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看陕西|新时代文旅融合崛起的“秦汉实践”

原标题:高质量发展看陕西|新时代文旅融合崛起的“秦汉实践”

央广网西安6月6日消息(见习记者陈锵)走进位于陕西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的大秦文明园,一幅由文化作底、用历史起笔的写意画卷徐徐铺展开来。备受关注的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简称“陕历博秦汉馆”),便坐落于此。

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央广网发 王警 摄)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主持设计的陕历博秦汉馆,7座建筑单体排列成北斗七星形状,单体之间通过架空连廊连接,象征秦朝宫殿“象天法地”的浪漫主义思想,既有中轴对称的恢弘大气,又兼具不对称布局的自由气息。

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馆员任雪莉向记者讲述了展馆建设的雏形。这所具有浓郁传统风格的现代化博物馆,以“秦汉文明”为主题,采用“大历史”+“小专题”这一别出心裁的展览形式进行展陈。两个常设专题展“城与陵”和“技与美”,剖析探讨都城与陵墓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与作用,通过雕塑、壁画、画像石、陶制模型等遗存,从考古与艺术两个方面展示秦汉文明的灿烂与辉煌。

据介绍,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当时的建筑颇具典型性。秦汉馆在设计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建筑即展品”,将整个建筑置于山水环境之中,还融合了很多新点子、新思路,让人们感受到古代与现代文明的交相辉映。

作为区域重点推进的新建公共文化项目,陕历博秦汉馆正加快推进展览设计、藏品遴选等布展工作和配套设施建设,所有工作都在有条不紊推进,将在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当天,作为中国主会场与观众正式见面。

陕历博秦汉馆相关负责人表示,秦汉馆紧邻秦咸阳城遗址核心宫殿区和西汉帝陵遗址带,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加上秦汉时期的历史人文资源,相信开放日当天会带给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觉。

集文物保护、陈列展览、学术研究、科普教育、旅游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陕历博秦汉馆,是秦汉新城围绕打造“连接古今的秦汉文化带”思路、聚力推动秦汉历史文化遗存展示利用的一个重点项目,也是新时期“北跨”强化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最好注脚。

“我一直都有打卡西汉帝陵的想法,印象中的它是荒凉而宏大的,来到西安后,我在汉阳陵感受到了汉家气象的魅力。特别是地下馆的设置,既有利于保护文物,又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湖北襄阳的文博爱好者林林对汉阳陵印象深刻。

武士俑披坚执锐、侍女俑美目流盼、动物俑栩栩如生,汉景帝阳陵博物院通过一万余件文物的展示,再现了“文景之治”的历史面貌,已成为国内外独具魅力的大型汉文化旅游景区。

近年来,文博热持续升温,“95后”“00”后追考古、粉文博,打开了历史文化新方式。为了迎接更年轻的客群,让文物“活起来”,秦汉新城深入实施“文化+”战略,在文物保护利用、产业培育、文旅融合上不断进行尝试,大秦文明园、秦汉国际马术中心、秦咸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汉紫道、梦回汉邑等一批重大文旅项目落地开花。依托秦汉新丝路数字文化产业基地,区域聚力打造数字经济文化全产业链,与省内10余家文博机构合作开发了历史文化数据资源库“秦汉文化资源云”,推出秦汉文创丝巾、花丝文创胸针、星汉灿烂等文创产品。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塑衣式彩绘拱手跽坐女俑“姗姗”(央广网见习记者 陈锵 摄)

一系列数字化的技术运用,为传统文化的“再生”创造了新的可能。走上国际舞台的塑衣式彩绘拱手跽坐女俑“姗姗”,正通过VR技术“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区域的一大文化品牌。

一批批影视作品的亮相,让秦汉影视文化产业崭露头角。2018年4月成立的秦汉新城影视文化产业基地,吸引了229家企业入驻,《我们的日子》《千年陕菜》《我们的秘密》等100余部影视剧项目获奖,服务于秦汉文化原创IP的打造,秦汉影视已成为陕西影视新的生力军。

秦汉新城探索出了一条“保护+传承+利用”的创新之路,当前正围绕智慧文旅、影视产业、文化科技三大板块,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秦汉历史文明集中彰显区和极富秦汉文化特色的全域旅游目的地。

2000多年前的秦咸阳城,曾是当时世界上建设规模最大的开放性大都市之一。历史更迭,秦、汉两朝共同书写的辉煌历史结晶造就了这片土地的基因和品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也正赋予这片土地新的内涵。时代的书卷不断拨转,这座“天然的历史博物馆”正翻开新的一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