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晋文公,火烧绵山,寒食节来历,我说这三者毫无关系,你会信吗?

晋文公,火烧绵山,寒食节来历,我说这三者毫无关系,你会信吗?

寒食禁火,古代的确有这样的风俗。唐诗就有“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之句。但是寒食的来历有三种说法,有说是起于周朝祭祀大火星的一种仪式。有说是源于换火的过程:要先把旧火熄灭,再点燃新的火种,因为火也是有生命的,新火旧火不能同时存出现。而源于介子推推被火烧死这种说法,势必跟火烧绵山联系起来。

火烧绵山的事情不见于任何典籍。《史记》记载了介子推和晋文公的故事。介子推的确是跟着晋文公流亡的随从,也的确品德高尚,甚至到了曲高和寡的程度。

晋文公重耳在三千秦士的护送下回国。走到秦晋边境的黄河时,重耳的舅舅、跟着他流亡十九年的咎犯,突然提出告辞。重耳为了挽留,投璧于河,立誓“若反国,所不与子犯共者,河伯视之!”如果我返回后不与咎犯共享富贵,就让河神来惩罚我!

客观来看,这时晋文公虽然赢得了秦国的支持,也受到“晋人多附焉”的拥戴,但国内晋怀公圉还是国君,边境还有晋怀公派来抵御秦兵的军队——其实“皆阴知公子重耳入也”,晋军实际也是在对付重耳。

这种形势,可说是“前途大好,困难不少”。如果秦晋两军开战,不管哪边失败,都是重耳的损失。兵不血刃、人心归附,才是最好的结局。

所以,咎犯的告辞、重耳的挽留,就是一场政治作秀,以此来昭告全国,重耳将既往不咎、普施恩泽。这对争取民心,当然是有帮助的。

——可是,天真的介子推,好像看不懂这场表演。他嘲笑咎犯:“重耳公子的成功,是上天的庇估。你却当成自己的功劳,以此来邀赏,真是可耻!我不屑于与你同列!”

毫无疑问,介子推的想法,其实是非常高尚的。但,你不能要求大家都像你一样高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用“共富贵”来争取最广泛的群众基础,远比高尚品质更有吸引力。咎犯未必是在替自己争功。他是重耳的亲舅舅,在重耳流亡十九年之前很久,就是忠诚的部属了。他有必要着急争功吗?他更像是“千金买马骨”里的马骨,作为一个表率,来吸引人才、争取民心。而介子推看不懂他的用心,只能说,他的政治情商有点儿低。

回国之后,重耳继位,很快稳定了局面,开始遵守承诺,封赏功臣。封赏工作还没有做完,又发生了紧急情况:周天子的弟弟发动政变,天子向这时的晋公重耳求援。

春秋时期,是“尊王攘夷”的时代,帮助周天子能赢得政治上的地位。重耳愿意帮助天子平叛。可是国内初定,又担心再生他变。这千头万绪之下,晋文公就中断了对“从亡者”和“功臣”的封赏,先去平叛了。

介子推没受到封赏,也不去抱怨,而是抱定了“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的念头,认为其他人、也包括自己在内,根本不算有功。接受重耳的封赏,在介子推看来,就是“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了。于是,高尚的介子推,骄傲地带着老母亲归隐,再也没跟晋文公见过面。

介子推走了,却自然有人看不下去。他的“从者”在宫门上留言:“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用这样隐晦的语言,替主人鸣不平。

重耳出门时看到了,马上明白过来:“这是在说介子推啊。我正忙着王室的事情,还没来得及表彰他的功劳。”派人去征召介子推,已经走了;又去查他到了哪里,原来是去了绵山。

于是晋文公把整个绵山(《史记》中写作“绵上山”),都分封给了介子推,改名为介山,宣布“以记吾过,且旌善人”。

在《史记》的记载里,没有介子推割肉奉君、晋文公火烧绵山这样血腥残酷的情节。只是一个有点迂腐、十分高尚的人,功成身退的故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