接引用张弓的原文。那问题来了:张、朱两人在一起的描述引自何方?这篇帖文不是传奇故事小说,而是一篇新闻题材的文章,莫不是新闻也允许虚构?这些瞎编的东西,不过是想加深读者的“海州”印象,圆“朱自清出生于今天之海州区”的谎言而已。

用多个谎言去证明第一个谎言,可谓用心良苦!!

二、张弓先生的原著解读

(一)相遇背景

张弓,与朱自清是同时代的人,是一个有一定名气的语言学专家,谈不上是社会公众名人。但朱自清不同,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已有广泛影响,在张弓教授眼里,朱自清是“民族英雄”,终于“得见”。

(二)张弓提供的朱自清生长于板浦的文字,属于“孤证”

张弓与朱自清是陌生人,其聊天的内容不过是泛泛而谈,四十年(1980年)后再做回忆,其细节信息的真实性和表意的准确性需要进研究证实。

1.张弓记述:朱自清说自己的“原籍是扬州”,不可信。因为朱自清一再强调“浙江绍兴是我的祖籍或原籍,我从进小学就填这个籍贯,一直到现在。”

2.张弓记述:朱自清说自己“世以盐商为业”,亦不可信。“世以盐商为业”的字基本面意思是“世代以做盐的买卖生意为生计”。通览朱自清及其家人的各类著述、回忆文字等确凿可信的文献资料,均无朱自清家族做盐买卖生意的记载。朱自清的父亲做过管理盐务的政府官员,但这种身份不能说是“世以盐商为业”。至于从朱自清高祖以来做什么营生,只有一些散见的传说,比如,做师爷一说流传较广。

3.张弓记述:朱自清“实际生长在连云港板浦”,后来被一些人作为朱自清出生于板浦镇的根据。但现有的文献资料,不论是朱自清自己的记述,还是家人、朋友的追记,没有一处记录与板浦镇有关。也就是说,张弓的记述没有任何佐证,只是一个“孤证”。从逻辑学、考据学的角度看,这个记述应当属于“孤证不立”的范畴,没有旁证资料支撑,不宜得出结论。当然,虽是“孤证”,但作为一种说法,可以作为研究线索,毕竟张弓先生回忆与朱自清的偶遇,从常识上看,应当是确有其事。另外,仅就字面说,“生长在连云港板浦”与“生在连云港板浦”含义也截然不同,本文不再细述。

(三)再看帖文两个细节问题

1.解读张弓原著后,我们再来看帖文《朱自清纪念馆在其故里连云港揭牌》中说的“朱则余成年后娶妻吴氏,先是在海州板浦定居。”——亦为杜撰之词。

帖文引用张弓的说法,有为朱则余定居板浦作证的意味。张弓的“孤证”尚需研究,就谈不上朱则余定居板浦的说法。退一步说,就算朱氏家族有人定居板浦,究竟是朱子擎,还是朱则余?未经考证,就言之凿凿说朱则余“先是在海州板浦定居”,完全是无稽之谈。

2. 我们假定张弓所说“朱自清生长于连云港板浦”属实,假定朱自清确实有“一问知其是海州人……我也是海州人”的言辞。那么,朱自清1941年所说的海州也只是“民国海州”,今天的研究者如何能推出张、朱两人说的“海州”就是今天之海州区的辖区呢?

最后,补充一点:张弓不可能说自己是海州人,他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灌云人。今天的研究者,不能因为要把朱自清说成是今天海州的人,也把与朱自清攀过老乡的灌云人也说成是海州人。

【小结】社会科学的研究,“假设”可以大胆,更重要的是,求证要小心、严谨,不能主观臆想地进行按图索骥的所谓研究。

【参考文献】

1.《朱自清散文精选·我是扬州人》(天津教育出版社)

2.《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第三辑)·张弓:自传》

3.有关“海灌分治”,见《连云港市海州区志(1986—2005)》(方志出版社)第50页

(本文作者系“连云港区域文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本文禁止转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