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卡拉根:张家口的文化印记与历史传承

原标题:卡拉根:张家口的文化印记与历史传承

“卡拉根”是张家口曾经的国际称谓。1909年,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的终点是张家口。张家口火车站,就是今天已经停用了的张家口北站。火车站站舍正门门楼上是詹天佑亲笔题写的“张家口车站”站名匾,站名匾的下半部为英文“KALGAN”(音:卡拉根)。站牌匾配置英文,既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产物。按照当时国际通译地名的惯例,中国地名应该用威妥玛式拼音表示。京张铁路沿线各车站站名基本上是用这种拼音方式拼写的,比如下花园为HSUAHUAYUAN,宣化HSUANHUAFU,张家口本来应该拼写为CHANGCHIAKOU,但是却译为KALGAN。为什么张家口车站不直接音译为“CHANGCHIAKOU”,而要称为“KALGAN”呢?这个话题谈来不但十分有趣,而且耐人寻味。(以上这文字,笔者最初的说法是“按照国际通译地名的惯例,西方人应把张家口直译‘zhangjiakou’”,后经张家口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卢永庆先生批改,修订为了现在的文字。因为直译为‘zhangjiakou’的拼写方式是汉语拼音,这是1958年大陆推广汉语拼音后才实施的拼音方式。当时使用的威妥玛式拼音简称威式拼音法,由英国人、剑桥大学教授、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首创。威式拼音法是根据北京话读音,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拼音方案。)

当时,国际上把张家口译为“KALGAN”(音:卡拉根)的情况十分普遍。那么 “KALGAN”(音:卡拉根)的最早出现,是什么时间呢?

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薛衔天著的《中俄关系史话》记载:沙皇米海伊尔·罗曼诺夫派哥萨克伊万·裴特林率队首次出使明万历朝。回去不久,裴特林撰写了出使中国的《见闻记》一书书中记述了进入中国后沿途的风土人情,是目前发现的俄国最早关于中国的真实记录。俄国裴特林是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五月,出使中国,经张家口到达北京的。裴特林的出使报告里写到:“穿过(长城)城墙的边界后,就进入中国城市锡喇喀勒噶(译注:即张家口市,此从蒙古语译)。”看来, 1618年的明代末期,俄国人就沿用蒙古人对张家口的称谓,把张家口叫做锡喇喀勒噶了。虽然锡喇喀勒噶这个译名与后来的kalgan(开尔达)、“哈勒嘎” 、“卡尔干”稍有不同,但基本可以肯定是一个语音的延续。这也应该是,目前发现的最早把张家口称之为“KALGAN”(音:卡拉根)的文献。

康熙五十年(1711年),俄国西伯利亚衙门派商人格·奥斯科尔科夫曾经以商务专员的身份出使中国, 没有找到他当时所走的路线的文字记载,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经过了张家口,更不知道他们是怎样称呼张家口的。不过,郝玉凤《中俄恰克图边境贸易述论》一文解释说“从十七世纪初开始,中俄之间就开始了经常性的直接贸易往来。正是在半个世纪以来与我国蒙古各部频繁贸易的基础上,俄国人才从蒙古人那里获悉了更多和更真实的有关中国内地的情况,并为进一步探寻赴北京的商路、了解内地的物产和北京市场的行情打开了大门,从而更加刺激了俄国政府和富商大贾直赴中国内地贸易的欲望。”看来,俄国的这位商务专员格·奥斯科尔科夫很可能也是从张家口经过的。

随后,1849年俄国外交部任命的俄国东正教第十三届驻北京传教士团监护官叶戈尔·彼得罗维奇·科瓦列夫斯基从张家口经过,他把张家口称之为“哈勒嘎”,他说:“‘哈勒嘎’是蒙语,是‘大门’、‘城门’的意思,我们从蒙古人那里知道了这个词,然后把它改成‘卡尔干’,汉语里则叫‘张家口’。” 看来,最早把张家口称为卡拉根的就是蒙古民族无疑。

蒙古人为什么把张家口称为卡拉根?从明代说起。万历四十一年,张家口长城线上开筑西境门,长城内建来远堡。由于文化的差异,来到长城下的蒙古人对“境”、对“门”的理解很直白。蒙语“” "Chuulalt haalga"(音:待确认),或简称 ,"haalgan"(音:卡拉根),意思是(长城边境上的)门。后来的延伸演化,张家口就被叫成了卡拉根。

大约是清代(或者明朝末年),卡拉根也进入了满语词汇。在满语中,张家口被称作,(Imiyangga jase音:待确认)。

清代中前期,聚集在张家口的外国人最多的还是俄国人。俄国人参与到张库大道的经营以后,从他们先人的历史文献和蒙古人那里得知卡拉根是一个很大的交易市场,张库大道的贸易源头就在卡拉根。因此,俄国人也沿用蒙古人的叫法,把张家口称为卡拉根。

至少是清代中期,张家口开始全面进入西方人的视野。当俄国人把张家口的信息传给西方人时,自然这里就是卡尔干或者卡拉根了。美国女作家艾梅霞在她的《茶叶之路》中说:“在茶叶之路的年代,贸易很快跨过了边境城市张家口。这个地名的发展很能代表当地历史的演变。张家口这个城市的蒙古名字是kalgan,最早则叫chuulalthaalaa,意思是‘聚集之门’。”

当时的蒙古人和俄、英、法、意等西方人,都在传说着卡拉根的神话,如果去向这些外国人解读张家口,他们会摸不着头脑,他们认可的是卡拉根。今天,我们已难以考证是哪个西方人最先随蒙古人从草原来到张家口的,但当他看到长城上的门时,一定会为蒙古人把张家口译为卡拉根而击掌叫好。因为从草原来到张家口首先看到的就是西境门和大境门,就是卡拉根。

清代后期及至民国初年,卡拉根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日本人桑原藏来到过张家口。他在《考史游记》中提到:“张家口即洋人所称的KALGAN。KALGAN为蒙语人所说的KALGA(门口,即边境之意)之讹”;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中国在德国定制的钢轨上,标示的也是卡拉根的英文缩写;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英华大辞典》和1911年出版的《英汉辞典》中,“张家口”一词的对照词条都是“KALGAN”; 1911年出版的《英汉辞典》也是如此。可见在京张铁路开通前后,西方人已经认可了张家口的读音就是卡拉根。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宣化盆地》说:“西人把张家口(大境门)译为KALGAN,也即是蒙语大门的意思”;笔者手头存有百年前一张俄国商人绘制的羊皮地图照片,图中就用俄文标出了茶叶之路的起点калган。(音:卡拉根)看来,卡拉根在明代末期就已经是张家口在国际上通用的域名了。

虽然张家口历史上被欧洲人称为Kalgan的称谓一直持续至20世纪中期,但是历史的印迹一旦形成,很难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除。今天,当我们大部分人都已经忘记了张家口历史上还曾经有过卡拉根这样一个称谓的时候,一些国家还在演绎、怀念着逝去了的卡拉根神话。

现在网络百科全书《维基百科》中,张家口的对应单词还是“KALGAN”;2007年,俄罗斯联邦布里亚特共和国恰克图市茶叶之路文化考察团来到张家口考察时,考察团团长柳苞芙·桑布耶夫娜说:“直到今天,恰克图的人们仍然把张家口叫做卡拉根”;2012年,张家口北方学院的一位学者听罢笔者关于“卡拉根”的讲座不久,乘坐加拿大航空公司的航班从张家口空域飞过。当飞机飞临宣化上空时,飞机显示屏上出现的是英文拼写的宣化。这位学者本以为马上就会出现英文拼写的张家口,可是,没有想到飞机显示屏上出现的竟然是KALGA(卡拉根);直到今天,蒙古族人和西方世界对张家口都是有记忆的。蒙古国达尔汗学院穆尔勒·道尔基教授说:“研究茶业之路历史的人都知道卡拉根”;现在,俄罗斯联邦航空公司航班使用的张家口的地名,仍然是KALGAN。

张库大道开通不久,大批俄国人就开始关注张家口。光绪七年(1881年)中俄在彼得堡签定《改订条约》,同意俄在张家口设立行栈,从此俄商便沿张库大道大举进入张家口市场。

显然,俄国人关于张家口的大量信息是通过蒙古人得到的。当俄国人参与到张库大道的经营后,首先从蒙古人那里得知:卡拉根是一个很大的交易市场。因此俄国人也沿用蒙古人的叫法把张家口称为卡拉根,此后由俄国人再传给西方人时当然也是卡拉根了。当时的蒙古人和俄、英、法、意等西方人,都在传说着卡拉根的神话。

西方人是依蒙语的音译才把张家口称为卡拉根的。蒙古人口语中的“卡拉根(门)”也就是这样传给俄国人的。因此,我们也可以确定:西方人听到、见到张家口的途径想必不是海路,而是草原陆路,而是那条曾经有过无尽辉煌的张库大道。在张家口这片土地上,曾生活过戎狄、契丹、拓跋、蒙古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的文化,一直影响着这片土地。而这些影响在语言演变进程中的作用尤为明显。所以,KALGAN(卡拉根)也是这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结果。

卡拉根之名发端于三百六十多年前的西境门和后来的大境门,是大东口的国际标识。卡拉根代表着以粗犷、悲壮、豪放、质朴为底色的长城文化;代表着以民族融合、兼收并蓄为特色的边塞融合文化;代表着以围绕张库商道形成的勇于冒险、积极向上的商业精神。西境门和大境门的文化内涵,就是卡拉根的文化定位。卡拉根的传奇,就是几百年来草原民族和农耕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中创造的传奇,它伴随着古老的张库大道的驼铃、牛铃,走向了蒙古、俄国,走向了西方。

今天,我们追寻张库大道,探究张家口的商业文化渊源,解剖“旱码头”经济现象,是为了迎接世界经济一体化大潮,是为了让张家口这座城市,在历史舞台上续演卡拉根的神话。

张家口作为一个内陆商埠,其经济拓展渠道与沿海城市完全相反。其中,西联北向就是我们的发展方向。沿张库大道的历史轨迹,向欧洲发展,这也是张家口的发展方向,这也是张家口把大境门(西境门)定义为城市名片的另一个目的。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卡拉根是文化承传的载体,是张家口经济发展的独特资源资本。

我们宣传长城文化,宣传一带一路文化,就应该大力宣传、研究西境门和大境门的长城和平文化,宣传卡拉根的融合文化,把大东口开大,把卡拉根开好。

门儿也没有!、“没门儿!”是非常不友好的拒绝,给人以失败和无望的感觉。而由此衍生出来的“有门儿”一词,已不仅仅是一种状态的表述,它是希望,是激励,是一种历史的推断。门道儿是办法、是窍门儿、是规划、是蓝图、是冷静的思考,甚至是感觉、感知、感悟后的行为艺术。开门修道闯天下,将是大东口人永远的追求。是的,我们的长城有门儿,我们的中国有门儿,曾经辉煌的大东口有门儿,我们的张家口有门儿!卡拉根和大东口必将成为一个不朽的东方神话!

编辑:何奚舟 迟韶彬

编审:臧冬波 邹晓明

顾问:韩祥瑞 耿双全 刘振瑛 杨润平 顾建中

编委:王立功 王金江 任利民 张彤 刘锡盟

投稿邮箱:2270190043@qq.com

编辑微信:zjkmyw121226

出品:张家口地方文献工作室

本公众号所转载文章仅供大家学习交流,均在合理使用范围内。若所引用的图片来源、数据来源、文字版权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其他权利,烦请告知编辑,编辑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本平台所有原创作品文责自负,版权归作者所有,对于侵犯他人版权和其他权利的文字概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