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刘伯承被一支国军连咬两口,怒问:粟裕号称全歼74师,怎么还在

刘伯承被一支国军连咬两口,怒问:粟裕号称全歼74师,怎么还在

1948年3月,刘伯承收到一份奇怪的战报。

中野部队在阜阳围攻国军一个整编旅,居然没打下来,一看番号,整编74师58旅。

好家伙,整编74师,居然又重建了。

刘伯承暗暗纳闷,也没多问。国民党军一贯倒驴不倒架,如果杂牌部队被歼灭往往就地取消番号,嫡系部队被歼灭后却往往死充面子,拉一堆新兵重组也是常事。

所以刘伯承也没多往心里去。

谁料过了四个月,刘伯承再接电报,中野十一纵在豫东战役中再次与整编74师遭遇,力战不能胜,被迫撤出战斗。

刘伯承拍案大怒,看来这个整编74师不简单,绝对不是全新组建的,肯定有老74师的底子。可是,去年的孟良崮战役,粟裕不是号称将其全歼吗?

这其中到底有什么曲折?

一、整编74师到底有没有被全歼?

刘帅的判断力非常敏锐。

国民党军军师级部队被全歼后,重组的所在多有。

但重组者一般多系七拼八凑,除了番号与老部队相同,人员都是新派,所以战斗力往往极大削弱。

也有少部分国军被打残后,以其中一个师、旅甚至团为种子,重新组建。或是将一个完整的军师级单位拆开扩建,往往能保持原部队战斗力。

比如国军的远征军中,把新一军一分为二,以孙立人的38师为骨干,加了几个师扩编为新一军,以廖耀湘的22师为骨干,加了两个师扩编为新六军。

新六军的战斗力有目共睹,丝毫不弱于原来的新一军。

刘伯承判断出,这个顶着整编74师番号的部队,应该属于后一种情况,是以原整编74师部队的一部分新扩充出来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粟裕到底有没有全歼整编74师呢?

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战役,我军内外宣传口径确实都是全歼张灵甫整编74师,毙伤俘敌3.2万余人,包围圈里的国民党军没有走脱一人。

这是标准的全歼,没有问题。

问题并没有出在孟良崮战役,粟裕大将肯定不会瞎说。而是整编74师还有一部分兵力压根没有投入孟良崮战场,待在后方整训。

什么兵力呢?原来老蒋对张灵甫74师过于偏爱,答应了张灵甫请求,在涟水战役、宿北战役后一气给74师补充了三个教导团,招募新兵,编练后备部队。

教导团虽以新兵为主,但毕竟还需要有官长负责训练,这些人从哪来?相当一部分都是整编74师的老人儿,他们把74师原有的精气神、作战特点都遗传下来了。

此外,张灵甫进攻孟良崮山区,因为沂蒙山中不太好展开机械化部队,有一个榴弹炮营放在了后方没带进去。

阴差阳错,这个具有完整战斗力的营也保存下来了。

蒋介石重建74师时,几个前七十四军军长,如俞济时(时任国民党中执委,国防部军务局中将局长,蒋的贴身高参兼护卫队长),王耀武(时任山东省主席、第二绥靖区司令),都非常支持重建工作,要人给人,要装备给装备。

尤其是王耀武,更是一手承包了整编五十七旅的全部重建工作,一切干部、兵员、装备、粮秣都在山东提供,组建完成后,立即在山东战场投入使用。

另外两个整编旅也得到重点关照,在很短时间内就重新补齐3万多人的兵员。

新任军长邱维达也是整编74师老人,与张灵甫同是黄埔四期生,进步没有张灵甫快。孟良崮战前他本是整编51旅旅长,按理说也要随队进入孟良崮,但阴差阳错,由于资历较老,调任台枣警备司令,从而躲过一劫。

所谓哀兵必胜,新整74师上下,都愤愤不平于被歼灭,认为孟良崮之败只不过是中了粟裕的圈套,如果真刀真枪的干,未必输于华东野战军。全师上下都憋着一股劲要报仇,所以虽说新兵比例高达八成,其战斗力居然也堪堪可夸。

二、阜阳的硬核桃

新组建的七十四师,很快就派上了用场。

起初邱维达不太愿意立即上战场,毕竟新兵太多,过早投入一线战斗容易失利。邱维达打算着像王耀武那种思路,放在相对次要的战场练一练,逐步适应高强度的作战再说。

但蒋介石考虑到战事紧急,时间不等人,1948年1月就强令整编74师投入战斗。不过没让他们继续在华东作战,而是投入大别山,同刘邓大军缠斗。大概蒋也在替74师担心,生恐他们留下什么心理阴影。

1948年1月,邱维达无奈地派其第58旅进驻阜阳,第51旅向蒙城集结,准备参与对刘邓大军的围堵。

谁曾想到,正是这次连邱维达自己都没自信的作战行动,居然打出了一场国军久违的惨胜。

1948年3月27日,刘邓首长发现国军各部陆续后撤,驻守阜阳的敌五十八旅,成了相对突出的一支孤军,遂集中四个纵队的兵力约五六万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阜阳城团团围住。

刘邓首长就没打算给这个旅留活路,没有按照围三阙一的思路留口子,一上来就四面围住一顿猛攻。

58旅大约一万余人,兵力上处于绝对劣势,如果强行突围只能是死路一条。58旅旅长罗幸理便决心死守。

俗话讲置之死地五十八旅以极强的战术执行力,在阜阳城大修工事,并与河流、地形充分结合,建构了十分强大的防线。

偏巧,中原野战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后,十分缺乏重武器,攻城能力远远不如华东野战军。正反消长之间,胜利的天平悄悄发生了倾斜。

阜阳是皖西重镇,交通要道。其城垣虽然并不高大,但该地有颍河及其支流,可资作为防守依托的地形条件较好。所以中野发动攻击并不是很方便。

我军在付出重大代价后攻克了北关和南关,20旅突入城内。按照以往惯例,只要几个营的兵力进入城内,国民党军就会崩溃。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国军这次突然打破了惯例,在生死关头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

城内东南面有一座高大的古塔,58旅在塔上设了火力点。中野20旅遭到了极大杀伤,塔内仅仅有一个加强排的兵力,却将中野一个团的兵力整整挡了大半夜。

在付出巨大代价后,我军才将古塔内的火力点打掉,但继续向城内冲击时,受阻于城内一片湖水,未能继续前进。

此时,58旅祭出他们的成名作:阵前反突击。

该旅派出敢死队,迅猛地冲击中野2旅、20旅这两个旅的结合部。

结合部另一个俗称是“两不管”,防守能力一般都比较弱,58旅敢死队这么一冲,居然撕开中野进攻阵线。

突入城中的部队为防被敌人反包围,不得不撤了出来。

一座小小的阜阳城,居然还埋伏着这种硬核桃。

刘邓首长命令四个纵队不惜代价一定要打掉58旅,并派出生力军一纵1旅接替伤亡较大的20旅,继续沿缺口处向城内突击。

国军方面见58旅居然硬生生扛住中野的猛攻,不由得一片欢呼。

邱维达立即亲率在蒙城的整编51旅向阜阳紧急增援。

蒋介石一看形势大好,立即通电嘉奖邱维达,并令散处在阜阳附近的整编第10师、20师、58师、18师、52师、138旅、新32旅、邱清泉第5军等部队,迅速向阜阳靠拢,企图将中野主力反包围并消灭于阜阳城下。

此情此景,令人不难想起孟良崮之战。张灵甫的中心开花之策自陷死地,那么如今的整编58旅命运如何呢?

整74师师长邱维达心里约略有数,中野的战斗力似乎没有当时华野战斗力强,打了好几天居然还能被58旅反突击,当年没实现的中心开花,估计要应验在中野身上了。

刘邓首长权衡利弊,这仗没法打下去了,只能忍痛命令各纵迅速脱离战场。

阜阳一战,我军虽未战败,从始至终都将敌58旅死死困在城内,但攻克阜阳、全歼该敌的战役目标没有达成,从全局的角度看,这一仗确实是失败了。

三、豫东再被咬

谁知过了3个月,类似的情况又发生一次。

1948年6月下旬,华东野战军在粟裕指挥下发动了豫东战役。

此战牵涉兵力极广,刘邓大军在豫南牵制胡琏整编11师等主力,粟裕则指挥华野主力在睢县杞县、开封一带与邱清泉、区寿年等部队缠斗。当时中野十一纵因为处在皖北,暂时受华野粟裕指挥,配合华野作战。

战役进行到最后一个阶段,在区寿年兵团大部被歼,从鲁西南赶来增援的黄百韬兵团也被紧紧咬住之际,蒋介石急令各部就近赴援,绝不能让黄百韬整编25师再被吃掉。

整编74师受命北上救援,在宁陵县与中野十一纵接战。十一纵之前参与对区寿年兵团的围攻,又与黄百韬整编25师打了场硬仗,久战已疲,没防备整编74师来的这么快,仓促之中无法组织起有效防御,又吃了一个不小的亏。

此时国民党军多路援敌靠近睢杞战场,粟裕审时度势,敌我兵力相当,且我军已是强弩之末,不宜再战,速令诸军脱离战场。豫东战役就此结束。

刘伯承接到十一纵报告的情况后,感到十分震惊。了解了新整编74师的情况后,叹道此师果然不能等闲视之。

整编74师的好运也到此为止了。

1948年夏国民党军取消整编师、整编旅的番号,恢复为军师团编制,整编74师仍为七十四军,下辖51师、57师、58师,共9个团,人数约3万人。

此后刘伯承一直没有找到太好的机会和七十四军交手,直到1948年11月淮海战役爆发,七十四军隶属于邱清泉第二兵团,再次加入战团。

刘伯承将七十四军重建后的两次战况,告知陈毅,陈毅又提醒粟裕一定要注意这支部队。

不过粟裕并没有把这支劫后余生的七十四军放在眼里。

七十四军与华野再次交手,发生在徐东大战,杜聿明、邱清泉亲自督军,指挥七十四军等部向碾庄圩方向进攻,但在华野强大的阻击之下几乎寸步难进。

其后黄百韬覆灭,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弥两兵团撤退,在陈官庄被包围,邱维达所率七十四军第二次被华野全部歼灭。

邱维达要说也是一代传奇人物,能在余烬之中重新拉起一支战力不俗的队伍。

刘伯承、粟裕对此人都非常重视。

邱维达被俘虏后,粟裕专门把他送到陈士榘主办的华东军政大学学习,帮助我军研究战略战术。

1951年,刘伯承专门把邱维达要过来,请他到南京军事学院担任过一段时间教员。足见刘帅对此人的重视。邱维达后来与一众国民党被俘将领一道被关押在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1975年释放。

1998年才去世,活到94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