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廉洁小故事|报国爱民 廉洁奉公——丁宝桢

(来源:纳雍纪检监察)

织金县平远古镇丁公祠《太子太保丁宝桢像》

“平远奇男抚东督川勇于任事惩恶扬善一身正气,晚清重臣爱国为民睿智超群廉洁奉公两袖清风”,这副对联,概括了丁宝桢一生的功绩,也是他德政双馨的人格写照。丁宝桢(1820-1886),字稚璜,贵州平远(今织金县)牛场镇人。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岳州、长沙知府,山东巡抚、四川总督。去世后朝廷赠太子太保,谥号“文诚”,入祀贤良祠,并予在山东、四川、贵州建祠祭祀。

植文脉 治黄河 报国为民

丁宝桢一生将爱民养民视为仕宦者报效国家的第一要务,他在《丁文诚公家信》里就写道,“至做官,只是以爱民养民为第一要事。即所谓报国者亦不外此。盖民为国本,培养民气即是培养国脉”,字里行间流淌着儒家“保民”“养民”“教民”的民本思想。

同治八年(1869)开始,丁宝桢在山东巡抚任上,陆续重修、添建提督学政署及贡院席号、房考,增修济南府学及乐源书院,创办尚志书院、山东首家官书局山东书局……其先后在山东尤其济南府开展了大规模的教育建设活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光绪十年(1884),捐给家乡白银1000两修葺学宫,继捐2000两资助办学育人。光绪皇帝称赞丁宝桢“于地方利弊,认真整顿,实心任事,劳怨不辞”,“地方兴建学校等事,无不实心经理,洵属功德在民。”

同治十年(1871),黄河在郓城一带决堤,运输受阻,州县多被淹,丁宝桢心急如焚,带病亲往督办,日夜在堤上与役夫工人同甘共苦,民众则争先恐后,抢救决口。同治十二年,黄河再次遭遇大决口,数百万人流离失所。面对滔滔洪水,治河官员纷纷推诿,束手无策。正告假贵州家乡的丁宝桢,得知灾情严重,便千里迢迢赶回山东,驻扎在工地,督促昼夜施工,历时半年筑起了高十四尺、宽三十尺、厚百尺的障东堤。

诛佞臣 改盐政 秉公执法

“凡有害民者,必尽力除之;有利于民者,必实心谋之”。丁宝桢秉公执法,不畏强权,同治八年(1869),宦官安德海乘船顺运河南下采办“龙衣”,船上插“奉旨钦差”“采办龙袍”及“日形三足乌”旗帜,船内设龙袍,带乐工歌妓,沿途搜括,地方官吏畏惧,百姓苦不堪言。丁宝桢不惧权势,密奏告发,得同治帝“严密查拿,令随从人等指证确实,无庸审讯,即行就地正法”谕旨,于八月将安擒拿,亲自提审,查获龙衣一领,翡翠朝珠一挂与诸多赃物。遂以“宦官私出,非制,且大臣未闻有命,必诈无疑”定罪。慈禧闻讯,欲救安德海,八月初六谕旨达济南。丁宝桢知机不可失,乃从容对付,前门接旨,后门斩安,这种不畏权势为官之“德风”是晚清时期难得的一股清流。

光绪二年(1876),丁宝桢任四川总督,到四川任职之前,四川省官商勾结,多销少报,造成四川省财政收入微薄,甚至出现赤字。盐商囤积居奇,抬高盐价,利润多为奸商贪官所得。丁宝桢到四川任职之后,一边打击官商勾结,一边改革盐政,将“官督商销”制改为“官运商销”制,统一食盐运输,并积极整顿运务,清理整修水陆运盐道路。改革使四川省的财政从原先的年亏空50多万两,转变为年盈余150多万两。贵州等地的食盐价格也大幅下降,老百姓能吃上盐,对丁宝桢非常感激,他们将当时运盐进入贵州的道路称之为“宝桢盐道”。

崇尚廉 存忠心 清白传家

丁宝桢十分注重自身修养,一生崇尚为官清廉。古代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民谚,形象地揭露了官场腐败乱象。丁宝桢不为利益所动,两袖清风、甘于清贫。他以家书的形式向后人传承家风,在《丁文诚公家信》收录了丁宝桢自同治八年(1869)至光绪十一年(1885)写给其在外做官的长子丁体常的十二封亲笔家信。要求子孙“事事悉存忠厚之心,不敢侮人,不敢慢人。遇有善事,量力乐做。不可妄取民间一钱,如公余之内稍有赢余,即以之救济穷苦贫民”。在丁体常刚步入仕途时,丁宝桢就反复告诫其必须与“利”划清界限,立志做一清白官,“一惑于利,则日久浸淫,将有流于贪婪而不自知者矣。”他在四川总督任上时,多次提醒体常清廉为官,对于银钱尤须清白,务必将每月收支情况详细开摺,呈送查阅,以昭清晰,“不可一毫苟且……不乱贪一钱”,清白做人,方能心安理得,不至授人以柄。这一封封家书的谆谆教诲,既是丁宝桢一生身体力行的立身处世原则,也是他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

丁宝桢一生致力于报国爱民,终积劳成疾,于光绪十二年(1886)四月二十一日倒在四川总督任上。去世时家室异常拮据,死后遗物不仅没有一件古玩珍宝,连像样的家具也不多,竟清廉得钱财皆无,只剩下满柜书籍、一些笔砚和敝旧衣物。藩台拨银、僚属和绅民含泪集资,始得成丧,棺木出城时,上万百姓泪如雨下,扶老携幼送行,声动全城。他一生忧国忧民,病危之时亦心系国家安危,临终之时留下了一篇气壮山河的《叩谢天恩遗折》。丁宝桢俸禄多用于济困助教,故身为督抚大员却负债甚多,病危时含泪上奏:“所借之银,今生难以奉还,有待来生含环以报”。

家风隽永,浩气长存。报国爱民、清正廉洁是丁宝桢一生坚守的价值追求,也激励我们做人为官当以厚植家国情怀,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造福于民为正道。(织金县纪委监委)

来源: 毕节市纪委监委网站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