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提出明朝开国国策的朱升结局如何?有没有被朱元璋清算?

众所周知,朱元璋屠杀功臣不是一般的狠,大部分的功臣都死于非命,而能够善终的功臣用手指都能够数的出来,就比如开国六公爵。

朱元璋屠杀功臣是在洪武十三年之后,因为在这一年,胡惟庸案案发,朱元璋以胡惟庸案为引子,掀起了屠杀功臣的浪潮。

而开国六公爵的其他四公爵,常遇春、徐达、李文忠、郑愈都是在洪武十三年之前去世,而在这之后的李善长、冯胜无一不是死于非命。

从李善长、冯胜的下场基本上可以预料出其余的四公爵倘若在这时还活着,未必能够逃得过强行死亡的命运。

而作为明朝开国必须要有的功臣朱升,他的下场又是如何呢?

说朱升是明朝开国必须要有的功臣,或许有的人不理解,他凭什么那么重要?凭他提出“九字三训”。九字三训是什么呢?

九字三训是一句建议,这句建议就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而朱元璋后来的发展完全遵循了这句建议。

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的那句:“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也是从朱升的这句建议中演化而来。

朱升是谁呢?朱升出生于徽州,是徽州著名的儒士,著名到什么程度呢?

别人的进士都是通过考试,他的进士是通过江南行省的举荐,相当于现在的保送,可想而知,知识渊博到什么程度。

而且现在保送的大学远远比不上当时保送的进士,考上大学还需要为工作发愁,而考上进士,那直接就是人生赢家。

要知道,当年范进仅仅只是考中一个举人,身边看不起他的,瞬间变了一副嘴脸,伺候他跟伺候祖宗一样,而他也高兴到发疯。

因为此时的他已经跻身士林行列,不但与普通百姓有着明显的区别,就比如免除赋税,还有了当官的资格,而进士只会在这之上。

要是换一般人捞到一个进士,肯定要在官场上再接再厉,成为地方上的一把手,但是朱升却选择隐退。

不过并不是彻底的隐退,而是注视着天下局势的一举一动,等待一统天下的枭雄出现。

这也是为什么他既不投靠元朝,也不投靠陈友谅,不投靠张士诚,反倒主动投靠朱元璋。

至正十七年,邓愈攻打徽州,结果呢?不费一兵一卒就将徽州攻下,原因在哪呢?在于朱升。

朱升一人一马就将徽州的守将劝降,相当于将一座城献给邓愈当见面礼。

为什么他不直接投奔朱元璋呢?因为直接投奔朱元璋,未必会有与朱元璋商谈的机会。

毕竟当时的朱元璋已经不是起初的那一个红巾军小士兵,而是雄据一方的枭雄,要是什么阿猫阿狗都能见一面的话,那朱元璋岂还有时间一统天下?

因此,要先投靠郑愈,有了郑愈的推荐,就可以直接面见朱元璋,事实也正是如此。

他的九字三训至此成为明朝开国的国策。

所谓高筑墙,就是每攻打下一座城池,都必须要巩固城池的防守工作,建立起坚硬的防线。

而广积粮就是不断地收集各种战略物资,以防不时之需。

最后的缓称王最能够显示出其智慧的所在,因为当时的起义军都是底层的百姓。

张士诚是个贩卖私盐的,陈友谅是个卖鱼的,地位上的急剧上升致使人会产生一定的膨胀感,认为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结果呢?当然是个死。因为一旦称王,将会引起天下人的注意。

这也是为什么当年孙权怂恿曹操废掉汉献帝,结果曹操破口大骂,直言孙权想把他放在火上烤。

朱升给朱元璋带来的并不是只有九字三训,还有另一位对一统天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的人物,那就是被誉为明之张良的刘伯温。

当时刘伯温正在处州,而朱升提出攻打处州的理由并不是因为处州的地理环境,而是因为刘伯温。

事实再一次证明,朱升的眼光并没有错。

不过,朱升在朱元璋阵营的亮眼操作也就只有这两次,因为在此之后,他陷入了默默无闻的状态,这种默默无闻的状态一直持续到明朝开国。

明朝开国的公爵、侯爵、伯爵里面都没有朱升的名字,他仅仅只是一个翰林学士,每天的工作就是抄抄写写。

洪武元年那一本规范后宫的《女诫》就是由他负责担任主编。而后来有关祭祀的《斋戒文》也是由他担任主编。

朱升为什么会突然间默默无闻呢?其实这也简单,毕竟朱元璋已经有了刘伯温,哪里还用得到他?

况且,从他在洪武二年,也就是明朝开国的第二年,就强行要退休来看,他早已经有了退休的计划。

有很大的可能是他预料到了后来朱元璋屠杀功臣的行为,因为其实这种行为早在开国期间就已经有一定的征兆。

朱元璋攻打城池向来都是将武将放在前方,武将的家眷放在后方,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防止武将造反。倘若武将造反的话,就将武将的家眷全部处死。

这种明显的不信任,到了开国将会演变成血淋淋的屠杀,既然都对你不信任,干嘛还要留着你?

作为开国股肱之臣的朱升想要退休,朱元璋当然会进行挽留。

虽然他去意已决,但还是提了一个请求,那就是将来他唯一的那一个儿子朱同,要是犯下死罪的话,希望朱元璋能够给他留一个全尸。

朱元璋答应了朱升的请求,还赏赐给他一个“免死铁卷”。

而免死铁卷明显是没有什么用处,要是有用的话,开国功臣也不会一个又一个的死于朱元璋的刀下。毕竟免死是有例外,那就是谋反,而谋不谋反完全是他朱元璋说了算。

不幸的是,朱升仅仅只在第二年,也就是在洪武三年,就在徽州去世。

洪武十三年,朱同自尽。他为什么自尽呢?因为朱元璋命令他自尽。

朱元璋为什么命令他自尽呢?因为他竟然以礼部侍郎的身份与宫女偷情。

这在当时已经是斩首的死罪,但朱元璋考虑到答应过他的父亲,决定网开一面,留他一个全尸。

从朱同的死,可以看出朱升料事如神,但其实这或许并不是料事如神,早就预料到他的儿子只要当官,终究逃不过朱元璋的毒手,所以才留下了这一传奇。

其实多亏朱升去世的早,要不然恐怕他也难逃一死的命运。毕竟李善长都已经退休,却还被朱元璋拉出来诛连三族。面对绝对的权力,任何的智慧都是白搭,就比如刘伯温,精明一世,到头来还是死在了朱元璋的手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