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北朝霸府,大唐北都,五代龙城,诸多荣耀尽在此城|文史宴

原标题:北朝霸府,大唐北都,五代龙城,诸多荣耀尽在此城|文史宴

文/飘雪吟联

太原接近华夏圈和北族圈的交界处,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检验北族势力对中原影响强弱的晴雨表。北族对中原王朝影响较大时,太原就全面兴盛;反过来就衰落。每当太原盛时,多是允文允武,经济发达,宗教大兴的名城雄镇。名城巡礼征文目前投稿不多,您投稿的话很有可能获奖哦!

请输入标题 bcdef

文史宴“名城巡礼”征文大奖赛,诚邀各位读者参加!

名城巡礼

各省市的朋友们加油,河南的朋友们相当给力啊:

直辖市:天津

黑龙江:哈尔滨

陕西:西安

河北: 邯郸

河南:洛阳 邓州 滑县

安徽:歙县

湖北:宜昌

湖南:长沙

江西:上饶

太原,古称晋、大卤、大夏、大原、夏墟、晋阳、并州,别称龙城,其坐落于晋中盆地北端,左阻太行,右襟吕梁,汾河、晋水从中穿过。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在今天的太原市南郊的古城营村肇始了太原城,从此太原开始了其长达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太原”的名称很早出现于历史史籍,《诗经·小雅:弓月》有“薄伐俨狁,至于太原”,不过这里的太原指的是甘肃、陕西交界拥有大片平整土地的俨狁活动区域,并不是现在的山西省太原市。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太原”一词在早期并不是指代现在山西省省会的专有名词,而是一个普通名词。而太原作为一个专属名词已经是春秋后期的事情了。

太原从炎黄时代起就处于中华文明核心区域的半径范围之内,其北达燕京、南控洛汴,西进长安,和中华文明的核心政治区域互为表里,相互依托,历史上多次演绎着借道太原乃至山西问鼎中原的画面。

太原地处山西高原中心,雄关环绕,表里山河,不失为兵家必争之地,塑造了太原豪放、尚武、忠诚的传统;另一方面,太原地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接地带,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传统在这里激荡、碰撞、交融,塑造了太原兼收并蓄、包罗万象的品质。

尧舜禹的前驱

1

任何文明和民族的早期历史都是神话史,无论这些神话史多么的光怪陆离还是荒诞不经,都或多或少地反映着早期先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风貌。

太原所在的黄河中游汾河谷地拥有丰富的石器遗迹资源,无论是五十多万年前位于如今汾河右岸黄土地上的土堂旧石器时代遗址还是新石器时代的义井遗存,都勾勒出了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以前,太原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孕育出大批和中原文明一脉相承却又独立发展的文化画卷。

太原的早期历史必然绕不开台骀。台骀是最早开拓太原的先贤,也是华夏治水第一人。《左传》记载

昔,金天氏有裔子,曰眛,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沈、姒、蓐、黄,实守其祀。今晋主汾而灭之矣。由是观之,则台骀,汾神也。

台骀在颛顼时代是治水官员。颛顼时代,汾河泛滥,洪水滔天,台骀辗转多地,疏通水道,治理汾河,最终成功的降服了水魔,享受嘉奖,造福人民,并得到多国的祭祀。

山西的河神台骀

传说台骀为报父仇,与黑龙搏斗,治理汾河,打开汾河水道,使原来南北流向,由于中条山隆起而淤积多年的汾河而一举向西流入黄河,空出广大的汾河谷地,为以后的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以及汾河流域成为一大片安居乐业的土地奠定了基础。

就像晋祠台骀庙的对联赞颂道:“统系出金天,障泽惟勤,三晋人民歌圣德;谨猷在汾地,安澜普庆,一方保障赖神功。”

桐叶封弟与赵氏根本

2

太原的早期历史离不开晋祠,晋祠的历史离不开唐叔虞。

历史上一直对唐叔虞的出生、桐叶封弟的真实性以及唐地在哪里都存在着争议。但按古籍记载,古唐国有位于太原一说,其时太原戎狄环伺,民族矛盾尖锐,先夏、先商遗民众多,唐叔虞年纪轻轻就不缺乏政治魄力和政治手段,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执行“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方法,以夏戎之政治夏戎之地:以夏戎之法理夏戎之民,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今天太原市清徐县有一座狐突庙,祭祀着狐毛、狐偃的父亲狐突。

狐突作为世子申生的老师,尽忠职守,在骊姬之乱中坚决不与骊姬合作。晋怀公继位之后,面对晋怀公给出的“死亡”还是要求追随重耳的两个儿子回国的选择题中,狐突慷慨激昂“子之能仕,父教之忠,古之制也。策名委质,贰乃辟也。今臣之子,名在重耳,有年数矣。若又召之,教之贰也。父教子贰,何以事君?刑之不滥,君之明也,臣之愿也。淫刑以逞,谁则无罪?臣闻命矣。”

虽然狐突最终被晋怀公所杀,但是狐突“教子不二”、“忠臣不事二主”、舍身为忠的故事可以说是太原乃至整个山西忠诚文化的滥觞。

公元前497年,赵简子的两位家臣董安于和尹铎在今天的太原市汾河西岸古城营村建成晋阳城。当时晋阳位于晋国的北端,毗邻戎狄。但是赵简子敏锐的发现这片沃土远离晋南侯马、新绛等六卿你争我夺的热点,空间较大,地位重要,物产、经济等条件良好,为以后的争霸可以建立一个可靠的后方。

董安于建设的晋阳城,面积十多平方公里。呈正方形,高四丈,周回四里,版筑夯土制成。董安于在建设晋阳城之初就为未来的军事战争进行了积极的准备,“公宫之垣皆以荻蒿楛楚墙之”、“公宫令舍之堂,皆以炼铜为柱质”。荻、蒿、铜乍看起来是为了美观,但是战争时期都可以作为箭杆和箭头。

董安于病死之后,尹铎继任晋阳宰。尹铎在上任之初就向赵简子请示是向太原收重税聚敛财富,还是轻徭薄赋将其打造成赵家一个可靠的基地。赵简子明智的选择了后者。固若金汤的城池、充分的战略物资储备且又民心无二为晋阳之战赵襄子的晋阳之战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执掌晋国大权的智氏胁迫韩魏两家进攻赵氏时,三年的晋阳之战,打得晋阳城“城不浸者三版”,期间赵襄子几乎动摇,多亏张孟谈的坚定信心和积极外交,联合魏、韩反攻智伯。晋阳之战的结束具有一个标志意义,意味着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战国时代来临,那种谦谦君子的春秋时代结束。

晋阳之战,赵国奠基

赵襄子灭智伯之后,豫让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

我们首先感叹于豫让为刺杀而自残的行为,更为豫让那种忠诚,为信仰而死的国士之论而感动。也许现代人会说豫让可以像姜维一样假意委身于赵,然后伺机刺杀。但是对于豫让这样的忠勇之士,委身于赵本身就是对自己的信仰的污蔑,而那种“你懂我,我愿意为你而死”的知己精神恰恰是支持豫让的精神支柱,义不事赵也是对那些存有二臣心理的人的最好的反击。至今在太原市赤桥村仍然有一座豫让桥,是那座豫让躲于下面准备刺杀赵襄子的桥。

现在想起来晋阳之战的胜利并不是没有缘由的。赵简子、赵襄子两代人铸刑鼎、开军功爵的滥觞、重视人才、谋害旧有势力代表窦犨等措施为赵氏由臣变君奠定了基础,史称“简襄之烈”。

1988年,赵简子的墓地被发现,全套的车马坑和各种精美的玉器、青铜器、货币也显示着作为赵国早期都城晋阳的繁华与宏伟。另外,被赵简子杀死的窦犨之祠堂周围的红叶号称“崛围红叶”,这是晋阳八景之一,在这里曾经居住着著名的思想家、医学家傅山先生。

从大汉边郡到北朝霸府

3

秦庄襄王二年到三年,秦将蒙骜攻下晋阳、狼孟、榆次等地,秦国在此设立太原郡。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太原郡也是三十六郡之一。

根据《史记正义》记载,太原郡下辖六县,三十七城,“上党以北皆太原地。”秦朝太原郡的管辖范围大约是今天的山西中部,太原市全境,晋中市大部,忻州市一部,吕梁市一部,阳泉市一部。

晋阳作为赵国最早的国都和重要的手工业、商贸、边境城市,同时处于《史记》作者司马迁所描述的农耕游牧交接线边缘,战略地位重要,自然而然的成为太原郡的首府。将近两千三百年来,虽然太原的行政区划变化不一,但是作为一级行政机构的名称却从未发生大的变化,在中国历史上也算比较少见。

太原历史上一大特产,尤其是宋朝以前一大特产就是盛产“皇帝”,这也是太原别称龙城的来历。其中第一位皇帝就是汉文帝。

汉文帝在位期间轻徭薄赋,清静无为,创造了帝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继位之后,汉文帝也四次巡视太原,接见耆旧。而且比较起来自己儿子的刻薄寡恩,忘恩负义,汉文帝的口碑算是比较好的。

传说在太原期间,汉文帝喜爱到今天太原市清徐县马鸣山一带游猎牧马,这些都在《清源县志》有所记载。

元封五年,汉武帝在东临太行,西界大河,南下河内,北薄大漠设立了并州刺史部,而并州刺史部的首府设立在太原郡晋阳县,从此太原又有了另外一个名称并州,直到今天太原的简称也是并(这个字念一声,不是四声)。

两汉期间,太原地处边地,匈奴内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不断激荡,产生了华风为主,沾染胡风,多元杂处的地域特征。赛马、忠孝、体育、尚武之风盛行。这期间匈奴不断内迁、封建化改变着太原乃至整个山西的地域特色人文特征。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匈奴、鲜卑、羯、氐、羌,风起云涌,和祖逖一起因闻鸡起舞而闻名的官宦之后刘琨于光熙元年九月出任并州刺史,加振威将军,领护匈奴中郎将,率领人马从汉国手中夺回晋阳。

当是时,整个并州户不满两万,“荆棘成林,豺狼当道”,满目疮痍。在刘渊、刘聪、石勒虎视眈眈之下,刘琨的晋阳似一叶扁舟孤独的游荡在少数民族势力范围之中。刘琨安抚百姓,和谐拓跋,多次打败少数民族的进攻,在无援兵、有强敌的恶劣环境下,忠诚坚守孤城十年。

刘琨月夜吹胡笳退敌

时光飞逝,进入南北朝之后,太原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

北魏末年,鲜卑化的汉人高欢脱颖而出。他在和尔朱氏的战争中,逐渐意识到太原乃至山西的形胜,西可至关中平原,南可威胁洛阳,东出太行八径就是一马平川的燕赵大地,进可以图天下,退可以据山河自保,因此“以晋阳四塞,乃建大丞相而定居焉。”

高欢的政治中心虽然在邺城,但是其本人常年居住在晋阳,其子经常往来于邺城和太原之间听从高欢的指示。北魏、东魏军国大事,皆由高欢出,而且高欢多次从晋阳出兵和西魏大战于孟津等地。

从北魏末年一直到北齐灭亡,太原被称为“霸府”、“别都”,兵精粮足,将星璀璨,实力不亚于邺城。北齐末年,北周从平阳直逼晋阳,齐后主不战而逃,晋阳男女推高延宗为帝,拒绝投降,甚至高延宗被俘虏之后,晋阳仍有妇孺袭击周军,显示出太原尚武和忠诚的品质。

凡文武之道,必相济之。北朝赋予太原的不仅是尚武、忠诚,也为太原的雕塑、宗教、建筑增添了浓墨重彩的文化色彩。

北朝皇帝大多信佛,在今天的太原西南天龙山开凿石窟,这些石窟从北魏开始一直到隋唐结束,现存石窟造像一千五百多尊,壁画、藻井一千一百余幅,这些石窟造像大都反应出元魏到隋唐的佛教造像特点,是佛教造像逐渐中国化、本地化过渡的重要艺术物证。

除了石窟,北朝还建造了天龙寺、开化寺、龙山大佛、蒙山大佛等宗教建筑。其中蒙山大佛、龙山大佛的高度不亚于乐山大佛,而建造时间却早了很多。《北史》记载蒙山大佛“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

中国美术史必然无法绕开北齐,而这原因是北齐的娄睿墓。 娄睿墓虽然多次被盗,但是其墓室内精美的壁画完整的保留下来。“鞍马游骑”,“军乐仪仗”、“门卫仪仗”、“禄爵显赫”,一幅幅有着西域民族文化和佛教艺术的壁画显示的墓主人奢侈的生前生活。

和娄睿墓相比,另两座北朝墓葬——虞弘墓和徐显秀墓相比异域色彩更加浓厚。虞弘,一个来自西域神秘的“鱼国”的官员,陪葬浮雕有着浓烈的中亚气息。而徐显秀墓中的壁画,人物虽然繁杂但是井然有序,内容虽然纷乱但是脉络清晰。这三座墓地共同显示了北齐乃至北朝绘画艺术的巅峰。

富含波斯祆教元素的虞弘墓石椁

大唐北都与五代王气

3

随着时光的车轮滚滚驰入隋唐时代,太原和中国历史一样走进了自身辉煌的顶峰。“天王三京,北都其一”,太原由于是李唐王朝的起兵之地,武则天的祖籍所在,成为和长安、洛阳并列的大唐一线城市。

杨坚篡位之后,封杨广为尚书令、并州总管、晋王,出镇北齐故地、突厥直接威胁的并州,这可以看出杨坚对这片土地的重视和有意对杨广的历练。

杨广继位之后,命人凿太行山开通今河北之间山西的驰道,方便其去今天的管涔山汾阳宫游玩。今天的太原市尖草坪区还有所谓的杨广道遗迹。

大业十一年,杨广再次巡游雁门郡,突然遇到突厥的袭击,雁门郡四十一城沦陷三十九,杨广无奈只能诏天下勤王。在这次勤王中,有一名十六岁的少年贵族特别的引人瞩目,他就是唐国公的次子,自称“太原公子”的李世民。

两年之后,大业十三年,李世民力谏其父,李渊在太原起兵。太原不仅是记录杨广少年风华的龙潜之地,也是他噩梦开始的灭亡之所。

唐代的太原是政治显著、经济发达、军事险要、文化昌盛的太原。

李渊起兵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三十年后,当未能消灭高句丽的李世民路过太原时拜谒了当年起兵出发的晋祠。三十年沧海桑田,李世民讨伐王世充,灭掉窦建德,杀兄屠弟逼父登基,开创贞观之治,被称为“天可汗”,不仅感慨万千,感叹于大唐开国的筚路蓝缕,写下了著名的《晋祠之铭并序》。

“非亲无以隆基,非德无以启化”,在当年起兵之处,李世民可能更能体会到治国理政的艰辛吧。这块“太原公子”李世民御笔御制的石碑,溶史学、文学、书法于一炉的丰碑巨碣,至今仍然矗立在晋祠。

李渊父子起兵太原,李治被封晋王,武则天祖籍并州,唐王朝封太原为“北京”、“北都”,地位和长安、洛阳一致。所以唐王朝十分重视太原城的建设。太原城的规制也走向了历史的顶峰。

北齐时将春秋时期董安于建立的太原城改为大明城,周长四里,高四丈;隋炀帝时期将原东魏的晋阳宫改为新城,周长七里;同时隋朝还在新城西面建立仓城,周长八里,高四丈;唐朝时期把这三城之外西晋时刘琨所修的城墙翻修,形成了所谓的“城套城”,被称为府城。由于位于汾河西岸,也称为西城。整个府城周长二十七里,城高四丈。

贞观年间,并州大都督府长史李勣在汾河东岸建立东城,南北长八里半,东西宽六里。但是由于汾河东岸水苦,李勣架汾引晋水入东城。武则天时期,又在汾河上建中城,连接东城、西城。至此太原城成了东西十二里、南北八里多,周长四十二里,二十四座城门的超大城市,就是和同时期的长安和洛阳相比,太原毫不逊色甚至略有超出。

大唐的北都

太原历史的顶点

唐代的太原,手工业发达。诗圣杜甫有云“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侧面描写出太原发达的手工业。不仅仅制剪业、太原的铜镜、铁镜都远销海内外。

安史之乱中,李光弼以万余残众固守太原,抵挡叛军进攻、最终歼灭七万多叛军,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

唐末以前,门阀世族在中国历史上影响颇巨。而这其中太原王氏、温氏、孙氏、郭氏都是钟鸣鼎食之家。太原王氏尤甚,和荥阳郑氏、范阳卢氏等并列五姓七族高门。太原王氏不仅在政治上显赫,在文学上,特别是唐代文学上也出类拔萃,王勃、王之涣、王维、王昌龄都是一时翘楚。

进入中唐,祖籍太原,出生在陕西的白起后人白居易成为了诗坛的领军人物(大司马按:白居易是龟兹王室后裔,白起后人是冒称的),他的诗集也被称为《太原白氏长庆集》。晚唐的温庭筠,别号“温八叉”,花间词派鼻祖,也是来自于太原。

唐代太原诗坛如此兴盛,不仅与唐帝国“北京”塑造的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太原品格有关,也和太原地处边疆,粗犷、豪迈的特质相联系。

说到唐朝就不能不提“元芳,你怎么看?”的神探狄仁杰。历史上的狄仁杰,并不像荷兰汉学家高罗佩塑造的那种神探,而是恪尽职守,严格执法,政治能力突出的丞相,由于其对唐中宗复位有莫大的功劳,史书中还对狄仁杰有“再造唐室”的美誉。今天的太原市还有一个村庄叫狄村,街道名叫狄村北街,在狄村境内还有狄公花园,在太原东山上还有一座白云寺,相传是狄仁杰的家庙。

唐末到五代十国结束是太原在军事、政治上令他人侧目的时期。地处边境、华夷杂处、民风尚武,生产良马等优越的条件导致河东节度使一直是中原政权的强有力的竞争者。

五代河东的沙陀系相当强悍

五代十国中,后唐、后晋、后汉、北汉四个政权或起兵于太原或定都于太原,李克用、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刘崇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而唐末威震华夏的沙陀族、鸦儿军也主要来自于太原。

太原之毁,自坏长城

4

陈桥兵变之后,赵宋政权建立,赵匡胤确立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公元968年,赵匡胤御驾亲征北汉,近一年的苦战之后由于契丹支援、北汉誓死抵抗、瘟疫流行,宋太祖悻悻然而去。

十年后,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也循着兄长的步伐御驾亲征太原。这次出征确立了围城打援的战略,在石岭关击败了契丹援军,攻克太原周围汾州、隆州、石州、宪州,然后会攻太原。

宋军日夜不停的攻击,太原军民鉴于宋军在晋中等地攻克便屠城的教训也拼死防御,双方苦战三个月,北汉军民甚至用砖瓦袭击宋军。宋军将领荆嗣、呼延赞、韩起重伤,将领士兵死者无数。直到太原守城军民极端疲惫,城中粮草耗尽,在大臣苦劝之下,北汉主才决定投降。

杀红了眼的宋太宗决定将这个阻挡其兄弟统一中原晚十年的,建立一千五百余年的城市彻底毁掉。

首先,将“周四十二里,东西十二里,南北八里三十二步”,内三城,外三城组成的我国北方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重镇放火焚烧,大火绵延了三个月,其中一些来不及撤离的百姓竟然被活活烧死;其次,引汾河、晋水水灌太原古城,彻底“隳太原”;第三,降低太原的政治地位,降太原为”紧州军事”,州治移到榆次;第四,限制太原科举取士的名额;第五,在原来攻打北汉的行营建立新城,并取一个带有侮辱性的名称“平晋城”,而且宋朝在此后八十年之内讳谈太原,晋阳两个名称,不允许使用太原这个名称直到公元1059年;第六,将太原北面的系舟山山头削掉,所谓的破太原龙脉,销掉龙角;并州新城建立时一律使用丁字街,取“钉破”龙脉之意。

赵光义隳太原的原因向来众说纷纭。现在看来,除了由于战时日久,伤亡惨重,报复心理之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

第一,宋朝建立有不少道教徒的美化支持,道家认为宋起于归德,属于商星分野;太原恰好是参星分野,王气甚重。自古商参不相见,中央政权强盛,太原才得以顺服;中央政权衰弱,太原首先叛乱,因此应该降低太原的政治地位,灭掉太原的王气;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唐代以来,太原形胜、尚武,经济实力强大,藩镇割据势力做大,中央政权始终无法控制河东节度使等地方实力派。宋朝建立后一大任务就是加强中央集权。无论转运使制度、通判制度、设立禁军制度、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加强中央集权,打击藩镇割据。那么作为唐末,五代实力最强的地方势力—河东节度使就属于第一个被打击的对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赵光义的手段未免矫枉过正。太原从肇始起就有很强的军事色彩,经过历朝历代的经营,成为了北方重要的军事要塞,是中原对抗北方游牧民族的战略要地,是洛汴的西部门户。“其控扼两边,下瞰长安,才数百里,弃太原则长安京城不可都也。”宋朝平定北汉,惨烈的焚毁晋阳古城,不仅对太原历史是一次重大打击,也为宋王朝以及后来的金朝北方边防带来了隐患。

赵光义毁掉太原以后的残渣

正如写出旷世绝问“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太原词人元好问在《过晋阳故城书事》中写道“君不见,系舟山头龙角秃,白塔一摧城覆没。薛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乱飞如箭镞。汾流决入大夏门,府治移着唐明村。只从巨屏失光彩,河洛几度风烟昏。”不仅对赵宋官家的迂腐、颟顸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也对晋阳辉煌的战略地位进行了叙述。

晋阳城虽然被毁,但是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无法改变。太平兴国七年,为了防御契丹南下,宋朝在原晋阳城北四十里的阳曲县唐明镇也就是今天的太原市老城区建立并州城,周长仅五里,远逊于原太原城。嘉佑四年(1059年),并州复名为太原府,下辖十县。

宋金时期的太原城屡次成为抵抗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的坚强堡垒。虽然城池远不如古晋阳城坚固,但是保家卫国的决心在历朝历代的太原城是不灭的。

靖康元年四月到九月,宋将王禀在童贯临阵脱逃的情况下,抗击金兵五个月,城破后投汾河自尽。后来人们将藏匿王禀尸首的村子改名王村,而王禀的三十三世孙就是著名的国学家王国维。

金朝末年,面对蒙古大军烧杀掳掠,金将乌古论德升、郭文振与蒙古军反复争夺太原十多年,多名主将战败城破时皆不投降自杀而死。宋、金太原军民在抵抗少数民族入侵时,表现出不屈不挠、英勇抗暴的精神为后世所流传。

“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如果细数太原的历史不说晋祠,就等于没有完整的介绍太原。晋祠传说是晋国为纪念唐叔虞所建立,历史记载北魏时期在晋水河畔已经有了唐叔虞祠。

以后北齐、隋、唐都对晋祠有一定的扩建,而北宋仁宗早期,章献明肃皇后为自身专权寻求获得神权支持,大规模扩建晋祠。

晋祠

太原人文风景之首

晋祠圣母殿是晋祠最华美的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是现存宋代建筑中唯一使用单槽副阶周匝的建筑,是宋代建筑的代表。殿内缠龙柱也是现存宋朝建筑孤例。圣母殿最令人神往得到是三十四尊宋代彩塑,圣母居中,周遭四十二尊宫娥由于年龄、职务、性格表现出不同的神态,可谓千人千面。

晋祠内的鱼沼飞梁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十字桥梁古建筑,这个建筑在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就曾经有记载。此外晋祠还有难老泉,李世民御笔石碑,唐槐周柏等名胜古迹。梁思成和林徽因曾经游玩晋祠写道“晋祠的布置又像庙宇的院落,又像华丽的宫苑,全部兼有开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幽深的雅趣。”

《马可波罗游记》中的元代太原有大片的葡萄园和酿造葡萄酒。今天的太原市清徐县也以盛产葡萄和葡萄酒闻名。尽管元代开始,蒸馏酒的出现成为中国饮酒的主流,但是清徐的葡萄酒仍然在孜孜不倦的发展直到今天。

中国大地佛教石窟繁荣昌盛,但是道教石窟少之又少。在今天的太原龙山存在着中国规模最大的元代道教石窟,主持修建道教石窟的是“全真七子”之一刘处玄的弟子宋德方。石窟造像逼真,不仅反映出道教艺术的博大精深,而且在天龙山、龙山附近道教、佛教石窟和谐共存,也反映出太原兼收并蓄的城市精神。

晋商崛起与近世风流

5

明朝初年,全国各地大兴土木,太原也不例外。作为九边重镇,防御蒙古南下的城市,太原不仅设立了太原都卫、太原左卫、太原右卫、太原前卫等,还对太原城进行了大规模扩建,面积超过了宋代太原城三倍。

明代太原城和宋代太原城相比,西面、南面几乎没变,北面从今天的后小河一带向北推到今天的大北门、北大街一带,东面从今天的五一路附近东推至东山脚下的建设路一线。同时在城中心建立晋王府。

整个明代太原城“周二十四里,高三丈五尺,池深三丈,门八。”八座城门都有瓮城,敌楼,城墙垛口七千八百多个。时人称之“锦绣太原城”。 在这座太原城中,不仅有明代晋王府等亲王府,还有宁化王府、房山王府等郡王府。而今天太原知名的宁化府老陈醋也是当年宁化王府达官贵人所享用的。

明代太原城,晋王府占掉很大一块

明朝这座太原城从明代初年一直延续到49年以后,至今太原市的许多地名依然保持着明代太原城的遗迹。

明朝实行“开中法”政策以来,太原商人利用着自身靠近盐池,交通便利,头脑灵活,吃苦耐劳的特色逐渐壮大。尤其清朝中后期,随着货币资本的高速发展,汇通天下的票号兴起成为了晋商最为辉煌的时代。而作为山西中心的太原更成为晋商活动的中心。

这些晋商不仅创造的物质财富,也在经营艺术,商业道德甚至社会风俗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伴随着商号、票号、晋商的发展,太原的食品业、典当业、服务业、手工业也再次发达起来,太原名吃醪糟、“清和元”的头脑、灌肠、丸子汤、老豆腐,“老鼠窟”的元宵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兴起。晋商的发展也促使晋剧、太原锣鼓、徐沟铁棍、莲花落等民间艺术有了进一步发展。

明清的太原也诞生了著名的小说家罗贯中和思想家傅山。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太原人,其代表作《三国演义》开创了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的先河,至今在中国如果问普通百姓哪个朝代最熟悉,十有八九会说汉末三国,其中罗贯中功不可没。

傅山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医学家。面对满族入关,傅山先生关心民间疾苦,和顾炎武、王夫之倡导了早期启蒙思想。傅山先生提倡自由,反对压抑个性,禁锢思想,鼓吹人人自由,提出“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也。”、认为王侯将相与民众平等。同时傅山先生还是著名的儿科、妇科医生和美食家。太原小吃“头脑”就是傅山先生的创造。头脑全称“头脑杂割清和元”,从这个名字也可以看出傅山先生强烈的民族主义精神。

傅青主发明的太原头脑

太原市市徽上的标志是太原的双塔。双塔被称为“凌霄双塔”,位于太原市东南永祚寺内。这两座塔不是同时建造。万历年间,太原士绅、官宦、文人学士苦于太原武运繁荣,而文教不昌,修建了一座塔,目的是“开山川之形胜,创文运之兴盛”,有风水的意味。万历三十六年,晋王主持,宣文慈圣太后出资,请五台山高僧主持修建了另外一座塔并配建了大雄宝殿等建筑,完善了规制,定名永祚寺。双塔外形精美,砖石修砌,高耸入云,成为太原标志性建筑。

1840年以后的太原也和中华大地一样,在挣扎中成长。太原人兴洋务,办工厂,修跌路,倡建新式学堂。山西大学堂和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三个国立大学。

清代太原地图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十九天后,太原爆发了反清起义,成为继武昌、长沙、南昌、西安的第五个起义的城市。而太原也是爆发起义的城市中距离北京最近的,震动京畿。

太原的开端就是为了战争准备的,所以太原的历史离不开战争。1937年,日本侵略军在华北和国共双方进了太原会战。三十万中国军队在北起天镇,南到太原,东起太行山,西至吕梁山的大地上,在内外长城附近节节抗击日军。1948年1949年,国共两军在太原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争历时202天,是内战期间耗时最长的战役。

太原的历史如同中国历史一样,发端于先秦,高潮于隋唐,在明清走向寂静。今天的太原,气候依然舒适,古迹依然众多,景观依然瑰丽,美味依然诱人,这里的人们依然热情好客,包容万象,坚忍不拔,希望太原像凤凰一样,浴火重生,再创辉煌。

欢迎参加征文大赛,奖金十分丰厚

文史宴“名城巡礼”征文大奖赛,诚邀各位读者参加

欢迎关注文史宴

专业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专业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