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王茅“嫡传后人”王秉乾的传奇一生

原标题:王茅“嫡传后人”王秉乾的传奇一生

追溯历史,中国酿酒最初起源于夏朝,距今已经有四千余年。中国历史上关于酒的故事很多:晋代诗人陶渊明“不能一日无酒”;唐代大诗人李白”斗酒诗百篇”;宋代梁山好汉武松一口气喝喝18碗酒,赤手空拳打死了一只猛虎……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酱酒的故事。

独特的酱香型白酒知名于茅台,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荣和烧坊(王茅)、成义烧坊(华茅)、恒兴烧坊(赖茅)。这三家烧坊所酿的酱酒是最为正宗的茅香白酒。当时王茅能够卖到2块银元一瓶,华茅与赖茅能够卖到1块银元一瓶,我们今天要讲得王秉乾就是王茅的嫡传后人。

王秉乾小名王运端。贵州仁怀市人,1916年农历5月初一在其故居三官楼出生。是茅酒的创始人、“王茅”的第四代传人,其曾祖父就是荣和烧坊的创始人之一的石荣霄。

清光绪五年(1879年),王秉乾的曾祖父石荣霄与孙全太以及“天和”盐号的老板王立夫合股开设“荣太和烧坊”。后孙全太退股,“荣太和烧坊”更名为“荣和烧坊”。

1915年,中国作为国际博览会的初次参展者,漂洋过海来到美国旧金山的码头,万里重洋就是为了参加1915年在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其中就有两坛用土坛装着的白酒,而由于包装简陋,直到博览会即将结束都还未有人问津,中国代表眼看评奖无望,很巧妙的‘不经意’打碎酒坛,顿时酒香四溢,酱香酒的飘香让众人为之入迷,最终荣获此次“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1930年,“荣和烧坊”交到王秉乾的父亲王泽生手上经营。王秉乾是家中长子,在他十几岁的时候“荣和烧坊”所酿的茅台酒供不应求,王秉乾在贵阳读书毕业后,逐渐介入荣和烧坊的管理与经营。王秉乾天资聪慧,谦虚好学,又读过新式学堂,受到西式教育的熏陶,很快就将烧坊打理得井井有条。

1944年“荣和烧坊”失火,一把大火几乎毁了烧坊。而此时的王父王泽生染上鸦片,无心打理酒厂。酒厂的命运压在了王秉乾一人身上,王秉乾尽其所能凑集资金重建厂房,购置酿酒设备,招收人工,很快也就恢复了生产。后父亲王泽生亡故,王秉乾正式成为“荣和烧坊”第四代传人,继续经营烧坊,主持生产经营重任。

其后在王秉乾的经营管理下,“荣和烧坊”继续扩大生产规模,窖坑由原来的2个增加到4个,酒产量由1000多公斤增加到4000公斤左右,后又将窖坑增加至6个,此时产量最多能达到12000公斤,大大提升了茅酒的生产能力。在产量上升后,其酿造的酱香型白酒已经销往重庆、遵义等地,扩大了茅酒的声誉,“荣和烧坊”成了当地知名的酿酒企业之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华大地结束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混乱,百废待兴。当时茅台镇存留下来的烧坊就属“荣和烧坊”、“成义烧坊”以及“恒兴烧坊”。同时,在新政府的主导下,三大烧坊拉开了公私合营的序幕。1951年政府以1.5万人民币的价格收购成义烧坊。同年,“荣和烧坊”的王秉乾也因“通匪罪”被枪决。据王秉乾孙女王德容回忆说,所谓通匪,不过就是他与在外混迹的兄弟有过往来而已。但当时那个特殊时代,即便是有学校校长以及茅台镇镇长等身份的王秉乾,以及烧坊经理——地下党员陈厚德已经是茅台镇人民政府委员的背景,同样没有改变王秉乾的命运。

在1952年-1953年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先后将“荣和烧坊”、“恒兴烧坊”、“成义烧坊”,合并成国营茅台酒厂,史称“三茅合一”,也就是如今的茅台集团的前身。

到了八十年代,王秉乾终平反恢复名誉,其子女也进入茅台集团工作。1983年王秉乾的嫡传后人继承其酿酒工艺,恢复王秉乾酒业于鲁班镇,后又按比例复建了王秉乾祖屋——三官楼。

(王秉乾嫡孙王德强与王秉乾雕塑合影)

虽然王秉乾的一生早在1951年走完了,“荣和烧坊”也合并成了今天的茅台集团。一百年多间,见证了一个家族的起起伏伏,也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斯人已去,精神永存。王茅后人会将“荣和烧坊”的生命力世世代代传递下去,家族如此,民族亦如此,新时代的中国,必将披荆斩棘,在一路挑战中曲折向前。如今新时代的”王茅“文化传人注册自主品牌——“三官楼王秉乾”重塑王茅的传说。必将以新的面貌叙说王茅故事、王茅精神、王茅文化。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