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墩遗址|古文化遗址,以当地“李墩庙”而得名

原标题:李墩遗址|古文化遗址,以当地“李墩庙”而得名

文 | 嘉兴地名

李墩,古文化遗址,也是古集镇,以当地“李墩庙”而得名。

位于当湖街道金家村北部坟池浜自然村北侧,东邻钱家村,距街道办事处东南4千米。李墩原为高墩,2002年被平整为平地,其地名在明天启和清乾隆年间的《平湖县志》卷一中均有记载。

清代时期,李墩属齐景乡二十一都上扇,李墩庄。

民国期间,先后属李墩乡、南墩乡、南顾乡。1949年后,属前进乡、胜利公社、前进公社、前进乡、曹桥乡, 2004年5月划归当湖街道。

1949年后当地建立的高级合作社、生产大队和建制村曾都以“李墩”命名,2000年11月并入金家村。

1985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认定李墩为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遗址。遗址东邻金钱河,南连坟池浜自然村,西接李家埭自然村,北临杨家浜自然村,总面积约3.09万平方米。遗址的现在地表主要是农田,文化层厚1.3—1.45米。

历年来,在地表采集到的夹砂红陶、泥质红陶、黑皮陶等各种陶片中,包括新石器时代的鼎、罐、钵、纺轮等器型遗物,以及商周时期的印纹硬陶片等,均属新石器时代产物。

遗址原有环境保存较好,四面环水布局,在本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时代从新石器延续到商周时期,是平湖市范围内保存较好的一处古文化遗址,为研究浙北地区史前人类的分布、生活状况、社会组织形式等,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李墩的西北侧,菏花浜自然村之南有一座平湖境内仅存的古牌坊遗迹,建于明代,现仅存石柱两根,立于田中。柱体为花岗石料,两柱相隔2.43米,西侧立柱高于地表4.47米,东侧立柱高5.52米。立柱地面以上部分的截面呈抹角方形,地下部分为圆柱,柱体上端及中部均有卯口,此牌坊系“望重内台坊”遗迹。

据明天启年间《平湖县志》卷五记载:“望重内台,奕世柱史,为叔侄御史马暶、马昆,在李墩。”古牌坊为纪念明代马暶与马昆两位叔侄御史而立,以表彰他们为官清正,不畏权贵,勇于谏言,为民谋福的功绩。

望重内台坊遗迹

马暶(1435—?年),字季明,先辈为东汉开国功臣伏波将军马援(公元前14年—公元49年)。

马氏后代几经变迁各地。明代早年,马暶父亲马升随父马季智自海宁黄湾迁居海盐武原乡蒹葭围(今独山港镇周家圩村),因明成祖朱棣(原为康王)发动“靖难之变”,隐居不仕,自号“溪南老隐”。

后来,举家迁居当湖等地。清道光年间当湖诸生徐元琛在他的《当湖杂咏》这一首诗中注说:“东荷花池、西荷花池,皆在南门内,为明马侍御别墅。”

诗云:

荷花池恰别西东,未见凌波菡萏红。

水阁几家帘不卷,隔湖阵阵送凉风。

诗中的“菡萏”一词,即荷花的别称,长于污泥而不染也,寓意马暶与马昆两位叔侄御史一身洁净。

马暶少年时代就聪颖敏捷,18岁乡试中举,有人夸他“神韵隽远,必为一代伟人”。明天顺八年(1464年)高中进士,初任行人司行人,因赴河南赈灾,处事公断,深得皇上赏识。

此后,马暶受皇帝委派出使琉球国(时属明王朝藩属国,向明朝皇帝称臣入贡。今为日本冲绳县),册封新任的中山王。事后,中山王以重金馈赠答谢,马暶婉言辞谢,分文不受。中山王敬佩不已,在琉球国最高处建“却金亭”,纪念马暶的清廉品德。

回京后,他升任云南道御史。期间他向朝廷疏奏“早建储(指立太子)、谨灾异、饬武备、防水旱”的建议,宪宗帝嘉言讷谏,并手书于宫中屏风,以示警钟常鸣。

后来,他奉旨巡视京师各部,因其身廉行正,权贵震慑,称他为“诚骢马御史”,声闻朝廷。日常,他孝顺父母,兄弟友爱,做官清白,虽官居内台,居第依旧如故。时称真御史者必曰“平湖二马”,指的就是马暶与他的侄子马昆。

马昆(1440—?年),字克昌,成化十一年(1475年)进士。初任江西永新知县。到任后,擒恶棍、破难案、赈灾民,众口称好。后升河南道御史,他按照朝纲律法,不避权贵,甚至连权倾朝野的宦官刘瑾也惧他三分。

在奉旨治理两淮盐政时,当地盐商大贾图谋盐利私吞,以数万金银向他馈赠贿赂,马昆拒贿制止,上疏奏请朝廷将盐税余银留作赈灾备荒。时逢黄河洪水殃及淮河,马昆又奏请朝廷准许将库存的余盐出售,督促郡守用此笔银两修筑石堤防洪。

为此,两淮百姓感恩戴德,立祠纪念。其时,云南发生动乱,马昆升任兵备参政,以恩威并举的方法处理事件,化解矛盾,事态很快得到平息。卒于官位。

当湖街道新建的“二马”御史馆

2004年6月,李墩遗址被公布为平湖市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秋,“平湖二马”的御史碑记在一农户家中被发现,由平湖市博物馆委托金家村村委会保管。

2013年5月,东湖的“案山晓翠”景区新建“却金亭”,增添了平湖市廉政文化的一处景观,弘扬反腐倡廉的社会风气。

2019年5月,当湖街道在金家村新建“二马”御史馆,让广大市民了解“二马”御史的生平事迹,传承和纪念马暶与马昆刚正不阿、清廉正直的高风亮节,以营造“清正廉洁、激浊扬清”的社会氛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