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一套图片集 半部古交史——《图述古交》画册的价值与思考

原标题:一套图片集 半部古交史——《图述古交》画册的价值与思考

外界对于古交的印象是极其单一的,到处是轰轰烈烈开采的煤矿,环境被严重污染,文化十分贫瘠,农业落后到几乎被忽略。

也怪不得别人,古交市就是一个因煤炭而设立的县级行政区,但说这块土地上没有历史文化是片面的,她同样是中华农耕文明的一块重要拼图,这里曾设交城县治。更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先人在今古交凤凰岩等地繁衍生息,大量制造并使用各种石器,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是三晋腹地最早有古人类活动的地区之一。

先说一说地名的由来与变迁。“交”意为汾、孔两河汇集之地,孔河即今天的屯兰河,在此地建城谓“交城”,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设交城县治于此,唐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县治南移至却波村仍名交城,与之相对,故地更名“故交”,后逐渐演绎为“古交”,即古时的交城,从县级建制降为了乡镇级别。

古交城的再次繁荣出现在蛰伏了1200多年后的工业化时代。

1958年,为了成体系地开发地下的煤炭资源,划交城北山961平方公里土地和阳曲汾河以北579平方公里的地域设立古交工矿区,30年后撤区改为今天的古交市。

我们的农耕历史悠久绵长,工业化道路却短暂而激烈,缘于工业发展是承接外来成熟的技术和模式,工业文明对农耕文明的取代几乎在一个历史的瞬间完成。

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一切美好的事物和想要的生活来得那么快,昨天日夜操劳耕作土地而食不果腹,今日四体不勤却宝马香车脍不厌细;这是一个糟糕的时代,美好的事物和惬意的时光消失得那么快,精神的愉悦还没有来得及细品,更没有来得及收藏一切竟然过去了。

幸好有个苦行人王灵佐,他用相机定格了古交瞬息万变的时光岁月,幸好他把箱底的胶片精心地保存了60多年,幸好他临终前从5000多张底片中选择将近3000张,进行了修复、标志、注释、编辑成册,历经磨难,终于面世。这是古交一场惊险的幸运,这场幸运来自于不为大众所熟悉的一批文化觉醒者。

早在本世纪初,古交籍退役军人赵进茂携团队承建实施了市府大院的改造升级和中轴线确立后,就利用各种机会奔走呼号,提议在中轴线上建设“古交展览馆”或“古交博物馆”等综合性景观文化场馆,并独自调研、走访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此举得到了闫世禄、徐进文、闫开清、王灵佐等有古交情怀的老领导、专家、学者的赞同和支持,也唤醒了一批眼界开阔的古交人,特别是王灵佐先生激动地表态:愿把60余年拍摄积累、精心珍藏老照片贡献出来,全力支持这项事业。于是,2018年年底由赵进茂主笔,图文并茂地整理出一万余字,包涵九个方面内容的创建《古交遗址博物馆》谏言册,古交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很快做出反馈,2019年古交市委第48次常委会通过了这项文化工程。

大家备受鼓舞,为了抢救、挖掘、保护古交历史文化遗存,全力支持王灵佐率先开启修复、编辑、整理古交影像史料。尔后在左伟、鲁吉龙、王福东、王桂林、李晓东、郗鑑平等新老同志的积极倡导下,2020年8月19日成立古交市史地文化研究会,吸纳一百多名各行各业的文化爱好者,重视文化,一时蔚然成风。一批人为挖掘、传承、发展、繁荣古交文化展开了积极行动,研究会自费出版《古交史地文化》半年刊至今,为古交政府工作报告中所确定的“古交博物馆”的建设项目储备了珍贵的历史影像和史料。

2023年3月18日,王灵佐先生抱憾辞世,成为古交文化振兴道路上的行动者、有为者、殉道者,12天后《图述古交》上、下册面世,一个人的啼血绝唱成就了古交这块土地的幸运。该书是一部完全纵深反映古交行政建制历史,完整切面反映古交社会民生面貌的百科全书,书中部分图片为时代孤品,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从另一个角度修正了古交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

从农耕社会到工业化时代,用了不过50年的时间,古交太具有代表性了。一段极易被滚滚煤烟尘封的历史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

真是古交之幸!时代之幸!

法国人 达盖尔1839年发明摄影技术后,一百多年里一直使用黑白底片,照相是少数人的专业;改革开放后,照相门槛降低了,而且彩色胶卷取代黑白底片,普通百姓也可以用全自动“傻瓜相机”拍照了,市场供需两旺;彩色胶卷经历不过二、三十年的时间,革命性的数码相机出现,不再使用胶卷,感光材料用半导体材料CCD,大约十年前,数码照相技术植入手机,照相才普及到了寻常百姓家。因此,在《图述古交》中都能看到三个代际器材形成的图像。假以时日,回头再看,一定有妙不可言的意趣。

王灵佐先生是晋商后裔,1938年出生在银川,父亲经营着百川汇商号,幼时衣食无忧。商号和宁夏最气派的地标建筑“山西会馆”只有一墙之隔,他从小看着父亲做生意长大。随着抗战爆发和时局变化,商号关闭后,举家迁回原籍交城县瓦窑村,日子越过越艰难,家道衰落到赤贫的程度。

1955年,17岁的王灵佐步行一夜,来到100多里路外的太谷城,参加太谷师范的招生考试,在众多考生中被学校录取,从此改变了命运。1957年师范毕业后,本来是要分配到县城工作的,他主动要求到当时属交城县下辖的古交镇工作,一年后,成立古交工矿区,他便成为古交建区后第一批工作人员。历史就这样机缘巧合地将记录古交的责任悄然交给了王灵佐。

作为师范毕业生,王灵佐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他爱上与美术相近的艺术——摄影。在全社会物资极其短缺的年代,普通民众连基本的吃饭穿衣都是问题,他却对摄影十分痴迷,冥冥之中他与这份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缘分,那时只有黑白底片且价格昂贵,一盒120胶卷相当于一个普通人一个月的工资,说是奢侈的艺术,一点都不夸张。他羡慕端着相机的人,胜过高高站在上的领导。跟着别人学习布景、取景、照相、冲洗底片。早年间,照相专业性强,照相师傅都有自己的暗室,自己配制冲洗药水和显影剂,会进行图片放大等。

相当长一段时间,能照张相片定格曾经的自己,是每个人一生中重要的事情,要换新衣服、梳洗打扮好好准备一番,拍照时刻奇妙而紧张,等待相片的时间里,焦急不安心情激动,看到照片中的自己,那一刻又狂喜万分,取到照片后要郑重其事地镶嵌在挂镜中或特制的相框里,摆在屋中最显眼的位置,足以高兴很长一阵子,逢人便讲自己最近照相了。

拍一个人的图片尚如此珍贵,拍一个地区的图片该是怎样的稀罕呢?王灵佐就是给新生的古交工矿区照像的。从官方会议到百姓生活,从车间矿井到田间地头,忠实地记录着时代。1958年到1978年的20余年间,他拍摄了大量反映当时古交社会面貌的照片,有与国事相关的大会、群众运动,有百姓生活的采煤炼钢、春耕秋收等等。这一部分有些图片仅此一张,十分珍贵。为什么出现孤品现象呢?因为当时会照相的人极少,即使当时照下了,保留下来的更少,何况当时有限的底片大都想着给人照相,舍不得去拍那些不聚焦的风土人情,而当时不起眼的生活工作场景恰是记录时代最好的作品。

改革开放后,古交工矿区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进一步强化工矿产业特色。西曲矿、东曲矿、马兰矿、屯兰矿、镇城底等一大批煤矿像下饺子一样相继建成投产,《图述古交》完整地记录了一次次激动人心的剪彩瞬间。

一切工作围绕工矿业展开,农业生产重蔬菜水果供应工矿企业,轻工业则多点开花,古交曾经开办过皮鞋厂、玻璃瓶厂、酒厂、饮料厂、糖厂等等企业,轰轰烈烈地生产,产品质量优质,一度受到省内外市场的青睐。这些轻工产品对于现代古交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图述古交》则用大家能看得到的事实,让普罗大众相信:古交的土地上同样可以生产出优质的日用百货。

今天,轻工产业消失了,人才流失了,教育变得很落后,怎么了?《图述古交》用图片今夕对比敲响了资源型经济的警钟,让古交人直观地看到自己经历的、不寒而栗的“资源诅咒”。一个地区以开发资源为主要经济发展方式的话,会对其他产业产生排挤作用,其他产业会逐渐萎缩,导致产业单一、人才流失、文化落后等一系列后果,显然古交被“资源诅咒”了。

近几年,煤炭价格上涨,古交经济再次迎来了饕餮盛宴,2022年的财政收入接近30亿,意味着过去的困难暂时可以忘记,未来发展却依旧是一片茫然。

资源型经济的宿命想要挣脱,是需要进行革命性行动的,或许重视文化可以助其一臂之力,否则就会进入下一个轮回:煤价下跌、经济下滑、百业萧条、民生凋敝,直至资源枯竭,一蹶不振。

翻开《图述古交》一书,曾经的生产生活场景慰藉了古交人怀旧的情怀。让我们反思过去的得失,审视当下的历史坐标,正视未来的方向。更让我们跳出圈囿我们的视野,用历史的角度去审视这方土地,用清晰的往事告诉我们一个清晰的未来。 (杨忠明

责 编 ▍ 张嘉颜

编 辑 ▍李志刚

内容来源▍山西科技报

投稿热线▍山西科技报新媒体0351-4159175

●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 致敬各行各业每一位科技工作者,致敬心中的每一束光

● 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名单

● 山西2人被查,1人被双开

● 山西省图书馆正式恢复开放!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